<p class="ql-block"> 日前去苏州东山出席一个会议,下榻东山宾馆的浴霞楼。那天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提高为考生服务的质量。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发言,我想到了一位吴县的老乡。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又是一位笔下大气磅礴的文学家;更难能可贵的他还是一位清官,一位廉官,一位为民办事、受民钦佩的父母官。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他的人品、文品、官品,却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磨灭,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 他叫范仲淹,字希文,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生于苏州吴县。范家有过一段辉煌的家史,祖辈范履冰曾坐过唐朝宰相的高位,不过到范仲淹出世时,已经家道中落了。更不幸的是在他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朱姓,他也由此改名朱说。长大后范仲淹痛悉身世,就辞家求师,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废寝忘食地发愤攻读。不久他果然及第出仕,于是接来了母亲,并恢复范姓,改名仲淹。</p><p class="ql-block"> 这段看似普遍却又落在范仲淹幼小心灵中的遭遇和经历,也许成为他一生官宦生涯中坚持勤政爱民的思想基础。诚然,做个佞臣污吏乃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无官不贪,彼此彼此,人多了,落个贪官的恶名也不感到脸上无光、问心有愧了;而要做个好官,出淤泥而不染,却是谈何容易,至于一辈子做个好官,更是难上加难。之所以说历史上找不到几个范仲淹,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官,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始终不渝,保持了清廉的晚节。</p><p class="ql-block"> 勤政,是好官范仲淹的一大特点。对于范仲淹来说,他的勤政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更有另一种一般官员难以达到的高度,那就是出于公心,敢于直谏。对皇帝上书、进谏、批评,本来是官员的职责,不知从哪一朝代起,这个“职”字被莫名其妙地改成了“罪”字,从此,秉公进谏的官员就鲜有好下场,而皇帝也就闭目塞听,变得昏头昏脑了。</p><p class="ql-block"> 直谏的直接后果就是被贬谪、流放,这还不算严厉的惩罚,要是过于犯上,就难免身首异处了。范仲淹进入仕途之后,多次因直谏而被贬官降职,行程千万里,足迹遍及四方。他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右司谏、陕西经略副使、天章阁待制,最后登上参知政事的相位,而其间至少三遭贬黜,先后谪居过河州、陈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最后任相时因变法失败,范仲淹又一次被贬出京,当过彬州、邓州、杭州和青州等地知州,在应他请求调任颍州的途中,范仲淹病故了,时年64岁。</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的奏事,大到国策政体,小到后宫争斗,但见不当,就坦然,但见不当,就坦然陈言,特别是与百姓安全和利益攸关的大事,更是据理力争,为民请命。有一年江淮一带发生蝗、旱大灾,范仲淹请求朝廷派员巡视,朝廷竟未予理会。恰好依次有机会见到皇帝,他就请问宋仁宗:“宫廷中的人如果半天无饭,陛下应如何处置?”问得仁宗无言以对,就派范仲淹前往安抚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灾,禁搞迷信,减赋免役,纠治时弊,表现了这位好官的另一显著特点:爱民。</p><p class="ql-block"> 在各地任职期间,范仲淹努力为人民办实事,为百姓谋利益,可谓政绩卓著,其中大多数是为当地人民雪中送炭、造福后代的好事、大事。在苏州,他修水利,创义庄,建府学;在越州,他办府学,扬正气,济穷民;在延州,他挖水井,筑堡寨,修书院。历史记下了他的功绩,人民留住了他的足迹:苏州的范氏义庄、高义园、苏州府学,延州的范公井、摘星楼、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越州的清白泉、清白堂、希范亭……</p><p class="ql-block"> 然而,范仲淹从来没有命令、祈求或暗示过人们为他树碑立传,他也从来没有叮嘱、希望或流露过让后人为他建堂立祠。一切都在本人的意想之外,但一切又都在人们的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范仲淹看来,他戴着一顶乌纱帽,手中又握有一些权力,理所当然要为父老百姓办事。他在所任之处的行为举动,纯粹是出于他内心的善、内心的爱;而他的善心和爱心又与他青少年时代的贫困经历和感受息息相通——贫困是人生的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范仲淹偶然发现,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江岸。去干什么?原来是等着购得渔民刚刚打上来的鲜美舻鱼。这是一幅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情景竟引起他们的父母官深深的沉思:“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世人尽爱鲈鱼鲜美,争相品尝其味,先吃为快,然而这些食客中又有几人关切过出没于风波的渔民之险和苦呢?</p><p class="ql-block"> 唐时的诗人李绅曾经晓喻世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宋时的诗人张俞也曾含泪泣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范仲淹凭其一颗爱心,注意到了一个更不受人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与农夫、蚕妇一样地苦,但是更多了几重生离死别的风险。范仲淹是为他们呼唤的,也同样表达了所有劳苦大众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何止是呼唤,凡范仲淹做过官的州池,方志上多记载有他感人的爱心善举。范仲淹知越州时,有个孙姓男子病故,遗下妻儿无以为生,他得悉后即拿出自己的“俸钱百缗”捐助。知州带头捐款,郡官们也各解己囊,为母子三人开了一条活路。为把他们送回故里,范仲淹又准备了吏船,并派一老吏护送。他在行前交代老吏:“过关防以吾诗示之。”诗曰:“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可见,范仲淹为民办事做事是多么用心啊!</p><p class="ql-block"> 慷慨施舍,乐于行善,对于范仲淹来说,乃是一件常事。他应晏殊之荐担任秘阁校理时,为四方学子讲《六经》,曾以自己的俸禄来招待他们吃饭。更为后世传颂的是范仲淹在家乡苏州创办的范氏义庄。他于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在此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族公产,用以周济和赡养本族穷人。还附设书院,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范义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即慈善机构),范仲淹竭个人的区区之能,身体力行,把爱心献给天下,也教育和带动了后人。</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动的是范仲淹那篇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散文《岳阳楼记》,最精彩的是他在文章结尾时发自肺腑的呼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自己的心声,也是他对天下人的呼声;既是他言行人品的准则,又是他人生旅程的轨迹。范仲淹以自己的高风亮节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对我们后人永远是个深刻的教育和启示。</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教育招生考试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翘首以盼的考生。要不断提高为考生服务的质量,就要向远逝千载的范仲淹那样,注意多动脑,时刻多用心,要有范仲淹那样“胸怀天下、造福百姓”的宽广襟怀。这里,不妨把范仲淹那句千古名言略改几字:“先考生之忧而忧,后考生之乐而乐”,以激励我们招生考试部门的每一个同志把服务考生的工作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在范仲淹的故乡,我想到了范仲淹的故事,正好与会议的主题相吻合,于是就有了一番真情的流露。(2011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