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悠悠伊春,风华绝代。一方水土,孕育着万种风情,一望无际的万顷森林将整座城市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有一种心灵的陶醉,那一定是在伊春原始森林的满眼绿意;有一种心灵的震撼,那一定是面对伊春原始森林的沧海石林;有一种心灵对话,那一定是伊春原始森林里的山峦顶峰。伊春,一座置身于小兴安岭中的小城,清新精致,优雅静和,集中而又舒阔,浪漫而又现实。伊春之行,山川之行,森林之行,天地之行,醉了身心。到了伊春,感慨万千,告别伊春,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从伊春市出发继续北上,来到百公里外的边境小城嘉荫。嘉荫县归伊春市管辖,全县人口才8.7万,城区人口将近2万,名符其实的边境小城。嘉荫,原名佛山县。境内濒临黑龙江南岸有座山峰建有观音庙,故称观音山。后来通称佛山。1955年为更改重名县名时,以南境嘉荫河命名,改称嘉荫县。仅从名字而言,嘉荫就充满了婉约而柔和的葱翠美感,身临其境,发现她真是一座美丽的边陲之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宁静祥和地座落在黑龙江省的东北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荫县的小县城非常美,街道整洁,楼房齐整,俄式建筑随处可见,车辆不多。从入住的酒店三楼,隔窗可以看到大约百十米开外的黑龙江水和对岸的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嘉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一个远离嚣尘的世外桃源,自顾自地美丽,自顾自地静谧。小城边上,亘古奔流不息的黑龙江温和地流过,小心翼翼地顺着小城的边际悄悄地绕了过去,没有惊涛拍岸,也没有卷起千堆雪,怀揣着对小城嘉荫的无限眷恋生怕打扰了小城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第一龙乡”的嘉荫,是我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罗斯人在嘉荫发现了恐龙化石,装成一具高4.5米,长8米的完整化石骨架,被命名为“黑龙江满州龙”,现存于彼得堡的地质博物馆内。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条恐龙,也是我国流落到异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近年来,科学家们潜心研究挖掘,在嘉荫及其邻区已发现满州龙、卡龙、黑龙及嘉荫龙足印等10余个恐龙分类群化石,为生物与地质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这里出土的动植物化石在国内同期地层中列具榜首,世界罕见。</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漫步江堤,步道旁的广场上有以渔为主题的雕塑,有金属的仿木机动船,有双人骑着大鲟鳇鱼的,有冬捕的场景……大人打上一抄篓子鱼孩子们在一旁雀跃,绿树红花在侧,构成一幅绝生动、祥和的绝妙画面。</p> <p class="ql-block"> 沿江前行,整齐的浮雕绵延,栏杆上恐龙主题的浮雕,气势十足。恐龙之乡,名不虚传。入城的景观、江边的建筑、就连城市垃圾箱都体现了恐龙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江边一座高大的雕塑,名为“远航”。由三个意为恐龙的不锈钢组成的风帆的造型,顶上还有一个金色的球体,黑色大理石底座上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的“恐龙之乡”四个大字,是嘉荫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不锈钢的风帆,在夕阳的映衬下,好似一艘巨轮,披荆斩棘,迎风远航。而高悬的球体,象征着嘉荫县是镶嵌在祖国北疆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嘉荫居民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傍晚时分的江边广场,散步的、唱歌的、跳舞的、聊天的,音乐此起彼伏,真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似倾城出动。晚上8点以后,广场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嘉荫县地处东经131度,北纬49度,天亮的早,六月到此,早上三点半左右就会迎来一轮红日,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自然是日落而息了。</p> <p class="ql-block"> 落日黄昏晓,夕阳醉晚霞。嘉荫有着广阔的视野,大地、天空、江面一览无余。大江东去,静水流深,长而阔的天空上,晚霞灿烂的没有遮拦……夕阳躲在云层后面晕染出桔红色的耶稣光,一缕缕一串串的金色光柱从云层中倾洒向黑龙江面,晚霞成绮,绯红如血。落日镕金,染醉了半边天空,云霞叠浪,瑰丽似锦,恍若打翻的颜料盘,美的惊心。</p> <p class="ql-block"> 嘉荫是国家一级口岸,边境线长达249.5公里,夕阳西下之时,透过平缓而清澈的黑龙江,依然可以看到对岸俄罗斯。瞭望塔、巡逻艇,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这里是边境。抚今追昔,一声叹息,那里曾经是我们的土地。江水滔滔,抹不去的是对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晚霞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美丽的黑龙江水。当夕阳躲到黑龙江的江平面以下,只留下一抹红色,唯有灯塔静静地矗立在江边,期待着东方的太阳☀️早点升起。</p> <p class="ql-block"> 远山如黛,暮色四合夕阳柔和地笼罩着矗立在黑龙江边上的中国🇨🇳223号界碑,朦胧神秘,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祖国的边陲”。神圣的界碑,祖国的庄严。立于界碑之前,犹如身处圣境,心生肃穆,久久不愿离去。蹲下身去,双手触及黑龙江水,沁凉的江水从指尖轻轻地滑落,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p> <p class="ql-block"> 嘉荫位于小兴安岭北麓,东北三省沦陷后,小兴安岭燃起抗日峰火。佛山(嘉荫的旧称)、乌云两县是抗联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日居民开辟了五条通往苏联的秘密交通线。东北抗联李兆麟、赵尚志等都曾取道佛山、乌云往返苏联,开展抗日斗争。五条国际通道的畅通,保证了北满省委及抗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小城嘉荫奇山美景中,遍布着革命遗迹,自然山水间铸就着我们不屈的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 嘉荫清凉如水,黄昏静谧如兰。蓝色的黑龙江缓缓流淌,走近嘉荫,看到的是一座清静的河边小镇,感到的是亲切和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岁月洗礼过后的丛容,生活沉淀之后的淡然。品尝当地的啤酒🍺与烤鱼,体验一下和平生活的气息,浓浓的家园氛围 。</p> <p class="ql-block"> 匆忙嘉荫之行,看到了一个变化和发展中的边境之城,这样静美的小城,温柔润泽着心中的远方。希望有机会能在嘉荫住下来,慢慢欣赏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生态秉赋,领略这里蔚兰的天空,轻盈的白云,翠绿的森林,清澈的江水,感受这座边城的风情和纯朴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 离开嘉荫去往黑河,沿着黑龙江一路前行,也就是🚌沿着中俄边境线行驶,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而网络信号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不时切一换,疫情防控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只好把手机off了。不幸有旅友中招,途中疫情检查,手机行程单出现俄罗斯,无法显示绿码😅🤭,只得到固定的边防检查站解决。</p> <p class="ql-block"> 沿途风景如画,黑龙江这一边变得更加宽阔,许多地方都在江两边形成沼泽和内湖,视觉上根本无法分清楚江中的边境线在哪里。六月天正赶上黑龙江涨水,一路走来一路看着江水渐渐掩没了江边的农田和房屋。</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黑河管辖区域,所有人员下车接受公安检查站的身份验证,沿中俄边境一路走来,第一次受检,看来是真正的踏进边境管理区了。</p> <p class="ql-block"> 中途在逊克县短暂休整。</p><p class="ql-block"> 逊克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中游南岸,素有“大豆之乡”“红玛瑙之乡”“鱼米之乡”“北国雾松之都”的美誉。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逊克口岸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的米哈伊洛夫区波亚尔科沃口岸水陆相距15公里,乘船顺流而下只需40分钟。</p> <p class="ql-block"> 临江而建的江畔公园,位于黑龙江逊克江段的南岸。岸边广场有一座象征东北大豆主产区的豆荚雕塑《黑土明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豆荚,是逊克大豆之乡、绿色生态农业基地最直接、最恰当的代言形象。豆荚中的12颗大豆,像珍珠,寓意美丽富饶的逊克是黑龙江畔的璀璨明珠;又代表一年12个月,寓意月月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逊克有135公里的边境线,黑龙江的中线是中俄两国的分界线。六月的逊克蓝天白云,寂静的江水,凉爽宜人,伴随着夏日的微风,在这远离内陆的喧嚣里,与友人漫步江岸,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边走边聊,唠唠家常,分享一下日常,该是多少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 逊克县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逊克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赵尚志、马占山等的抗联部队,1946年6月建立民主政权,1942年2月,经过坚苦斗争,彻底肃清匪患,完成了土地改革,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逊克县黑龙江边上的206号界碑。</p><p class="ql-block"> 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有国境线5.4万公里,其中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在漫长的国境线上耸立着成千上万座界碑,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当中,界碑应该是国家之间的分界标志,应该立在分界原地。沿国境线一路走来,终于明白了界碑确立的规则。根据国际惯例和双方协定,江河国界线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但界碑分别设立在两岸,称为“双立界碑”。每块界碑两面用本国文字标识,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领土;陆地界碑则采用“单立界碑”,界碑两面分别用两国文字标识。</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对岸俄罗斯🇷🇺的边防哨所,没有看到军人的身影。忆往昔峥嵘岁月,两国对峙,看今朝,已没有剑拔弩张。一条大江,成为友谊的桥梁,两国的人民可以自由往来,一起交流,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万里边关,国之藩篱。守卫着我方哨所的军人远远地望着“你我同行”的这群大爷大妈们。在我们眼里还是孩子的这些年轻人远离家乡,戍边卫国,看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这群人,我想在他们平静的外表下,内心一定会触景生情思念他们的双亲。</p> <p class="ql-block"> 逊克县区域,历史上是肃慎、靺鞨、女真等先民及后来的鄂伦春人繁衍生息之所。这片土地历史厚重,但少有文字记载。没有文字记载,也就是有史无文的逊克历史,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和遗憾。现在的逊克县境内,有鄂伦春、俄罗斯、达斡尔等23个少数民族居集,民族特色浓郁。逊克县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例如新兴的鄂伦春族乡。在郑领队的努力之下,《你我同行》有幸走进了建党百年之际刚刚对观众开放的毕拉尔路库尔滨千博物馆。这里记录了逊克县新兴乡鄂伦春族同胞走过的历史痕迹。来到这里,仿佛还能听到鄂伦春族先人狩猎的枪声和鄂伦春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时期,鄂伦春族有五路之分,即库玛尔路、毕拉尔路、托河路、阿里路及多布库尔路,逊克县的鄂伦春族属于毕拉尔路。鄂伦春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博物馆里通过实物展品和文字说明,展示了居住在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的历史沿革、民族风俗、传统工艺及多彩文化等相关内容。通过撮罗子、桦皮船、萨满服饰等民族生产生活用品用具、工艺制品等实物,直观地展现了鄂伦春民族在定居之前的生活模式和狩猎文化,展现了鄂伦春民族的多样文化。</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不仅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已经完成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在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鄂伦春人生于自然、取于自然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典型的原始社会游牧生活</span>。在兴安岭的大森林里,鄂伦春人以“乌力楞”为基本的生活单位,“乌力楞”的意思是“子孙们”,是一个父系的大家族。即是他们的村屯,也是他们共同游猎的生产组织和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解放后,政府将在历史长河中劫后余生的1000多鄂伦春人接下山,鄂伦春民族得以定居,一步跨越了千年。他们定居的村庄都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新生、新鄂、新兴……。</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一首民歌,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民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 沉重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走进了瑷珲。瑷珲,以其所经历的辉煌壮丽和屈辱愤恨而占居近代史的一页。(1956年,国务院对一批“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进行简化,将“瑷珲”改成“爱辉”,曾遭很多文史工作者的反对。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将“爱辉区”恢复为“瑷珲区”,未获批准。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在权限范围内批准,将爱辉区所属的“爱辉镇”恢复为“瑷珲镇”。这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称谓,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凝聚着乡愁,寄托着希望,在阔别60年后重载史册。)如今的瑷珲小镇,古城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将军府也不见半丝综影。唯一的遗迹是现存于《瑷珲历史陈列馆》院里的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河市瑷珲区瑷珲镇,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 </p><p class="ql-block"> 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主体建筑造型別具匠心,寓意深刻。右方左圆,“方圆一体”象征完整,一个三角形的大台阶将馆舍一冲为二,寓意“刀剑”割裂了国土。</p><p class="ql-block"> 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远东关系史为展陈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瑷珲条约》是沙俄迫使中国签订的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瑷珲历史陈列馆因《瑷珲条约》而倍受世人关注,该馆具有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内涵,以遗址、建筑、陈列三位为一体,在馆舍内外充分展示了黑龙江由中国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界河、瑷珲城由繁盛到衰落的历史变迁,反映了黑龙江作为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所拥有的辉煌历史和饱受摧残的屈辱历程。</p> <p class="ql-block"> 1858个酷似钟的风铃和一口铜钟组成的风铃墙,微风吹过,“叮铃”作响,奏出一曲告慰先烈、警视后人的历史乐章,声音沿着滚滚流去的黑龙江水,传的很远、很远……。勿忘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割地之耻。</p> <p class="ql-block"> 展馆右侧风铃墙下平台上是一座铜雕像:一位母亲抱着已死去的女儿,寓意祖国母亲失去了儿女,失去了国土。</p> <p class="ql-block"> 瑷珲的魁星阁大约建于1892年至1900年之间。从始建开始,百余年间,历经沧桑。1900年8月4日,万余俄军入侵瑷珲,当地军民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俄军占领并焚毁了瑷珲,整个城市变为废墟,唯独魁星阁得以幸存。魁星阁目睹了中华民族屈辱的一页,也记载了瑷珲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古迹。</p> <p class="ql-block"> 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历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的土地上,世代劳动节、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发源于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的黑龙江,沿途接纳了精奇里江、牛满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等著名河流,蜿蜒东去,流入鄂霍茨克海。</p> <p class="ql-block"> 瑷珲历史陈列馆《历史的天空》主题展示。中俄之间的关系,如同无常的天空般阴云涌动,变幻莫测,在黑龙江原住民生活、劳作情景雕塑后面的墙体上有一个象征黑龙江的断裂带,暗红色寓意中俄之间曾经有的“血与火”的历史,断裂状则表达了山河破碎、国土被分割的深刻寓意。</p><p class="ql-block">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p><p class="ql-block"> “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p><p class="ql-block"> “1860年11月14日,《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 “1900年庚子俄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尼布楚条约》签订复原现场。中俄双方签字代表面视而立,平等相待,看不出高下。</p> <p class="ql-block"> 《瑷珲条约》鉴订现场复原。俄方代表站在谈判桌前,看着中方代表坐着那里签字,一幅咄咄逼人的架式。《瑷珲条约》签订后,俄军侵占海兰泡,将其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但约定江东64屯地区仍归中国管辖。1900年7月,沙俄军队以义和团破坏中东铁路为由,采取报复行动,在黑龙江左岸制造了海兰泡惨案。5000多名中国百姓被俄兵手持刀斧砍杀或推入黑龙江中溺水而亡,随后又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2000多名中国百姓被杀。</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里一幅巨大的油画引人注目。画面全长68.6米,宽19.1米,绘有1000多个不同神态的人物,再现了1900年7月发生的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并不满足对中国的贪欲,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据介绍,这幅画的内容是根据众多中🇨🇳、俄🇷🇺、日🇯🇵、英🇬🇧文资料综合研究后的最新学术成果。</p> <p class="ql-block"> 国弱被欺,1858年被迫签订的仅五百字的《瑷珲条约》,割让了6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让从建城之初就有英雄底蕴和气魄的的瑷珲城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沙俄的野心不断膨胀,试图将黑龙江由界河变成内河,瑷珲城内守军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和抵抗。将士的牺牲并未唤起清庭的斗志。1907年,面对瑷珲百姓的持续抗争和中外舆论的强烈谴责,沙俄军队被迫撤出瑷珲城。但提出将瑷珲部分地界做为商埠租用。顶着俄国与朝廷的双重压力,副都统姚福升寸土不让,据理力争,最终把瑗珲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版图中。</p> <p class="ql-block"> 1907年,经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的多次交涉,瑷珲、黑河等黑龙江右岸地区得以收复。返回瑷珲的百姓在副统姚福升的组织下重建瑷珲。</p><p class="ql-block"> “走出要塞大门,一条长且宽的大街展现在眼前,这条街与河岸平行伸展着,大街两旁有许多小巷和街道,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每个店铺都写有花花绿绿的汉文和满文招牌……”在《黑龙江游记》中,俄国人马克是这样描述那时的瑷珲新城。</p> <p class="ql-block"> 两行高大的杨树和松树,每棵树下者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江东六十四屯的名字,一直延伸到陈列馆的广场。石头块块啼血,沙俄攫取了国土,白山黑水,支离破碎。</p> <p class="ql-block"> 展馆院子里有一棵参天古松,--见证松,<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着一百多年来的腥风血雨。</span>该树是1900年和魁星楼一起在沙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树木,据说是《瑷珲条约》的签订的唯一见证物了。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1858年5月,在这棵松树附近的黑龙江副都统衙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中国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p> <p class="ql-block"> 走岀瑷珲历史陈列馆,来到江边,黑龙江静静地流淌,江的那边就是海兰泡。回首历史,再望瑷珲,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惆怅。三百年的历史走向,并非是某一个人的功过,而是一种体制和机制上弊端的显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的豪气,就不会有长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 瑷珲渐渐远去,黑龙江也淡出视线,但拍击江岸的涛声与心跳同频共振,在叩问着后来者的心扉。历史是一面镜子,即能照清楚昨天,也能照清楚未来。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实在是太多,我们不仅要让历史印证今天,还要让历史告诉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