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有个“清心斋”

延河农夫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延安南桥七里铺大街市烟草公司旁边有个书画店,店名是由书画大师范曾先生题写的,名曰:“清心斋”。店主名叫张天扬,1999年毕业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没有到国营单位,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一边研学创作,一边经销名人字画,自食其力,逍遥快活。</p> <p class="ql-block">  我与天扬认识很早,在他2005年南桥办店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但由于我正值年轻,负责一个单位领导工作,平时较忙,偶尔闲下来,去店里转转,都是高朋满座,商贾云集,一些内蒙、山西、榆林、延安的大老板经常光顾此店,托天扬从北京、天津、西安等地著名书画家家里购买字画,天扬先生的生意也十分红火热闹。</p> <p class="ql-block">  去年八月份,我转任非领导职务后,忙碌了大半生的工作生活一下子戛然而止。真所谓无事一身轻,整日吃喝闲聊没人管,倒也十分惬意舒服。</p><p class="ql-block"> 但时间久了,难免孤独寂寞,再加上我老年得子,儿子小,没有孙子可带,更显得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无根无心,随风飘荡。</p><p class="ql-block"> 忽一日,在南桥至互通桥之间来回转圈锻炼时,被天扬叫进画店,里边人很多,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小的,大家畅所欲言,品茶论道,好不热闹。环视一周,百十米的画室格局依旧,四周挂满了字画。有启功、张海、龙瑞、南海岩、范扬的书法,也有史国良、杜滋龄、苗再兴、汪国新等人的画作,以及延安艾生、陈新民和天扬本人画作。</p><p class="ql-block"> 静听着大家的议论,内容很杂,有经济与艺术市场形势的分析,也有绘画和文学艺术之间的探讨,更有坊间趣闻等内容,五花八门,听后十分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一天也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第三天……,后来每到下午三点左右,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来到画室,倾听着同志们的高谈阔论。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书画爱好者或收藏家,由于他们身处基层,对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了解,画店俨然成了延安文化界的“万花筒”,延安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小窗口”。</p><p class="ql-block"> 去得次数越多,见得人也就越多,总是一拨走了,又来一拨……天扬总是笑呵呵的,不停的换茶续水,茶桌下竟然放置了四只水桶。</p><p class="ql-block"> 画室还经常来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延安市书协、美协的一些大家也经常光顾画室;个别县区文化馆的朋友也会来停留歇脚。他们有时是一个人,有时会结伴而来。共同学习探讨文学、书画,畅想艺术给大家带来的愉悦与快乐。特别是延安国宝级的书画大师艾生先生,去火车站接送人时,往往也会光顾此店,指导和帮助天扬推荐作品,提供市场行情,惜才爱才育才,关怀备至,其乐融融。画室又成了一个“文学的沙龙”、“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别人是偶尔、有事去画室,我却成了每天都打卡报到的常客,和我一起常去还有三人,即陈新民、李军、焦总,几乎也是每天必去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呆坐画室,欣赏着名人画作,有一种洗涤心灵的感觉,常常被老祖宗的优秀文化震撼折服。就拿店主天扬来说,传统文化功底十分扎实,艺术技法精湛细腻,摩仿古画、江南山水非常逼真、俊美,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用心勾勒出的陕北大地:皑皑的白雪,贫瘠的山梁,古朴的窑洞,辛勤劳作的家人……常常使我泪眼婆娑,勾起家乡的味道。充分表现了天扬对家乡的挚爱和留恋。</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高兴的是,在天扬画室让我认识了延安著名的书画大师陈新民老师,并成为了好朋友。初识陈老师,是他给天扬门店写的对联:四壁法书名画都是妙品,八方文人雅士皆为良师。典雅古朴,苍劲有力。见到真人后,方知陈老师是渭南蒲城人氏,真正的书香门第,祖父清末曾在榆林为官,书法一流;父亲曾是楊虎成将軍的高参,参与了十七路军东征西讨的全过程,也做过渭南县令,兴学办教,造福桑梓。书法作品曾得到于右任老先生的赞誉,于老先生并赠书留念。新民老师自幼耳濡目染,酷爱书法,上中学时已崭露头角。1975年被破格推荐到西安美院上学,正巧与艾生老师是同班同学。我曾多次对他俩开玩笑说:“我要到美院拜访你们的老师,想不到在那个不学无术的年代,竟能培养出这么好的优秀学生。”(当然与他俩酷爱艺术,几十年默默耕耘,苦苦追求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国家为根治黄河水患,修建三门峡水库,陈老师家属于动迁村庄,由于父亲曾是国民党,他们家就被强制搬迁到了宁夏中卫县的一个沙漠小村,自幼贫穷受苦,养成了内向、低调的性格,不太与人交流交往,也就导致其在延安的名气不大。我与其交往后,对他的才学十分佩服,他的书法作品像古人一样,耐看厚重,运笔流畅,功力老道,于体字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对联堪称一绝,寓意深刻,吉祥励志,对仗工整,催人奋进,成为好多朋友床头桌边的座右铭。也曾被著名书画家刘大为、杜滋龄、范阳、王子武等名家收藏,都一劲感叹:想不到延安竟有如此高人。他画得葡萄、荔枝、瓜果、雄鸡等花鸟动物,栩栩如生,声情并茂,十分靓丽,再配上他写的小诗,诙谐幽默,书画合一,让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今年夏天,画室来了几位南方客人,对画室作品赞不绝口,品鉴到位,一看就是行家,我们赶紧让座倒茶,方知是安徽芜湖银行系统的几位领导,到延安干部学院学习考察,专门到画室交流拜访。俗话说: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我很大方的提出喝酒招待,没想到他们也毫不客气,把酒言欢。他们在延安学习一周,我们就相聚了三次,他们对陈老师的书画十分欣赏,陈老师也豪爽大度,以对联、扇面画作相赠,行长也礼尚往来,给我们寄来了安徽家乡的板鸭和红心宣纸回赠,彰显了物物交换的古人风范。还一再告戒我们几个:一定要到芜湖来,参观陶渊明故居,欣赏桃花源美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纯朴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国企公司的李军处长,也是每天打卡报到的人,该同志年轻、俏瘦,留个寸头,十分精干,对书画也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为人诚实,和蔼可亲,从不轻狂张扬。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才得知他竟然是某退休老总的公子,淡泊名利,简朴生活,十分低调,让人唏嘘不已,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做生意的焦总,至今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是一有空,就到画室报到。此人眉清目秀,颇有善缘,一次和朋友去法门寺玩,曾被一高僧赠一串佛珠,并说:“此珠送给有缘人。”于是他整日拿着佛珠,来回琢磨,笑口常开。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但也很满足。本来他家有几个当官的亲戚,但他从不求人,不给他们惹麻烦。</p><p class="ql-block"> 画室还经常来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来到画室,都显得十分拘谨、诚恳,互相信任,遇到饭时,不管是否相识,都一起用餐,争着抢着结帐买单,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同志间交往的情感:真诚相待,豪爽仗义。周边几家餐馆收银台的小美女对我们常常是赞不绝口:“几位大叔总是抢着买单,你们的关系太铁了,不像我们消费,不是AA制,就是相互捉弄,想法逃单,真羡慕你们呀。”</p><p class="ql-block"> “清心斋”,一个清静我心的地方。在我步入老年的时候走了进去,结识了许多朋友,大家品茶论道,聊天取乐,探讨人生,商榷艺术,给我带来了无比的欣慰、快乐与满足,成了我寄放心灵的地方。这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同事同行的明争暗斗,更没有市侩的坑蒙拐骗。有的只是人类的善良与真诚,不管哪个层次的朋友,来到这里都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感染熏陶,人人都变成谦谦君子,儒雅大方,礼仪文明,使我想起了陈忠实老先生《白鹿原》中所描述的:不管是什么人,好人、坏人,还是土匪、军阀,最终都拜倒在朱先生的书院和白嘉轩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辛丑金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