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虽然觉得在叶城的日子没有焉耆县宽裕,但是依着母亲的性格,她是断然不肯服输转头回焉耆县的。农场的日子继续煎熬着过,其实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的境况,好过的又有几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间秋天到了,我撵着姐姐去了趟农场小学,觉得上学挺好玩,回家就嚷着要上学,母亲想想我也快满7岁了,也就同意了。给我从哪捡了个军人背包,洗涮干净缝了几个补丁,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个书包。从此告别了跟小伙伴们四处游荡的日子,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农场小学离家差不多有3公里,每天我都有跟着姐姐一块走,路上再跟其它小孩聚合,因为路上有野狗,人多了好壮胆。还要跨一条挺宽的水渠,沽水季节从河底爬着就上去了,有水的时候只有一个独木桥,好在那时的农村小孩一个比一个皮实,上蹿下跳习惯了,壮着胆过个一两回也就稀松平常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小学紧挨着场部,一个院子围四五间土房,因为学生不多,我记得是两三个年级挤一间教室里,老师好象就一位。是个男老师,模样我已记不清了。院角边的一棵树上吊着一口破锅当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断断续续的农场小学记忆里,似乎在教室里没坐过几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间的场地上写划,课本我倒是记得有,作业本在那个年代好象就没有,都是父母买的纸裁好用针钱缝制成的,想花钱多呢的就买点白纸,钱少呢的买点上坟用的黄颜色草纸也可以将就,反正草纸我用过,一直到80年我在泽普上学印象中还在用,草纸非常粗糙,粗糙的麦秸皮清晰可见,写起来容易划烂。铅笔倒是有,但不常买,必须省着用。有时用废旧电池的碳棒取出磨尖了当铅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侯在南疆农村上过学的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教室里两个年级,高年级配个低年级,两个年级一个上课一个复习,要么就在操场上一个人占一块地方,划扫干净拿地当作业本写划。所以我印象中几乎没在教室好好坐过,因为是一年级,老师经常让我们在操场地上练习写字。那时候都穷,地上写写划划也省了不少纸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上学还行,没几天因为学习突出老师让我还当了班长,可惜一次安排我们在操场写字,一个同学因为尿急请假我没同意,我怀疑他是偷懒,硬是让他憋的尿了裤裆,地上写好的字也被尿浸湿花了一片。结果老师把我训斥一顿撤了班长职务。告别了短暂的有点权威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还算过的快乐,学习好的优势让我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家里的光景虽没多大起色,但那都是大人的事。似乎也没那么在意他们对于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的抱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我不知道的是这样的日子也过不了多久。冬天农闲的时候,父亲说想回甘肃一趟看看老家的爷爷奶奶,母亲起初不愿意,说家里哪里有多余的路费,回一趟家其它人就得喝西北风。可是父亲在这一件事很执著,还闹别扭,后来姨妈知道了就劝我妈,无奈母亲最后答应了,但是父亲走时非要把我哥带上,说到新疆这么多年家里老人还没见过孙子,哥哥大点懂事,路上方便照应,事已至此,母亲又能怎样呢!就这样,父亲和哥哥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再见面时,我已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了。父母和母亲的结合在老家是包办婚姻,大人之间协商好就算婚成了。父亲是个不善言辞之人,性格又懦弱,胆小怕事又是个凡事都能将就之人,没有男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在焉耆遭人嘲笑,到了叶城这种待遇似乎也没改变。虽然父亲是个泥性子无所谓,母亲却是常常怨恨父亲无能,让她一个女人家抛头露面应付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每每这时便低声啜泣,怨恨自己命苦。这样的场景打我有记忆时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随遇而安之人,回到老家想起和母亲鸡飞狗跳的日子,反正到哪他只要吃上饭能睡够觉就行,索性不回新疆了。当时带走哥哥可能也留了个心眼,哥哥特别勤快就是话不多。想着再过几年就成劳力了。他也有个指望。最后的事实证明,我父亲确如我母亲所说的窝囊无能。哥哥回到老家就没再上学了,成了一个放羊娃,在新疆零七碎八上了不到两年的学也早忘光了。父亲在老家农业社还存在,大锅饭还混了一年多,后来土地包产到户没有集体管了,干一天歇三天,日子过的一天不如一天。最后让哥哥帮叔伯家放羊挣些补贴。彻底成为了新时代的文盲。(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