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经济的奇迹—通渭现象

湖湘墨客周用金

<p class="ql-block">  近日,受定西市委市政府邀请,出席“第十一届中国通渭书画艺术节”。活动之余,对“通渭现象”有了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居于陕甘交通要冲地段,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40万人口,因缺水,土地贫瘠,属于全国深度贫困县,去年才刚刚脱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通渭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据我所知,获此称号者,全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64亿元 万元,以书画艺术品交易为主的第三产业占68.0%。高峰年份,书画艺术品交易额高达</p><p class="ql-block">40亿元。近几年,全国书画市场降至冰点,去年通渭的交易额仍超过10亿。</p> <p class="ql-block">  通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的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的“陇右真儒”李南晖,川陕按察使牛树梅等,都生长于此。从明万历到清末的360年间,通渭县共出进士8人、举人102人、贡生338人,这些人都能诗文、善书画,有不少人的书画墨迹至今流传于世、珍藏在民间,有的已成“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  这个县历来崇尚书画。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县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1200余人。其中美协会员12人、中书协会员46人。</p> <p class="ql-block">  在通渭,从党政官员,到农村百姓,无不喜欢字画。全县城乡11万户人家,95%的家庭有字画收藏。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超过280万件。每到夏天晴日,南方人在晒被窝,通渭人在晒字画。普通家庭,如果墙上没掛几幅字画,男孩娶不到媳妇,女孩找不到婆家。县委谢占武书记告诉我:“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清代名臣左宗棠、近代书画家于右任、张大千等历代名人的字画,在通渭并非罕见。</p> <p class="ql-block">  通渭全县有画廊、装裱店、书画培训,书画媒体等各类经营实体800余家,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超过280万件,直接或间接从事书画文化产业的人员达2.8万余人,其中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通渭的书画经纪人、画廊眼界不低。非中美协,中书协会员的作品,一般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游走于通渭等地,如过江之鲫。</p> <p class="ql-block">  通渭的经纪人和画廊都会“哭穷”:他们说服书画家降低润格,众口一词:“我们是全国的重点贫困县,有几千人以经营字画为生,您就当扶贫了。”书画家都有怜悯之心,都有扶贫义务。所以,中高档书画作品,他们都能半价进货,然后销往全国。</p> <p class="ql-block">  通渭人把书画经营做成了本地的支柱产业。今日的通渭县城,充满了现代气息,丝毫不逊于南方中等发达的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