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禁城》之二十六(馆藏瓷器)

暖风

<p class="ql-block">文字介绍源于故宫瓷器展</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陶瓷 (420-589)</p><p class="ql-block"> 南朝瓷器品种仍以青瓷为主。北朝瓷器品种有青釉、黑釉和白釉瓷等。由于南北方在配制青瓷胎、所用原料方面均有不同,使得二者呈色亦有区别。南方青瓷和色青翠,北方青瓷玻璃质感较强。</p><p class="ql-block"> 白瓷是北朝制瓷工匠的新发明,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品种,而且为瓷器彩绘工艺的发展定了基础。低温铅釉陶器在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一件器物上施两种色釉的现象更为多见,为后来唐三彩”的出现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四系盘口瓶、双联瓶、四系罐、高足盘、鱼篓式罐等,均为隋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刻划的忍冬纹、相间排列的模印花朵与花叶纹,均属于隋代瓷器上代表性纹饰。隋代瓷器普遍胎体较厚重,施釉不到底,流釉现象较严重。</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陶瓷生产蓬勃发展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纹饰丰富优美。陆羽《茶经》提到的当时著名瓷窑就有越州窑、鼎州密、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那州窑等。饮茶风俗的普及和饮酒风气的盛行,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陶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陈设和随葬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中国陶瓷作为特产而开始大量销往亚、非地区,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物证。</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期的陶瓷继承唐末遗风,不但胎体明显变薄,而且更加注重器物造型的优美和装饰工艺的精细,为宋代陶瓷生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p> <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p><p class="ql-block"> 隋代瓷器以青瓷为主,南北方均有烧造。装饰多以简单的刻、划花为主,常用朵花与几何纹或草叶纹等相间排列,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时代特征鲜明。隋代白瓷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造型更加规整、胎质更显洁白细腻、釉质愈发匀净光亮。盘四系瓶、双联瓶、高足盘等,均堪称隋代陶瓷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和“类银类雪”的那窑白瓷</p><p class="ql-block"> 唐代,瓷器已成为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之一。饮茶风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作为茶具的文化品味。唐代瓷器生产总体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即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主要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主要烧造白瓷的邢密,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形容越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这两个瓷密的产品均造型规整、艺精湛、釉色美观,颇受世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斑驳陆离的“唐三彩” </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系唐代多色釉陶的简称,是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种。“唐三彩”主要发现于河南、陕西唐代墓葬中,多为随葬用明器,造型繁多、釉色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釉以氧化铅(PbO)作主要助嫁剂,以铜、铁、钻、锰等金属的氧化物作主要着色剂。先将胎体入窑经约1000~1100℃素烧,施后再入窑经约800~900℃釉烧。当烧成达到釉层熔融状态时,绿、蓝、黄、褐、白、黑等各种颜色的釉相互浸润交融,使釉面呈现斑驳陆离、变化万千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有盘、碗、杯、灯、枕、罐和人物俑、动物俑等。特别是马、骆驼、文官、武官、天王、武士、胡人、仕女、镇墓兽等各种俑,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堪称代表“唐三彩”艺术成就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实用美观的唐代其他窑陶瓷</p><p class="ql-block"> 唐代湖南岳州窑和长沙窑、江西洪州窑、安寿州窑、河南巩县、陕西耀州窑和品州等,均为称誉一时的著名陶瓷窑场。所烧造陶瓷品种有青瓷、白瓷、黑釉瓷、茶叶末釉瓷、釉下彩绘瓷和低温铅釉陶等。特别是釉下彩绘瓷的大量烧造,为瓷器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下彩系指先在成型的坯体上用彩料描绘纹饰、施釉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装饰技法。早在三国(吴)时我国南方已开始烧造釉下彩青瓷。唐代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邳崃等均曾烧造过此类产品,尤以长沙窑最为著名,产量也最大,产品行销海内外。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中,打捞出6万多件中国唐代瓷器,有5万多件长沙窑产品,其中即包括大量釉下彩青瓷。</p> <p class="ql-block">造型求变的五代瓷器</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虽然历时不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但陶瓷制作技艺却很出色。无论南方青瓷,抑或北方白瓷,均造型规整,胎薄质坚,釉面匀净。壶、罐的腹部常作成瓜棱形,盘、碗常作成花形或花。越窑、耀州窑青瓷常以刻划花技法进行装饰,为宋代瓷器刻划花装饰的流行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辽、宋、西夏、金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名遍布各地,出现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民窑获得发展的基础上,朝廷还在南北方相继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汝密、官、哥窑、定窑、窑、耀州窑、磁州窑、越窑、龙泉窑、景镇窑、吉州窑、建窑等名密造的瓷器,备受后人推崇。</p><p class="ql-block"> 北方地区的辽、西夏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艺影响,又具有民族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物证之一。女真人灭北宋后,金代制瓷业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定窑、窑、耀州窑、磁州窑等著名瓷窑,均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陶瓷。</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南北各地还形成一些工艺技法、装饰风格相似的瓷窑体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等,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徳镇窑系等,有的窑系还延续到元代。</p> <p class="ql-block">“巧用缺陷”的哥窑瓷器</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说的哥窑系指传世哥,其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学术界有诸多说法、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哥窑遗址有可能在杭州风風山麓。从现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清代宫廷旧藏哥器看,其造型主要有盘、碗、杯、洗、瓶、壶、炉、罐等。器物胎体多呈灰黑色,和面润泽如酥,釉色有青灰、米黄等。釉层较厚,釉面一般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纹呈灰黑色、小片纹呈黄褐色,俗称“金丝铁线”。片纹系因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致,本属于制瓷工艺缺陷之一但却被陶工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内,形成错落有致、具一格的纹片釉装饰。</p> <p class="ql-block">博采众长的粉彩瓷</p><p class="ql-block"> 粉彩瓷是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由景徳镇制瓷工匠创娆的釉上彩瓷新品种。因使用珐琅料按照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纹饰,故曾被称作“洋彩”。</p><p class="ql-block"> 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粉彩”,是因与五彩相比,这种装饰给人以粉润的感觉。五彩瓷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图案生硬,缺乏立体感;而以粉彩表现的物象,粉润柔和,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更显生动自然。因此,五彩和粉彩亦被分别称作“硬彩”和“软彩”</p><p class="ql-block"> 粉彩瓷自康熙晚期出现以后,至雍正朝已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徳镇釉上彩瓷中最主要的品种,此后历朝盛烧不衰,尤以雍正朝产品受到的评价最高。其所绘花卉、草虫等典型纹饰,颇得画家恽寿平(1633~1690年)、邹一桂(1686177年)作品神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寂园叟《匋雅》)。</p> <p class="ql-block"> 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后殿敬思殿为陶瓷馆主展厅,以10个主题展示中国陶瓷发展历程,欣赏中国古陶瓷之美。</p><p class="ql-block"> 走进武英殿东、西配殿,通过清代宫廷大婚、祭祀、进膳、陈设和赏赐、万寿、宗教用瓷等6个主题展,品清廷御用瓷之精。</p><p class="ql-block"> “新增的6个主题展共有展品约180件,其中不少品种是从康熙至宣统朝持续烧造。这些同型、同色、同纹的日用瓷器大批量展出,在故宫博物院尚属首次。”吕成龙介绍。观众可以看到同治帝大婚和慈禧太后万寿用的成套瓷器,看到不同身份所对应的不同釉色用膳瓷器,还能一窥典雅富丽的陈设赏赐佳品、庄严华美的祭祀用瓷和宗教瓷器。</p> <p class="ql-block">等级森然~清代宫廷进膳用瓷</p><p class="ql-block"> 清代宫廷称吃饭为“用膳”或“进膳”。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进膳所用器皿品种和教量,均有严格规定,以辨等级、明尊卑。清代乾隆年间规定后宫除了皇太后,皇后可使用里外均黄釉瓷外,其他皇贵妃,贵妃、妃、贵人、常在、答应以及皇子福晋、侧福晋等,均不得使用纯黄釉瓷器。清代御窑瓷器以黄釉瓷等级最高,其中又以全黄釉(即器里,外皆黄釉)瓷最为尊贵,顺理成章成为帝、后的专用品,半黄(即器外黄釉、器里白釉)者次之,黄地加其他色彩者再次之,其他地色加黄龙者又次之。</p><p class="ql-block">喜庆吉祥~清代晚期大婚成套用瓷</p><p class="ql-block"> 所谓成套用瓷系指同一花色按不同器形烧造的不同尺寸的碗、盘,盒、花盆等生活用瓷,清代成套用瓷主要见于同治、光绪两朝,用于同治堂帝大婚和慈禧皇太后万寿。这里展示的一组瓷器即为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同治皇帝举行大婚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年同治皇帝16岁,为筹备这次大婚典礼,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初十日朝廷即命江西分地广饶九南兵备道、督理九江关税务、监管窑厂事的景福办理大婚用瓷,共14份并9项花色、合计10072件。其中,14份均为成套瓷器,按每种图样烧造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怀碗、九寸盘,七寸盒、五寸盘、四寸碟、三寸碟、二十五碟、酒盅、英匙、茶盅、大茶盅、盖碗、茶缸、奓斗、粉盒,副头缸、胭脂盒、花盆、水仙奁等。</p> <p class="ql-block">承续烧造~清代宫廷陈设赏赐用瓷</p><p class="ql-block"> 清代宫廷陈设和赏赐用瓷以瓶类最为多见,瓶属于琢器,既是清代宫廷陈设用器,也是皇帝在年节或举行重大典礼活动时赏赐王公、大臣的礼物。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其中又以玉堂春瓶最具代表性。例如光绪十年(1884年)万寿赏用瓷瓶有五彩百蝶玉堂春瓶、青花起线玉堂春瓶、天青釉金皮球玉堂春瓶等。根据烧造清单可统计出清代用于赏赐的瓷瓶共有8种样式,即祭蓝釉四方象耳街环琮式瓶、仿哥釉凸刻八卦纹琮式瓶、仿哥釉杏圆贯耳瓶、窑变釉杏圆贯耳瓶、厂官釉直颈瓶、祭红釉玉壶春瓶、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青花缠枝莲纹玉堂春瓶。</p><p class="ql-block">富丽华贵~清代晚期万寿成套用瓷</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原因,同治、光绪两朝中国的朝政大权掌援在慈禧皇太后手中,她在这两朝经历了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岁大寿,景德镇御窑曾专门为其寿诞烧造瓷器,在同时期御瓷产品中,皇太后万寿用瓷不仅数量较大,而且作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 慈禧皇太后使用的瓷器常署有其居住的宫殿名称,最著名的当为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识的所谓“大雅斋”瓷器,包含鱼缸、碗、盘、碟、羹匙、渣斗、茶碗、盖碗、圆盒等多种造型,这批瓷器始烧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烧成于光绪元年(1875年),据清宫档案记载,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内务府将大雅斋瓷器画样交与景德镇御窑厂,并传旨“统限于本年九月内呈进”,为的是赶上当年十月十日慈禧皇大后四十岁大寿。但由于时间太紧,这批器未能赶在慈禧皇太后寿诞前烧造完成并运至京城。</p><p class="ql-block">庄严法相~清代宫廷宗教用瓷</p><p class="ql-block"> 清代历朝帝王均十分重视宗教,逐渐形成比以往朝代更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紫禁城里与宗教相关的神殿佛堂,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可谓“儒、释、道”并存,圣人,佛像、天尊同在。此外,一些民间俗神和满族所崇信的萨满祭祀,也各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清代紫禁城内的最重要的宗教形式是藏传佛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中有不少清代宫廷造留的藏传佛教用品,以乾隆朝景德镇御窑产品最为多见。如五供、佛塔、七珍、了八宝、观音像、无量寿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等。由于这类瓷器结构复杂,致使烧成难度极大。清宫档案记戴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烧造观音像,久造未成,乾隆皇帝严厉斥责唐英“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想是唐英不至城、着他至至诚诚烧造。”可印证这类瓷器烧造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除东西配殿的六个专题之外,院内西北隅的浴德堂专门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外销瓷。</p><p class="ql-block">蜚声海外~中国陶瓷的外销</p><p class="ql-block"> 中国陶瓷生产有大约两万年延绵不断的历更,堪称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被作为一种特产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外销陶瓷的烧造进一步兴盛,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外销陶瓷的烧造呈现繁荣景象,其中最主要的产地是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其他还有福建漳州、德化等。</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主要销往亚、非地区,此后开始大量销往欧、美地区,特别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些国家相继成立由政府授权与东方进行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例如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1874年)、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9年)、1616年成立的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1729年)。1628年成立的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1633年)、1664年成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1769年)、1731年成立的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1813年)、1775年成立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1775~1785年)等。它们曾将大量中国茶叶、丝绸,陶瓷器和藤编制品等特产近往欧美,瓷器是其中的大宗商品。</p><p class="ql-block"> 另外,原设于延禧宫西配殿的“中国古陶瓷窑址标本展”和“古陶瓷资料观摩室”分别移至武英殿东、西配殿的北值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