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著名画家樊昌哲花鸟画新作欣赏

明月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 168*68cm 2020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艺术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学画容易,你看看他几笔下去就是一幅画。其实不然,你知道看似简单几笔背后的故事吗?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艰苦奋斗,经年累月的学习积淀,画坏千张宣纸,是不可能画成功的。我虽然曾经画过几百幅花鸟画,但自己很满意的画作不多。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对象,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我常常感到很吃力,很困惑,惶悚不安。</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要善于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时代学习,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入生活,感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学习传统需要潜心下功夫。画家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绘画艺术专业书,也要读一些文学经典书籍。近年来我把四大名著研读了多遍,又读了许多其他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学习古画名作也是一样,笔墨好的就学习笔墨,线条好的就专学它的线条,博采众长,兼蓄并收。我在西安美院进修时,曾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专心临摹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介子园画传》的山石、树木、花草和鸟虫,还临摹了一些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等,对意境好的就记下整个图,特别喜爱的就临摹全幅,这些看似苦和笨的工作,对我后来的绘画创作帮助很大。当然学习古画名作,除了学习章法、笔墨、色彩等作品的基本构成以外,更重要的学习古人优秀思想、人格品质和精神气象等,徒研技巧,即落下乘。</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画画的目的是表达画家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受,以笔言志,以画寄情。画家要深入生活,用心用情来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感动的瞬间,用心记忆或速写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第一手素材,这样亲身感受强烈了,画画才能有所创造,画面才能鲜活生动。</p><p class="ql-block"> 笔墨当随时代。当今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精神需求在变,思想感情在变,审美取向也在变,画家的思维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绘画的理念和技法等也一定要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体现时代文化内涵和精神。鲁迅先生说:旧形式不能适应新内容,必有所增益和删除,就有所改革。当然绘画艺术如何体现时代性,是绘画创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p><p class="ql-block">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多年来,我一直专研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体会较深的就是画画不要怕画坏,齐白石大师曾说“余一生费画三千张”,画坏是经常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画画胆要正,敢于下笔,潇洒挥写,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如果因为怕画坏,就束手束脚,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画自己熟悉的好上手的画,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画,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很难有更大的进步。绘画创作需要灵感,没有想法,就不要画画,能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作品就有了灵魂,不然画出的画没有生命力,就是一张费画。这时候你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听音乐、品茗茶,也可以和朋友小酌聊天、公园散步,甚至来一次长途旅游,去远方感受一番大自然山川河流的壮美、花草树木的秀美,以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等等,这些都会给绘画创造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尔雅》云:画,形也。虽然说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离不开一定的形式结构,但绘画创作不仅仅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直观表达,也不是简单地满足一些章法技巧的笔墨情调,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表达,追求的是“画外之画”、“意外之意”的文化赋予和境界格调。作品外在的笔墨技巧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内在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才是目的和灵魂。作品唯有在形式和内容上形神兼备,在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深度与广度上和谐统一,才会耐人思、耐人寻、耐人品,才会有持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绘画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齐白石的伟大之处,我认为不仅在于他既有雄厚的传统基础,强烈的生活感受,更在于他一生专注自己的事业,勤奋耕耘,直到晚年还不断的变法改革创新,所以他的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受到大家的青睐。画家只有始终怀抱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始终怀抱“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的朴实情怀,不断地学习传承,不断地创作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本分做人,老实作画,远离功利纷扰,心无旁骛,潜心专研,在艺品和人品上不断修行,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绘画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於古城西安</p> <p class="ql-block">  樊昌哲,白鹿山人,1947年生于陕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终身委员、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曾任陕西省美术馆副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执行秘书长等职。作品《寒聚》《晨风》入选第七届、八届全国美展,《秋草》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相依》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晴雪》入选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群鸭》《只有芙蓉独自香》入选第12、14届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展并获终身成就奖,《秋实》获科教兴陕“十五”辉煌艺术成果展金奖,《秋芦》获陕西省庆祝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金樽葫芦送吉祥 </p><p class="ql-block">52*51cm 2017年</p> <p class="ql-block">漓江早春</p><p class="ql-block">168*68cm 2020年</p> <p class="ql-block">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168*68cm 2020年</p> <p class="ql-block">夕阳</p><p class="ql-block">52*51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双哥图</p><p class="ql-block">52*51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河畔</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12年</p> <p class="ql-block">秋蛐</p><p class="ql-block">52*51cm 2017年</p> <p class="ql-block">清风</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18年</p> <p class="ql-block">思乡</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0年</p> <p class="ql-block">飞雪迎春</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双宝图</p><p class="ql-block">68*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华蓉</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英雄之花</p><p class="ql-block">198*96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秋光</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11年</p> <p class="ql-block">版纳三月</p><p class="ql-block">96*96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月是故乡明</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风清气正 136*68cm 2018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承创新 融合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读樊昌哲先生的花鸟画有感 文/于洋</p><p class="ql-block"> 读樊昌哲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两点感受:其一是觉得很鲜活亲切,有自然精神和生活情韵;其二是这些作品有西北和江南两个地域精神的结合。从他的花鸟画的图式可以看到李苦禅先生的风貌,他画的花卉又含有潘天寿、高冠华的笔墨感觉,从中可见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对于传统笔墨的传承和个性的发挥,也是有一个渐变的、不断内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樊老师的画有艺胆,包括处理黑白虚实的问题,他都非常巧妙地用一种传统墨笔的理法呈现在画作里。另外他还用实体的景致、或者笔墨营构背景,“留”出鸟禽形象,如《晴雪》《乌鸡》《草原》等,有笔墨、有造型,这种用背景的墨色留白留空的方法,既不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方式,也不是西方绘画的塑造方式,这是比较新的一种呈现手法,都是基于对于物象新的思考和经营。樊老师对于形和神的关系,对于画面的主体形象和背景形象处理上都有自己新的思考,反映出这种绘画技法和思考探索的渐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樊老师作品很有特色的一个地方在于对虚实之间的把握,在现代图式经营上,有自己的思考,有大胆的变化。他的很多作品特别凸显“逸笔草草”的风格,画面的斑驳的肌理和造型,有时候呈现出宁取方折,不求平缓的经营,个性化味道很强。在题材选取和构图呈现上,都有对传统主流风格的一些突破,有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体现出很大的创新性。</p><p class="ql-block"> 陕西厚重的土地和博大的地域文化精神滋养出来的文化是深沉的、经验性的,是不会随着时尚的转瞬即逝的风潮而轻易摆动的。樊老师生长在蓝田白鹿原,一个很神秘、很神奇的地方,他的写意花鸟画,融汇了江南的笔墨,很多形式上的取影、取象带有抽象化、意象化的概括,体现出造型之巧妙和用笔之老辣,这也体现出作者经年累月创作探索的积累沉淀,和他对自然的体察、对生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樊老师作品数量大、类型多,具有鲜明的个性面貌和艺术特征,从作品不同的类型、从笔墨和题材的变换里面,寻找到他创作的足迹和经验,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比如1989年创作的《初雪》,画面不大,但气魄很大,表现陕北塬上的景致,远处几只爬坡的羊,无论从整体意境上,还是纸面营造上,都体现出画家对于艺术本体的发掘,不在形式上投机取巧,反而避轻就重,把笔墨颜色扎实地放在画面上,色彩处理大胆厚实而不失雅致,体现出他对于画面的虚实、黑白关系的娴熟驾驭能力,以及对于色彩准确把控的深厚功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2日於北京</p><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于洋:中央美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土鸡</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翠鸟</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19年</p> <p class="ql-block">红叶雀栖</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1年</p> <p class="ql-block">绒花</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0年</p> <p class="ql-block">润娇清香 </p><p class="ql-block">136*68cm 2020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