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促成长 ——基于信息技术2.0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主题活动

株洲正高级教师驻隆兴中学工作室

<h3>  (通讯员 吴延林)秋色忽如许,风露皎如空。为加速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名师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株洲正高级教师朱洪飚驻隆兴中学工作室在市教育局、市教培中心、区教育局和区教研室的指引下,以课程为纽带,根植课堂,深入课堂,旨在由实践模仿到理论学习,再到课例研修,最后自主总结写作上升到教师自己的成果,力求使工作室成为课堂研究的平台、教师成长的阶梯、教研辐射的中心,为校、区教师专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0月19日,工作室在隆兴中学开展信息技术2.0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主题活动。</h3> <h3><br></h3> <h3>  朱洪飚老师冒着簌簌秋风,早早的来到隆兴中学为本次活动第一堂课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美丽的颜色》做准备,课堂开始前,工作室的学员们和隆兴中学其他科目老师早已将教室后排填得满满当当。朱洪飚老师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巧妙加入对希沃地运用,从课堂刚开始的字音突破就让初次接触的老师、学生大开眼界。课堂上朱老师悉心地教导和希沃白板运用到《美丽的颜色》教学中,讲台下的学生无不认真听课,细细聆听朱老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课堂上的讨论也变得更加专注。现场听课的老师则无不被朱洪飚老师信息技术娴熟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上而感到惊叹。一堂语文信息融合课在朱老师地编排下妙趣横生。最后由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拓展到我国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爷爷等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最终落实到立德树人之上,为这堂语文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h3> <h3><br></h3> <h3>  朱洪飚老师在结束一堂课之后,仍马不停蹄的为隆中青年教师传授希沃白板在语文教学当中地应用,朱洪飚老师首先介绍学科融合的路径及含义,再讲解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最后通过《红星照耀中国》 信息技术融合来帮助于青年教师理解前面所提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论知识。朱洪飚老师的讲解循循善诱,语言浅近而朴实,将平时让人难以捉摸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各位语文组的青年教师也在朱老师的讲解中受益匪浅、师逸功倍。</h3> <h3><br></h3> <h3>  短暂的休息后,下午紧锣密鼓的课程安排开始了,英语组听李慧芬老师的信息技术融合课《What's the best movie therter》,李老师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融合为学生的英语作文教学构建支架,帮助学生的英语写作积累素材;一堂生动的作文教学课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教会学生进行资源处理和整合。李慧芬老师一堂生动的展示课引起了在座英语老师更多的思考。语文组听欧阳湘平老师有关诗歌《饮酒》的信息技术融合课。欧阳湘平老师在《饮酒》的说课中巧妙运用豆瓣读书,让学生了解陶渊明先生的其它诗歌,运用线上平台既为课堂教学中的群文阅读做好了铺垫,也便于课堂上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呈现,还方便了老师在授课前,通过线上问题摸清学生的学情。欧阳湘平老师的说课加上信息技术的融合让语文课堂变得耳目一新,也让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方便老师教,促进学生学。</h3> <h3><br></h3> <h3>  欧阳湘平老师将融入她精妙巧思的说课分享给语文组教师后,苏莉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教学论文写作的实践这一内容。在当前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不少老师下笔早已渐成具文,苏莉老师这一次的讲解真可谓恰逢其时。苏莉老师首先同大家分享了教学论文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方法型论文,观点型论文和随笔型论文。苏莉老师着重和青年教师分享了方法型论文如何写作,并在最后结合自身教学论文写作经历和引用古人贾岛的诗句&quot;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quot;鼓励青年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论文写作中应向贾岛一样,耐心反复推敲修改。</h3> <h3>苏莉老师教学论文写作指导</h3> <h3>李慧芬老师最后为本次活动总结道:”我们工作室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我们工作室已经举办了几次卓有成效的活动,也从这几次活动中看到了老师们点滴进步。我有幸也能加入我们工作室这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在我们团队里面我不仅仅在影响你们,我也从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青年教师们一定要珍惜工作室为大家创造的机会,从工作室的活动中取得进步,多多向我们老师们学习,以期望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h3> <h3>以下是各位老师上课与评课的思考与收获:</h3> <h3>陈嘉荣:<br>1.运用教学批注,抓住教学灵感。苏老师启发了我,对于部分学生课堂出色的反馈,可以简短的进行批注,事后再进行补充丰满。<br>2.运用互联网资源,充分进行课前准备。欧阳老师和朱老师的教案课例,让我了解到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公众平台,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空间和机会,如此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情,突破重难点。同时公共平台还可以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感。只是如何在帮助学生将手机的主要作用从游戏转为发表感想,这是我需要思考的。<br>3.转换教师视角,多角度夸赞学生。今天朱老师课上对于孩子们多元化的夸赞启发了我要多方面挖掘学生的优点,多多表扬学生。</h3> <h3>陈志威:<br>1.在写作教学中,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方法型的教学写作要想落实到位,中间的支架教学我觉得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去探索和践行的!<br>2.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的开展,也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体现。<br>3.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是朱老师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听完朱老师的课我觉得非常的舒适,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融入到课堂中来,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亮点!</h3> <h3>徐瑞芝:<br>1.要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特点进行融合。朱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进行不断创新,紧跟时代,这样才能既能不断给学生新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参与课堂,也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br>2.要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常容易忽视掉学生的学情,更多的是考虑我要如何讲,而忽略了学生要怎样掌握,怎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问题,设计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这一点上朱老师和欧阳老师的课堂,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方向,今后我会在教学设计中思考更多的可能性。3.及时进行批注,写好教学反思,抓住教学灵感。一堂好课往往是相互成就的,许多时候课堂生成的灵感成果,我们需要及时记录,为今后的教学进行丰富和补充,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h3> <h3>唐嘉欣:<br>1.信息技术融合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使课堂变得更高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br>2.论文撰写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课堂,要把握好每一次课堂,写好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案例;<br>3.论文编排有方法,运用渐进式、并列式等方法才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抓人眼球。</h3> <h3>唐欣怡:<br>一整天教研活动下来,我受益匪浅。回顾自己和团队的语文教学,反思自己,观照课堂,我发现我们最缺乏“整合”意识。无论是朱老师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的有关单元整体的人物群文阅读,还是欧阳湘平老师在说课中融入的“陶诗”组读,又或是苏莉老师在论文写作教学中写到的“1+x”群文对比,从逻辑思维的建构到信息技术的融合,锻炼的都是教师的“整合”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是“整本书阅读”,为什么难?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畏惧“整合”,缺乏课外广泛知识的储备,缺乏把粗内容逐一析出又重新组合成精知识的勤奋,缺乏由繁入简、化大为小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合实际上就是在教会我们把海量的资料纳为己用,用小课堂承载大容量。</h3> <h3>夏芳兰:<br>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最大的感触是思想观念的改变。<br>1.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融合教学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尝试新的事物。<br>2.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读促写。<br>3.论文写作不应只局限于自己习惯的方向,可以多学习,多尝试。做好每堂课的批注和反思是进行写作的有效途径。</h3> <h3>张嘉婧:<br>1. 朱老师这堂语文课令我受益匪浅,通过细腻柔和的情感处理,融合灵动的信息技术,加上贯穿整节课的对学生的多元鼓励和赞赏,让我对自己班的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朱老师说,语文英语,或是其他科目,其实都是互通的,今后通过学习和倾听其他任课老师的课堂,更多面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状态,其实是能更好促进自我课堂的教学的,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重新对希沃等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并有针对性的融入到英语课堂中,也是非常值得去尝试和坚持的。<br>2. 李老师的一堂干货满满的写作课让我对英语的阅读写作课课型有了新的思考。老师要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大的支架,在树苗茁壮而长的时候,提供充足的养分,也就是帮助孩子提供并积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资源的处理和整合,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今后在大框架下应如何充盈其内容是需要反复思考和学习的。<br>3. 苏老师关于教学论文写作的分享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自身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教学批注。每做出一件事收到反馈后进行修整、优化,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盈自己的知识储备,甘于读与写,厚积薄发,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h3> <h3>吴延林:<br>在今天上午朱老师的课堂上,我再一次真切的感受到朱老师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也把我带入之前余映潮老师的视频课上,余老师对学生评价中一句:“说得多好啊!”还有朱老师对学生诚恳的“谢谢!”都让位我自愧不如,联想到自身浅薄且重复的评价语,更让我觉得相差甚远。下午欧阳湘平老师利用豆瓣APP课前就运用到了“1+X”的方法授课,让学生广泛的阅读,抓住诗歌的共性,从而反馈到答题上。苏莉老师的论文实践分享,结合她自身的《紫藤萝瀑布》教学也运用了“1+X”阅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近期我本人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非常碰巧的运用到了“1+X”阅读,在课堂生成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以上都让我跟确信了语文老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我应该有更广博的阅读经历才能更好的支撑起课堂教学。</h3>

老师

教学

课堂

学生

信息技术

写作

融合

语文

论文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