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1984年12月父亲在上海城隍庙和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同事刘家荣、余祥明留影,距今已37年了。这张照片由余祥明在清理手机时发现,并转发给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余祥明转发时发帖:“我当学生时,李老师是我的老师;我留校后他对我非常关心,经常听我的课,給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私下我们接触也不少,他不时給我讲他的经历,做人的道理,我获益良多。我一直感激李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是中年教师刘家荣老师,右为年轻教师余祥明老师,这是一张老、中、青三结合的合影。那个时代虽然物质仍不丰富,但国门打开,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思想解放,朝气蓬勃,外语重新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視,急需各类外语人才和外语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父亲和刘家荣是到上海开外语教学工作会议,全国承担高中英语教师专修班的五所院校(有上海外语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等三所外语学院及两所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余祥明正好在上海外语学院英语系首届助教进修班学习,于是有了这张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上海各方面还很落后,父亲与刘家荣乘飞机到达虹桥机场,至民航办事处已下午4点钟。电车拥挤不堪,路又不熟,欲雇一摩托三轮,车很多,无人驾驶,说下班了。不得已,只有打电话求助一位在上海的老同学,当天晚上与刘家荣一起睡在老朋友家的沙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的街上人山人海,交通吃饭都很困难,吃饭要站轮子,排很长的队,商店里货架上也空空如也,经历运动折腾的上海还未恢复元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当时还差一个月就满70岁了,因年纪最大,被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称为“李老”,父亲不觉哑然失笑,对自己匆匆一生,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不觉就到了老年,不仅感慨万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为培养外语人才,父亲仍老当益壮,发光发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10月,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全体同志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英语专业教研室评为重庆市先进集体,父亲出席了市里的先代会。先进集体获奖金100元,教研室35人,人均2.85元,剩余0.25元,交外语系办公室收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从1959年到1979年担任教研室主任,整整二十年,可以说竭尽全力,任劳任怨,心力交瘁。1979年之后,父亲担任了副系主任,到1979年底,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英语专业教研室一分为三:第一教研室(管一、二年级教学),第二教研室(管三、四年级教学),教学法教研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于1987年正式退休,时年72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10月1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