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的岁月(1)路在前方……

廣胜

<p class="ql-block">今天18:20</p><p class="ql-block">你创作的《路在前方》。</p><p class="ql-block">已获得美友与平台的双重认可,获</p><p class="ql-block">得“美篇精选”称号!未来希望能欣赏</p><p class="ql-block">到更多你精心创作的优美作品!</p> 转折~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十九日,我从七一提笔一日不落,一口气写完了青少年时期的我,完成了那最遥远的回眸。在人生中,这只是个不可缺少的序,精采部份大都由此展开,所以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学生时代;别了,那'逍遥'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特殊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前面的路,将是更加精采迷离“青葱的岁月”,那里将有更多故事要展开、呈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关注与呵护我的亲人、朋友。我将暂时停笔休息几天,整理好思绪,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冲刺创作来满足大家的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介绍一下后一个阶段的写作脉络~别人“青葱的岁月”是怎么划分我不清楚,但我“青葱的岁月”始于 1968 年 9 月 19日,以上山下乡为界、於1975年7月23 日回城止(由 17 岁至 23 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最精采的岁月年华,我是怎么渡过的呢?经过了两个阶段,(1968 年至1972年,)此时我是一头到处冲撞的小鹿。1972 年是我“青葱的岁月”转折点。就从这年我开始反省以前的生活历程,思考今后人生走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此年为界,我的生活由自由王国逐步向理性王国转换,一个东一头,西一头到处冲撞的小鹿,开始考虑如何去渡过一个当时看来漫漫长远的人生之路;我的世界观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它将影响我整个人生。</span></p> 开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六六年暑期始,中国所有的学校都在停课闹革命,但象我们这样初上中学仅一年的“娃娃生”课是停了,但所谓“闹革命”便与我们无缘了。我们每日只是嘻嘻哈哈快乐的生活,虚度着年轻宝贵的时光,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未来迫不及待的向往,说不出的莫名等待,这一等待就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当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又鼓励我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在懵懵懂懂中混日子的我们,企盼己久,如饮甘露,毫不犹豫的便欣然接受,甚至手舞足蹈兴高采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是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年轻人,从小受教育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的信仰与理念。既然领袖发号召,我们要为国分忧,则无旁贷。到艰苦的农村去,到边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六八年的秋天,全国所有城市都沸腾了起来,只要有适龄下乡青年的家庭都开始了忙碌,兴奋地打点行装。薄家四姐和贴肩的我同时下乡,我们同在一所学校,她初三、我初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上街购物下手晚了,没有买到当时物美价廉的帆布旅行袋,父母狠狠心,花八十元给我和四姐每人买了个大号高档黑牛皮旅行袋。在当时家庭还很困难的时期,看着这寄托着父母对儿女满满深情的爱,我和姐姐被感动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手里拎着旅行袋的时候,我都有点不敢用,因为我装入其中的所有东西,还没有这个袋子值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程渐近,学校招开了同学、家长座谈会,介绍了所去的方向、目标,供大家商议选择。我们一年组十个班,八个班去昌图,两个班去盘锦,在大家得知昌图比较艰苦的时候,大都选择了昌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个别南方同学的家长,考虑儿子生活习惯,提出去盘锦,但见大家意见都是去昌图也就没了言语。随后学校老师又让大家提申清,有理由的可照顾分配下乡沈阳城郊,应者寥寥无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同学们心齐、抱团。主流一致的想法都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其后的结果是怎样,谁也没有多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中国,经过一九六六、六七、六八三年的文化大革命,国家建设受到沉重的冲击。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严重的阻滞;学校不招生、工厂不招工,三年停课闹革命积攒下来的初、高中,六届毕业生将何去何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作为当事人因无知并不急,但国家政府急。当时中国八亿人口中,吃“皇粮”的城里人,不过一亿五六千万而已。但短短的三年里却积累了六届一千多万毕业生在待业,仅仅当时不足三百万人口的沈阳就有二十万,这一组组的数字令人头疼。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少有回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每历史关健时刻还得毛主席站出来挥巨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铿锵两句话,困扰中国一千多万待业青年的问题解决了。到边彊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瞬间席卷全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車隆隆、汽笛长鸣,滿载着一批批城市青年下乡的火车、汽车,穿梭在中国的大地上。当这些离开父母离开家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会怎么样的生活,历练人生,接受什么样的考验呢?接下来我要写的是,我的知青生涯~“青葱的岁月”。</span></p> 谢谢欣赏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