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结出丰硕果

太极传人

<p class="ql-block">——王友明《时光印记》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张耀辉</p><p class="ql-block"> 与王友明老师认识,纯属偶然。因为喜爱文学,也愿意写写散文,就加入了一个写手驿站。有一天,我看到王友明老师的部分散文,拜读后便对其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有几天,又见到他的散文集《时光印记》面世了,就立即购买了一本。</p><p class="ql-block"> 见到他的散文集后,我爱不释手,尤其是他的经历与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过兵、在部队提了干并担任领导职务、转业后在地方机关任职、爱好文学。尤其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个高小文化程度起步的农家子弟,成为一个在文学天地里大展身手,成长为一个知名散文作家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在他的《时光印记》一书中,不停地追寻着答案……</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家中,有一位89岁的岳母、两位90岁以上的父母,以及一个5岁的外孙子,时常需要照顾和代管,读书的时间就时常中断。为此,阅读时间也就拉长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找着找着,最后终于在厚重的散文集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激情四射,又火辣辣的两个字“热爱”。</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新闻报道及文学。在代序中,他就敞开心扉地说道:“曾经有人问我:‘你的创作激情来自哪里?’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两个字,热爱。’”热爱写作成为他一生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终身目标。热爱文字,其实是他从军之前就已经有了。入伍之后,由业余的新闻通讯报道员,到《开启文学创作之门的汇款单》,50元的汇款单点燃了他的文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稻田农场接受党的考验》一文,写得真情。他守着24亩稻田地,天一亮,先将居住地老乡家的3个大水缸打满,然后,去稻田地里拔草、浇水、施肥。白天忍受着上蒸下烤的闷热,晚上趴在小油灯下赤膊坚持写作。一个月的时间,不仅完成了领导交办的管理稻田任务,还写出并发表了20多篇稿件,令我深为钦佩!《光荣时刻》更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颠峰时刻,转业后,他连续4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受奖。他成为一名退役军人,在新闻报道、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代表,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因每次去岳父家,晚上都要睡在一张《窄窄的小木床》上,由此,小木床就成了他一种生命的记忆,一种精神财富的拥有,更是一种念想;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有风流眼病,《父亲的眼镜》就构成了三代人爱的传承、爱的情怀;《镌刻在生命最深处的日子》一文,深情叙述了母亲每次都惦记着他的生日。有次回家,恰逢生日,天不亮,母亲就踮着伤残的小脚,一颠一颤地来到床前,笑呵呵地说:“‘儿啊,今个是你的生日,快把这碗面吃了,会增寿的。’望着娘那满头白发,苍老的面颜,我早已泪盈满眶了!”读到这感人至深的句子,我也随着他的笔触,为之动容,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故乡,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融入到笔下。故乡的金秋,成为他一生的挚爱:“每年金秋时节,我都要探亲回乡,总喜爱站在自家责任田的高处,纵目眺望那些像喝醉酒的红脸大汉般的高粱、像恋人般搭肩咬耳地相拥一起的谷穗、像孕妇般腆着大肚子炫耀自己的大豆、像金黄色娃娃在妈妈的怀里睡得香甜的玉米。我尤其喜爱站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抚摸那朵朵白云般冰清玉洁的棉花,她们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水仙的亭亭玉立、没有海棠的婀娜多姿、却有着别具一格的美丽容颜和非同凡响的坚强品格。金灿灿的不知名的花儿,也遍布在田间、地头、路边、街巷,浓郁的芬芳浸润着金秋多姿多彩的原野。那种恬淡宜人的金秋景象,如清泉一般流淌在心间,让我醉意深深。”(《走在故乡的原野》)读到这里,我也被他书写的金秋文字灌醉了,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战友、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这片热土——每一处、每一地,在他所到之处都成为他尽情书写、尽情高歌的美文,让人读后,情不自禁地随着他的笔触,同他一起悲喜、一同欢歌、一同享受着快乐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