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源于网上。在安徽庐江境内</p> <p class="ql-block">三教同源,也就是儒道佛同源。萧衍的立足点是,三门宗教都是教化人为善。其实,儒道佛,实则是三门哲学,跟广义上或者是具体的宗教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儒家崇尚的是社会秩序,考虑的是人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儒家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是社会秩序,又是特定而具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君得像君,暴君不成;臣得像臣,奸臣佞臣不成;父得是慈父严父,子得为孝子,否则的话,就得打乱这个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注重于个体的人,在洋洋的大世界、大自然中的位置和作用。道家提倡‘道’,尽管任谁也阐明不清这个‘道’的具体含义,但道家一直游移于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作用与施为。往往,便坠入玄学的窠臼而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家强调自我修行,以坚韧刻薄待己,消弭业报,以换取来世。佛徒鼓吹多神,佛在心中,拈花得佛,人人皆成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三门哲学,都试图阐述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注重修身,佛家沉迷于因果,而道家,则一直在‘道’这道迷宫里,难以自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皇懺文》:</p><p class="ql-block">(佛告大眾,汝當緣念,師長之恩,父母雖復,生育訓誨,而不能使,離於三途,師長大慈,誘進童蒙,使得出家,稟受具戒,是即懷羅漢胎,生羅漢果,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師長既有,如是出世恩德,誰能上報…經言,愚癡自恃,不信殃禍,謗師、毀師、憎師、嫉師,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結怨對,受報無窮,如華光比丘,善說法要,有一弟子,恆懷驕慢,和上為說,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上,都無智慧…命終之後,如射箭頃,墮阿鼻獄…豈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於和上,發一惡言,墮阿鼻獄,八十億劫,何況出家已來,至於今日,於和上邊,所起惡業,其罪無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奉為師長禮佛第五:師長於我、恩德無量、大慈獎諭、恒使修善…相與今日、稟得出家、受具足戒、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豈不人人、追念此恩、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和上、阿闍梨、同壇尊證、上中下座、各及眷屬、歸依世間大慈悲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自身奉佛,萧衍还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他非常支持外僧的译经,僧伽婆罗被他召入五处译场从事译经,所译经典,又请宝唱等人写疏,他甚至“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真谛在萧衍门下也受到礼遇,只是因为侯景之乱,真谛的译事难申。萧衍和国内法师的关系也很密切,宝亮、智藏、法云、僧旻等人,都是萧衍非常器重的。他组织僧人编撰佛教著作,编成的作品至少有十二种。他还广造伽蓝,所建有大爱敬寺、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各寺铸有佛像,大爱敬寺有金铜像,智度寺的正殿铸有金像,光宅寺有丈九无量寿佛铜像,同泰寺有十方银像。</p> <p class="ql-block">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来中国弘法,与梁武帝会谈。但因理念不合,话不投机,离开梁朝而北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开创出独到的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带动石窟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名扬后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至今)并没有宗教。佛教是外来户,而且连正宗的佛教徒,也不认可佛教为宗教,他们认为佛教是一门哲学。佛教不杀生,不结婚生子,不从事生产劳作……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无疑之起到阻碍作用的。故而,佛教昌盛一时,便急速地走下坡路。史上记载,三武灭佛,便是佛教在中国走了‘麦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庙号或谥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因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后周世宗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故又合称三武一宗灭佛,是佛教史上的法难。 当时佛教已经渗入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甚至是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执政危机。一方面寺庙从不务农、也不服徭役、不尊王法,另一方面吸收大量年轻劳动力,到处圈地,不断收刮民脂民膏,已经成了一个法外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委员会’,其实也是一样的社会渣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崇信道教的明世宗在位时,也推行了严厉的禁佛运动,规模甚至超过后周世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此事后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诏,至其驾崩(452年)为止,灭佛时间共六年。史称“太武灭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原本崇尚佛教,后来受到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于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对佛教有偏见。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九月,诛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人。七年,太武帝西征抵达长安,见到佛寺僧侣多所破戒,酿酒、私藏兵器、淫乱妇女,司徒崔浩要求灭佛。三月,下诏坑杀长安沙门,并且命令留守平城的皇太子拓跋晃烧毁佛经,处决僧侣。太子因为笃信佛教而缓行,僧侣们得以多作准备,故被杀的不多,但是殿宇多毁。此次灭佛表面上是皇帝崇道灭佛,实际上是胡汉之争,因为当时佛教的支持者是鲜卑贵族,汉族士族崔浩企图通过崇道崇儒灭佛,以及修史等举措对鲜卑政权进行“和平演变”,实现汉化,灭佛事件是胡汉矛盾的极端化表现,鲜卑贵族深恨崔浩,而拓跋焘本人也对崔浩汉化政策产生了怀疑,最终崔浩被处死、族灭,崔浩的姻亲河东柳范阳卢也被灭门,崔浩身死使拓跋焘失去股肱重臣。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宦官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十月又杀拓拔余。大臣刘尼、源贺等立太武帝之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下诏恢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周武帝灭佛,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驾崩(578年),灭佛时间共五年。史称“建德毁佛”。北周实际建立者权臣宇文护尊佛,因西魏—北周长期对东魏—北齐处于弱势,以佛教消弥胡汉差异,统合人心,到了宇文邕时代,北周逐渐强势,且关陇贵族间胡汉差异趋于无,遂废掉了佛教,吸收其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武宗灭佛,自会昌二年(842年)始,至其驾崩(846年),灭佛时间共五年。史称“会昌毁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武宗喜好道术,开成五年(840年)秋,召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亲受法箓。宰臣李德裕等厌恶佛法,此二人经常在唐武宗面前诋毁佛教。会昌二年(842)十月,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还俗,财物入官,僧许留奴一人,尼许留婢两人。三年,查点外国僧人,并禁摩尼教等流传。令“两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无名者还俗,递归本贯,诸州道府皆同斯例。四年,诏禁供养佛牙,毁焚长生殿内道场经像,换为天尊、老君之像。但毁佛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寺院所属庄园增加,国税收入减少。加以僧伽腐败,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会昌五年三月,勘检天下寺舍奴婢,八月,敕毁佛寺,勒僧尼还俗,下令并省寺院。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次年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灭佛就此结束。但佛教已受到很大的打击。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也受到波及,此后逐渐退出中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后周世宗灭佛,自显德二年(955年)始,至其驾崩(959年),灭佛时间共五年。史称“显德毁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显德年间,北方五代更迭,兵革时兴,僧尼管理功令渐驰,以致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显德二年(955年),诏令整饬寺院,沙汰僧尼。凡无先代敕额之寺宇并皆停废,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规定若要出家,男年十五以上,需背诵佛经一百卷(或能朗诵五百卷),女年十三以上,需背诵佛经七十卷(或能朗诵三百卷),陈状呈上,由本郡考试,上报祠部,给予度牒,方得剃发。禁止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残害肢体的行为。存留寺院之外,民间的铜佛像全数没收入宫,用以铸作铜钱。此后,华北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世宗崇信道教,排斥佛教。自正德十六年三月登位以来,即先行淘汰明武宗在位时所宠信之各地佛僧,而前朝引导明武宗信佛之太监亦大多被罢黜。嘉靖九年,以明成祖功臣姚广孝为和尚之故,将其原本配享太庙的待遇撤销。嘉靖十年,诏毁大慈恩寺内佛像,收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建历代帝王庙。嘉靖十五年,撤宫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宫,毁金银佛像凡一百六十九座,焚烧佛骨佛牙凡一万三千余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期间,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与土生土长的儒释道等哲学理念,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间,成为影响与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在这里转录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粗浅的知识。当然,对于虔心向佛的众生,那还是到沙弥修行的所在去寻找皈依的法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英语:Buddhism)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现今尼泊尔、印度边界间靠近尼泊尔)的王室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35岁据称达成了解脱生死的修行目标、且拥有了相关能清晰教导众生佛法的佛陀专属能力后,在约前6世纪对弟子开示的“苦、集、灭、道”的教导内容。在佛陀去世后,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因缘际会(例如某些弟子因为对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及婆罗门教内容的梵化渗透)趋于更明显的宗教化,为现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世界上,尤其是东亚、中南半岛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在中亚、南亚、南洋群岛地区的文化曾具有广泛的影响,现正在向欧洲、非洲、北美洲发展。佛教经历史发展,通过南、北两条传播途径,现代存在南传佛教这支路径主要传播的是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这派以声闻乘的教法为主,但也有若干菩萨乘的教法,参见南传菩萨道词条)、北传佛教这支路径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的教义,其中与北传佛教的传播路径所相应的大乘佛教的内容,又可再细分为汉传佛教或称(大乘佛教的)显宗,以及藏传佛教或称(大乘佛教的)密宗;故也有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从大乘佛教之中再特别析分出秘密大乘佛教)三分法。佛教这几(不论依照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大教派内又各有诸多宗派;南传佛法体系主要以追求成为阿罗汉为修行目标,北传佛法体系则以追求成为佛为修行目标。佛教各派并公认,修行人不论是证得阿罗汉或佛或辟支佛,皆能解脱生死轮回,皆属于达到涅槃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