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这次分享的书目是《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伟人、成功人士的故事,让短暂的人生能少走一些弯路。</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记录了毛主席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时,针对一些干部“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提出读书学习要做到两个字,一个叫挤,一个叫钻。挤就是挤时间,钻就是读书要钻研。</p><p class="ql-block">多读 多写</p><p class="ql-block">有人将毛泽东的读书特点归纳为五多,读得多,想得多,学得多,问得多,写得多。他素来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喜欢做批注标记,有时同一处有多种印记,对同一本书也会留下多处阅读后的不同心得。</p><p class="ql-block">持之以恒 坚持读书</p><p class="ql-block">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始终坚持读书,尤其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能够引导中国人民走上解放道路的马列主义道路。他在长征路上读马列书籍,看书的时候,他不说话,专心阅读,别人不能打扰他。</p><p class="ql-block">问导哲学 探求世界本源</p><p class="ql-block">读哲学是毛泽东一生的兴趣。从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现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他在哲学上的研究,从根本上支配了他一生的行为、事业以及思想、观念和理论。</p><p class="ql-block">他仔细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录》等。在杨昌济教授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曾国藩颇为欣赏。他在《讲堂录》里记录了曾国藩的话“不说大话,不鹜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专注于思考的哲学问题,以及探究世界本源,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探求。他认为,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黑格尔的书也必须看。古希腊哲学和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都必须读。</p><p class="ql-block">鉴赏文学•遨游经典宝库</p><p class="ql-block">​1942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转》。”</p><p class="ql-block">做为中国人,一定要关心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一定要精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p><p class="ql-block">品读史著•汲取智慧灵感</p><p class="ql-block">​“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史》是毛主席最珍爱、读得最多、批注最多的古籍线装书,这套书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p><p class="ql-block">除《二十四史》外,毛泽东最爱、读的次数最多的是史书当数《资治通鉴》。毛泽东晚年曾向身边的护士推荐这部书,他说《资治通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他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阅读史学著作及同史学家的交往、联系中,我们能感受到毛泽东人格的巨大魅力。总结他的读史特点和方法</p><p class="ql-block">1. 善于总结历史规律,结合革命实践,指导革命斗争。</p><p class="ql-block">2.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真正动力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群众史观”。</p><p class="ql-block">3. 史政结合,将“史论”引入“政论”。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唐朝有个刘知己,是个历史学家。他主张写历史的人要有三个条件:才、学、识。他说的识,就是辨别风向的问题。一个人尽管有才有学,如果不善于识别风向,那还是吃顿的。提高“识别”社会上各种政治风向的能力,使人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p><p class="ql-block">4. 将史学著作阅读同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中。</p><p class="ql-block">阅读报刊•留心社会时政</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书籍是毛泽东生命的支撑点,那么报刊是点亮生命的明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