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波动,从此再无“固收”?

谢志胜

<p class="ql-block">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都出现跳动。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开始,10月份过后,银行理财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真”净值时代。</p><p class="ql-block">今年8月末,银保监会对国有六大行定点发文,要求已使用成本法估值且和期限不匹配的理财产品,必须于10月底前整改成市值法。</p><p class="ql-block">“固收”,即固定收益投资,多年来已深入人心。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非标信托,比如过去约定6%的年收益,我们投100万,到期给106万,是为固定收益,大家也是以这种“固收”思维理解投资。</p><p class="ql-block">实则“固收”背后并不“固”,这一年里产品背后的底层资产会有价格波动,到期后可能有违约的信用风险。但在过往银行理财摊余成本法计价下,资产的溢价或折价可以平摊到每日或每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和收益率可以由此“调节”得很平滑。于是我们有了固定收益的体验。</p><p class="ql-block">而今年11月开始,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将以市值法估值,即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将体现在产品净值中,净值曲线势必会变得不规则。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将面对净值的波动。</p><p class="ql-block">从此“固收”不“固”,由此衍生出了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过往的“固收”投资思维要作出调整,不再是过去约定收益、到期收钱这么简单,我们须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收益性价比等角度来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比如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其资金投向以高评级债券、同业存单为主,产品净值化后,如果底层配置久期不是特别长,则波动不会很大。目前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参考历史年化回报在3%-4%,产品净值化后,最大回撤可能在0.1%-0.5%。你能承担这样的波动,就去选这个波动下收益性价比最好的产品。</p><p class="ql-block">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更高,比银行理财收益、风险略高的类固收产品是券商集合。券商集合相较银行理财会做一定的信用下沉和投资范围扩大,投资信用债、城投债等,可参考历史年化回报在4%-6%,如果分散做得好,最大回撤可控制在1.5%以内。对于一些底层管控较好的管理人,或能将最大回撤控制在0.5%以内。</p><p class="ql-block">在券商集合收益率之上,投资者如果想承担更大一点的波动,获取更高一些的回报,应该配置什么产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便是第二个问题,非标固收受限后,居民理财需求的空白谁来填补?十年前,2011年到2016年,非标类信托预期年收益维持在8%-10%之间,且在地产周期与“城投信仰”支撑下,隐形刚兑,非标固收成为多数居民稳健投资的首选项。</p><p class="ql-block">但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非标额度收紧,打破刚兑,年化8%-10%的非标固收已成过往。那么如今,谁能填补非标固收的空白,满足中国居民对稳健型资产的需求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答案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固收+”基金</b></p><p class="ql-block">利用股票和债券构建组合,回测历史数据,回报区间在6%-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把股票的配置比例定在10%-30%,债券的配置比例定在70%-90%,回报区间在6%-8%。收益目标满足了,但组合的波动与回撤不能满足我们的稳健性要求。</p><p class="ql-block">股债组合的大幅回撤主要出现在2008、2015这样的极端行情中。所以控好波动的关键是有能力规避较大的系统性风险。</p><p class="ql-block">公募产品中,许多二级债基,灵活配置型、偏债混合型基金正是以此为思路,一般把20%的股票和80%的债券作为战略配置目标,然后再基于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股债性价比,灵活调整股票和债券的仓位,降低波动和回撤,同时在股票和债券的配置上再做优选增强,力求为投资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稳健型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类绝对收益公募产品基本能填补非标固收的空白,也正因如此,近年来,这类基金产品热度上升,也有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固收+”基金。</p><p class="ql-block">“固收+”基金在股二债八的基础组合上增厚收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打新。一只规模在5-10亿,股票配置比例在20%-25%的打新基金,2020年打新的收益贡献可在5%-10%。</p><p class="ql-block">但随着打新市场的理性与成熟,打新收益较难维持高位,未来“固收+”基金风险收益性价比主要还是由两方面决定:管理人股债策略优选能力、管理人股债择时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答案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大类资产配置FOF</b></p><p class="ql-block">公募“固收+”产品其实是以股债资产配置的方案,满足投资者的稳健型收益需求,用股票贡献长期收益,用债券吸收波动。但由于资产选择主要局限于股票、债券两类,可操作空间有限。</p><p class="ql-block">而如果能引入更多的资产类别,比如私募产品较擅长的CTA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则组合的风险收益性价比仍有提升空间。</p><p class="ql-block">大类资产配置FOF正是以此理念设计的,跨越公募、私募产品类别,利用股票、债券、CTA、市场中性等多类资产间的低相关性,彼此吸收波动,为投资者提供符合其收益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权模型是简单的以相同比例配置三类资产,风险平价模型是力求在各类风险上暴露相同头寸,均值方差模型则是对收益和波动做最优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利用CTA、股票、债券间的相关性,优化各类资产配比,回测区间年化回报可达8%-10%,不弱于非标固收,只是投资者要承担5%左右的波动与回撤。</p><p class="ql-block">具体到资产配置FOF管理上,则涉及基金评价、基金筛选、组合构建、资产配比战术调整等等多项内容,这些也均是管理人在大类资产战略配置上赚取超额收益的途径。</p><p class="ql-block">基金评价与筛选层面,需要管理人在股票型基金、CTA基金、量化对冲基金等多方面的投研深度,构建各类资产的备选基金池。组合构建方面,则需要基金经理对各类资产的认知广度,从备选池中选择合适工具,配以合适比重。</p><p class="ql-block">资产配比战术调整层面,可以基于各类资产性价比做左侧布局,这需要建制化的择时框架;也可以跟踪各类资产的波动性做右侧调整,这则需要管理人有相应的波动率管理机制。</p><p class="ql-block">总结以上,我们看到,想获取较好的稳健型回报,如今我们应改变以往的刚兑信仰或固收思维,而要开始以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问题。</p><p class="ql-block">利用不同资产的特征与相关性,我们可以获得满足自身收益、风险需求的投资方案。要填补传统非标固收的空白,以股二债八组合为基础的公募“固收+”基金,或跨越更多资产类别的大类资产配置FOF均在追求这一目标。</p><p class="ql-block">资产配置利用了各类资产长期的风险回报规律,并非攫取短期的时代红利或政策红利,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相信资产配置方案将逐渐成为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的核心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