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象山—凉山州2021年高中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系列纪实(二)

曾兴林

<p class="ql-block"> 学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培训第二天(19日),天空虽然有点灰蒙,但毫不影响我们学习的激动心情。在有“爱满天下"美称余吕明教授的精心策划下,我们乘车1个半小时,来到美丽、宁静的象山县教育局科研中心。</p> <p class="ql-block">  象山县,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形似伏象。一来到象山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我们就看到了醒目而热烈的欢迎您的招牌。科研中心周主任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临单位大门,热忱地接迎我们。因宁波象山县对口扶贫凉山雷波,有3位宁波教研员刚从凉山“战斗”回来,所以虽与周主任从未谋面,初次相遇却倍感亲切,有“他乡遇故知”之亲切惊喜之情,让在异地的我们一下有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唯爱和生命不能辜负”。大家见面互相寒暄之后,周主任开门见山、毫不保留地介绍了他们科研中心的独特管理经验,的确让长时间呆在“大凉山”的我们有耳目一新的幡然醒悟。尤其有三点教研经验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详细纪录在这里,供大家思考。第一点是:每2个月聚焦一个工作主题,分阶段推进,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第二点是充分赋予教研员的安排自主权,自由而灵活,但是严格地要求在年终“晒出”自己“蹲点”等教研工作成绩,灵活而又务实,充分给予空间和舞台,让教研员施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来服务教学。“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p> <p class="ql-block">  周主任的第三点尤其震撼了我。他们把教研员的工作标准和职责要求醒目地帖在了墙上。的确,身为教研员的我们,要用“学习的楷模,研究的先锋,指导的行家,服务的典范”这四个标准要求我们。借凉山州教科所王晓荣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位老师“双肩担道义”,一肩是学生、教师的成长,一肩是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责任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周主任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他诚恳务实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从另一面用高贵的灵魂无声地感染和熏陶了我们。谢谢周主任,无私地帮助我们成长,无私地扶贫我们凉山。</p> <p class="ql-block">  周主任的1个小时分享,句句肺腑之言,字字铿锵有力,让我们大开眼界。最后周主任和我们合影留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刻下了永不泯灭的一笔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我们来到象山三中,分学科聆听老师的示范课, “零距离”感受在“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艺术美。我听的是三中一位年轻语文陈老师的作文课,年龄虽小,但功底不轻,整个一堂课,陈老师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亲切温和地“轻松”带领学生完成“我和我的学校”作文练习,整个教学润物无声不着痕迹。</p> <p class="ql-block">  课后,我们认真聆听了执教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说明和三中老师的点评,既给了我们教学的感性模仿,又把我们带到了教学新理论的高度。在点评课上,我们凉山语文教研员王晓荣老师高度概括出了本堂课是“有情感的语文课,有文化的语文课,有审美的语文课”,要求我们认真学习。</p><p class="ql-block">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今天我们“行在象山”,让我们大开眼界,领略了沿海城市教研的风采。在这里,向我们遇到的所有“宁波人”深深一躬,道一声感谢,感谢感恩我们遇到的提升我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