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寄托与灵魂皈依 》

林爱琴

<p class="ql-block">时间在流逝,记忆中的青田是什么样的?下面这组青田老照片,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但,如今它已不复存在。镜头定格下的那个时刻,你在做什么?看老照片,看的不是具体的影像,是回首逝去的生命时光。</p><p class="ql-block">不管你是青田的00后、90后,或者80后、70后,都请跟随我们进入这黑白影像,寻找那个温柔如水的老青田,那个寂静悠然的老青田,那段抹不去的旧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1,《沐雨餐風》;这張照片:據旅居德國的青田城鎮摯友詹碎洲兄提供的信息,說此照拍攝於文革伊始的1967年春夏之交,當年青田城鎮的三屆生知青響應偉大領袖「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號召,收拾行囊整裝出發前往船寮公社大路大隊安營扎寨。這是當年十六、七歲的小青年肩挑著行李在結隊爬坡的情景。如今,再仔細觀看此照,頗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年像我們這一輩的人幾乎都是這樣子過來的。(由荷籍华人陳文彬先生供稿)</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此照張照片是奥籍华人杨焕然先生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初期,未出之前拍摄的。去年他用镜框做好送给我留念的。那是他站在当时山口公社的溪流畔往山口下殿方向拍摄的照片。山口下殿,乃为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每逢节日期间,周围乡村的虔诚佛信徒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山口下殿烧香拜佛。其时香火缭绕、诵声朗朗。此处苍松翠柏环绕,殿内金碧辉煌;且溪水清澈、蛩嘶鸟鸣,好一派佛门肃穆庄严之地。不是人间仙境却胜世外桃源,无不令人顿入忘我之境而流连忘返。如今却变成了闻名世界的石雕城华侨城。</p> <p class="ql-block">《桑梓舊貌》這是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的油竹公社上村的舊照,人站立於竹溪河的對岸朝著上村的方向拍攝。原來早些年的小木橋已被拆除,而後換成了石板橋(值時本人早已離家出走)。眼看著孩子們在石板橋上活跳亂蹦的模樣,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年自己兒時的那番調皮淘氣的情形。(荷籍华人由陈文彬先生供稿)</p> <p class="ql-block">《欧江横渡》这是一张不知于哪年哪月拍摄的乘坐渡船从对岸平演村划向山脚湾村的旧照。渡船来回穿梭于咱们青田人的母亲河--欧江的平演至三脚湾之间。素不知那是当年从城镇、平演到方山、油竹、山口、四都等地老百姓来回走动的必经之路。正所谓“轻车熟路平常事,涉水越岭两不误”也! </p> <p class="ql-block">《母校勝境》 這是原「青田華僑中學」學校舊址的照片。此照估計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青田華僑中學」建造於1957年,前身是「青田水南石門中學」,後遷移至油竹下村。「青田華僑中學」是我們的母校,大凡油竹、山口、方山、四都等地的學子幾乎都在「青田華僑中學」念書,當然也有一部分從青田城鎮過來的學生也在這裡就讀。如今,只要一提起母校,不管是仍在家鄉居住的學子還是遠隔重洋的異國遊子均會對她念念不忘而肅然起敬。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母校已整整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了。而學子是換了一茬又一茬,老師是走了一撥又一撥,而舊址的母校已遷到油竹對面的東山根腳下,但在我的心目中,舊址的母校依舊深深扎根於心。 (由荷籍华人陈文彬先生供稿)</p> <p class="ql-block">《故土情懷》這是於1970年站立於油竹母親河--竹溪對岸的小木橋頭往油村上村拍攝的舊照。而究竟是哪個有主見的好心人拍攝的,真的誰也不曾記得了。我每每端詳著此照,目不轉睛地看著故鄉的當年模樣,心中頓時升起的那番既苦澀又甜蜜的感受是不能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的。而為了此照,我不知曾灑下了多少淚水和寫了多少文章。原來,對故鄉的那一份眷戀的遊子情感依舊執著不改而直至生命的終結。 (由荷籍华人陈文彬先生供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