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男人的创业小故事(三)——承包果园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陕北男人的创业小故事(三)</p><p class="ql-block"> ——承包果园</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陕北清涧属于贫困县,市场经济发展非常滞后,大多数人还是过着只能刚刚解决温饱的生活,想吃个苹果都很困难,不要说好品质的苹果。小师听说洛川县盛产苹果,合伙承包果园能赚钱,于是,头脑灵活的小师瞅准时机,跟着几个大哥出发了,来到盛产苹果的洛川县。走进果园,看到快要成熟的果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甚是欢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个大、水灵、红润、饱满,立马决定把果园承包下来。他想:一方面可以让家乡人尝尝鲜美的好苹果,另一方面,这么好的苹果在老家陕北定会卖个好价钱。</p><p class="ql-block"> 小师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用什么办法估产?几个伙计悄悄私下商量好,每个人都要走遍果园的每个角落,不光要数清楚果园里的果树,更重要的是要目测清楚果园里的果树上到底结了多少苹果,于是,他们想了个既好操作,又不容易被别人发现的土办法,每个人都要粗略计算着每棵果树上果子的多少,大约凑够一千斤果子时,就要折一个小树枝放到裤兜里,最后,几个人再在一起碰头,看各自计数的多少,比较各人数据的差异,推算出果园里的预产量,谁的计数最少,那苹果就肯定不会少于这个数。按照最少的数量出价,就不会吃亏,不会出错,才是最稳当的保底价。</p><p class="ql-block"> 果园承包下,怎么生活是难题。阴雨天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干柴火烧水做饭,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最困难时两天只能吃一顿饭,全靠吃苹果充饥。有一次,小师用干枯的树枝慢慢炜火烙了几张干饼子,送到每个站点的值班人手中,他们都夸小师能干,会动脑筋肯吃苦,都感动得泪流满面。总算熬到了苹果成熟,满树红彤彤的果子着实招人喜爱。这时候,村民们经常来偷苹果,刚开始,喊一声就吓跑了,到后来村民成群结队来偷,你追,他才走,走不了多远还扔土疙瘩打你,眼看到手的苹果有可能被一抢而空,情急之下,赶快报警。这次警察可真是帮了大忙,他们不光抓了几个偷苹果的人,还在果园边上拉了一条横幅“偷摘果园里的苹果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一时,村民被震慑住了,但是,警察告诉他们,得抓紧时间赶快卸苹果拉走。于是,小伙子们不分昼夜,把成熟的苹果采摘下来,一部分,卖给到果园里收苹果的贩子。这时,又遇到了一件头疼的事,卖了苹果收下的钱放哪里?大家都住在果园里的临时简易房里。小师灵机一动,就又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钱装到塑料袋里,埋在一棵果树下,然后再给周边撒下一泡尿,他想:别人闻到尿骚味可能就不到那棵树下去了吧!另一部分没有卖出去的苹果,就全部装车运回陕北,准备过年再卖。果树上剩余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小果子再没有去采摘,就留给村民们任意摘取了。小师窃喜,多亏走得时候让老婆到庙里上了香火钱,老天保佑,总算把苹果顺利收获完成,平安运回。其实,他心里知道,真真的应该感谢的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感谢人民警察负责任。</p><p class="ql-block"> 苹果拉回陕北,那么多,怎么储存,又是一个大问题。有空窑洞的,就直接堆放到窑洞的脚地上,没有空闲窑洞的,就只好自制冷库。他们在地上挖一个大坑,为了让苹果不失水分,大坑下还得多洒些水,坑下面潮湿度要刚刚合适,再把苹果一层一层放进去,上边用木棍斜着搭架子,防止雨水流进苹果窖。上面再铺上玉米杆或者高粱杆等遮盖严实,不过还得留出口,一方面便于取出苹果,另一方面也得给苹果透气,就这样把苹果封存起来了。苹果总算安全地保存下来。高兴的是,包头,呼市等北方来的苹果商客看到这水灵灵,甜津津的苹果,很喜欢,很抢手,收购了不少。还剩余一点苹果,快过年了,这么好的苹果一上市场,家里有钱的,买多点全家吃;家里钱少的,多少也给孩子们买上几个尝尝。这次包果园几个二十几岁的年轻的陕北后生赚了不少钱,大家都过了个丰裕的开心年,杀猪宰羊,孝敬老人,给孩子老婆和自己都买上了新穿戴,小师还进行了生产再投资,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东奔西跑,运输拉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亲戚朋友面前。他们也尝到了走出去闯天下挣钱的甜头,越干越有劲头!</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令人振聋发聩的警句,不但昭示当时的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开辟新天地,也启迪着刚刚改革开那个年代,那些有想法有作为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呕心沥血地开凿着经济繁荣的通衢大道,给予这些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以强有力的召唤和力量,他们在用青春和热血探究追逐未知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2021.10.19</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