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转眼已过五十年, 工友相聚话从前;<br>西凤美酒饮不醉, 多年情谊畅心怀。</b>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群青春少年,花季少女,结束了学业,离开在城市生活的家园,告别了父母,兄弟姐妹,告别老师、同学和朋友,从宝鸡市的不同中学来到了坐落在虢镇,西北最大的酿造企业——宝鸡酒精厂。 <p class="ql-block">虢镇,我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起点,</p><p class="ql-block">虢镇,那里曾经留下生活中的欢笑和眼泪,</p><p class="ql-block">虢镇,我一生记忆中永远留存的名字。</p> 2021年10月16日,我们再次来到了这里,相聚一起。 十六岁,对女孩子来说,就像早晨刚刚绽放的花朵,在阳光下尽情开放,散发着芳香。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五十年后的今天,她们相聚一起,虽然已两鬓白发,不如花甲;回忆往事,了却夙愿,增进友情是每一个人的心愿。 当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宝鸡王家崖水库的合影 人常说,越老,越容易怀旧,或许,怀念的并不是过去,而是当初的那种感觉,那也是一种情怀。 第一批腺三呤车间工人的全体合影<div><br></div><div>当时还叫“实验小组”前排中间四人是车间的师傅和负责人,其他的是刚招进厂的工人,有几个是老三届下乡知青</div> 1971年,一批宝鸡市刚满十六岁的中学生分配到了酒精厂,他(她)们放下书包、课本;拿起了榔头和扳手(量杯和培养皿),离开父母温暖的呵护,开始了集体宿舍,大食堂打饭,陌生但又火热、温暖的集体生活 1972年,除了在岗位上班人员的车间全体合影<div><br></div> 虽然工作紧张,但充满着乐趣,辛苦却又享受着充实,快乐的生活始终陪伴着我们 <div>在以后的日子,随着工作、生活的变化,许多人陆续相继离开了这里,尽管这里曾有过一段特别难忘的时光,但离开也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div> 当年的班组长专门到汽车站迎接远道而来的工友们 工友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虢镇,来到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欢聚一堂 她俩为大家热情服务,负责聚会报名登记;五十年前,她们就是常在一起的好朋友 这是当年的合影,年轻时的欢快笑容,如今是奶奶级别的沉稳庄重 那时我们已经使用手摇计算机来分析产品质量,应该是挺先进了 当年车间领导和师傅大多都已经离去,在虢镇找到了我们的车间书记高师傅,他是部队转业回来的,虽然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身体依然硬朗 这次聚会,曾经厂乐队赵师傅专门带来厂里的新乐手,演奏“迎宾曲”欢迎各位工友的到来,给工友伴奏助兴 准备表演节目的与乐队抓紧排练 聚会开始前,几位资深美女为大家表演节目 侯姐姐是我的师傅、班长,我俩在厂宣传队还演过一个节目,那时还不叫“小品”,一位师傅扮演爷爷,她扮演孙女,我扮演个小八路 吹萨克斯的张师傅也已八十了,他是60年代从咸阳轻工技校分到厂里的中专生,也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多面手,我们不在一个车间, 为了学习我经常去找他;他教了我拉提琴、吹小号,还教过我照相、暗房冲印。 我师父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甩锅” 他经常骑车带着我去附近的农村、渭河渡口拍照,晚上拐到县文化馆的暗室冲洗胶卷。<br><br><div>人生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师,让你终身受益</div> 当年的厂广播员,也是厂宣传队的文艺骨干,我们车间的最活跃人物,自然担当聚会的主持人 我离开酒精厂已近40个年头,三年前,联系几位工友建立了微信群,使得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友相聚在一起,也是为了这次50年的相聚;为了这次聚会热情圆满,我专门做了“致辞” 这次聚会的东道主、大总管,是当年的车间工段长,代表筹备组欢迎工友们回家,相聚虢镇 <p class="ql-block">“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来之前,对将要面对众多过去的朋友、同事,对即将见到即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复杂心情,高兴、激动,又参杂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毕竟我们数十年不曾相见,“一别已多日,总看成老人”,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改变,也包括我,相见不易,今日相会,不知何年还能再遇……。”</p> 她是老三届知青,也是我们厂第一个能用普通话播音的广播员,后来坚决要求到基层车间工作,于是就来到我们车间还与我一个班,这次得到聚会的消息,专程从天津赶来参加;曾经一个车间的工友,在离别47年后的相见,发自内心的感慨发言 当年她在工作时的照片 看到这位小师傅年轻时的照片,不由得想起民谣歌手赵雷的《南方姑娘》 他是我的好朋友,一直留在厂里,在虢镇工作、生活到退休,当时他在车间的维修班,人老实,聪明好学,勤快刻苦,车间的钳、管、焊,设备维修样样能干,深得师傅的喜爱,按现在的尊称,应该叫“工王”了 照片里高卷裤腿,赤脚干活的就是他<div><br></div><div>这里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div> 拿出手机,记录下难忘的瞬间 按动快门,拍下难忘的瞬间 这几个都是拓石铁中的同学,一列绿皮火车把八个少男少女从拓石拉到了虢镇;说起来比唐朝诗人贺知章还早二十年离开家乡。<br> 我们四个是宝鸡上马营铁中的学生,也是一个火车拉到虢镇的;还记得,下了火车互相帮着背行李,沿着铁路一路打听,走进了工厂的大门。 看到他们的相聚,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 他们几个来自宝鸡市“北崖中学”,在那个年代,北崖中学有一个革命的名字——“工农兵中学” 两张照片记录了人生的轨迹,四十六年后的再次相聚,留下人生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两次合影<div><br></div><div>她们四姐妹是来自“九冶”子弟中学<br></div> 这两张照片我反复辨认了许久,最后才确定把这两张放在了一起,“原有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他(她)们是1971年初从眉县招来的工人,比我们早半年进厂,我们到车间时,他们就成了班组长,领着我们干活,我们称他(她)们“小师傅” 那个开怀大笑的小师傅,其实比我们还要小几个月 还是当师傅时养成的习惯,总是爱指挥比划 这几个是一个工段的工友 没有找到当年的合影,只有把那是的照片拼在一起 她们三人是一个工班的 这张照片有点儿意义。<div><br></div><div>中间的侯姐姐是老三届知青,70年招进了工厂,我和左边的大美女一进厂就在一个班,那时我们生产不停工,两个人固定一个班三班倒,所有的班轮流周休,我们俩周一休息,上两个白班,两个中班,再上两个夜班休息一天;从进厂侯姐姐就给我们俩当师傅、班长,一直到新车间建成,我们仨便分开了</div> 这三位知青小姐姐都给我当过师傅,侯师傅是第一个,邓师傅第二位,那时是在老车间试生产阶段,搬到新车间后就是胡师傅了,也是我的最后一位师傅,听说聚会,她从北京专门回来参加的;虽然远隔千里,相聚的美好,只有我们彼此心里清楚,最快乐的时光,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到老 <div>看着他唱歌、表演还有模有样,其实那都是在“装腔作势”;他的专长是篮球,“左撇子”一投一个准,进厂前,在省少年体工队进行过篮球训练</div> 1972年我们去西安参观学习,在大雁塔的合影照片 那个年代,厂矿企业职工文体活动搞得有声有色<div><br></div><div>每年宝鸡市分片区举行一届厂矿企业篮球联赛,各厂每年也举办篮球比赛,厂办公楼前就是水泥地面的灯光球场,下了夜班打球,没有哪个领导去指责批评你,感觉厂领导和工人都一样</div> 我们厂的男子篮球队员合影 <div>男女篮球队员的合影</div> 我们厂有一个大俱乐部,有舞台,有长椅子,全厂职工都能坐得下;看电影、演节目都在俱乐部里,电影放映机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大座机。 厂文艺宣传队的合影照 <div>工厂有文艺宣传队,每年都在俱乐部进行一次演出,乐队和演员都从各车间抽,排练和演出一个多月的时间。</div><div><br></div><div>厂的能人多,作曲、编舞,创作都是自己动手。</div><div><br></div>自从厂里来了这批“城里娃”,改变了文艺欣赏品味;原来厂宣传队的主力都是60年代在八百里秦川招的工人,秦腔成了主旋律,那时厂广播室的高音喇叭时常播放秦腔 据厂里的老师傅讲,建厂组建时,都是从东北、山东和上海来的干部和工人,他们擅长演出话剧,当时我们厂的话剧在宝鸡市也是小有名气 这个藏族舞蹈的编导可是一位专业导演。那年宣传队排练节目,请来回家探亲,在青海省歌舞团任总导演的焦老师为我们编排了一个藏族舞蹈节目 厂里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独唱、舞蹈、歌舞剧,相声、杂技,甚至还能演出当年陕歌的保留节目,歌舞剧《边区大生产》,周边的厂矿企业,部队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和歌声 我们厂的铜管乐队也是小有名气,当年那是吹得“响当当,硬邦邦”,每逢大的庆祝活动,都被邀请走在前面充当“吹鼓手” 照片里有几位乐手也在这次聚会的工友里,还能找得到吗? 最后我们吹到宝鸡驻军的队伍里,参加几次大的阅兵,欢送复员退伍老兵的活动,部队还给每人发身军装,也玩了一回“军酷” 在宝鸡,与驻军的军乐队一起参加演奏 那时厂福利区,蓄水池附近,常能听到优美的歌声和琴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虢镇只有三个大工厂(部管企业),615厂,陕西机床厂和宝鸡酒精厂,宝鸡酒精厂最早是由轻工部设计筹建的,1960年轻工部从山东济南酒精厂和沈阳啤酒厂以及部机关抽调来干部和生产骨干组建投入生产。<div><br></div><div>宝鸡酒精厂是西北唯一的酒精生产企业,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酿造企业。厂里有酒精、锅炉、机修、腺三呤等车间,后来又建了皂素和啤酒车间。宝鸡啤酒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生产进入市场,市场经济的浪潮慢慢地把酒精厂淹没了</div> 这个还是当年酒精厂的大门,里面的办公楼,楼前的灯光球场还是那么熟悉,只是工厂的名字换了 当年厂领导和各车间负责人及机关科室人员的合影 我们参加工作没几年,参加建厂的第一批工人,有的已经开始退休了 这张合影的背景,就是酒精车间的主楼,刚进厂,我们就在顶楼几层进行小型试验生产 宝鸡酒精厂的生产工艺是流水作业程序,从“上料”把粮食倒进传输带进入粉碎机,经过粉碎 — 蒸煮 — 接种 — 发酵 — 蒸馏 — 酒精的生产过程,全部是管道输送,工人上班只是坐在操作室,看仪表盘、温度仪,用手转动阀门连杆,按时提取样品送化验室就行了,我们的职称都是“操作工”,每月定粮45斤,在轻工系统属于比较轻松的。<div><br></div><div>那个年代有句行业话叫:“轻工不轻,重工不重”。</div> 酒精厂的生产程序决定了工作时间,一年365天除了夏天最热的一个月,全场停产大修,其它的日子三班倒不停机不停产。 那时我们年龄都小,炎热的夏天,在阳光下面爬高上低的工作,抬管子,锯、焊,套丝安装,样样都要干,一个老师傅带十几个人。 当年就是这位孙师傅领着我们这帮孩子干活<div><br></div><div>孙师傅也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好,我们专门去看望了他,我离开已近四十年,说起名字他还能记得</div> 孙师傅是山东人,山东话、上海话都能讲,还能用上海话讲故事;每当我们累了躺在地上耍赖的时候,他就来哄我们,实在赖不过去了,就提出给我们讲故事,不讲就不起来。。。。。那时我们都是十六岁的孩子。 <div>停产大修的那一个月,主要的生产设备有机修车间维修,其它的管道、辅助设备全部都由自己车间,本工段完成;男的负责拆换热气、风、水管道,女的负责刷漆、保温,反正一个月紧紧张张才能完成。<br></div> 我离开工厂时和孙师傅的合影留念 <div>在过去的日子,我们工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div><div><br></div><div>如今我们更要理解、包容,以后还要多联系、多交流,友谊不断延续加深,让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生活更美满。在今后的岁月里,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丰富多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