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雕版古镇~连城四堡

大海(阿勇)

<p class="ql-block">谁都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曾长期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曾是“尖端技术”的雕版印刷早已成为历史。不过在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却有那么一座古老的乡村叫做四堡,这里成为古代雕版印刷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据说四堡乡原名“四保”,寓有“四县共保”之意,地处偏僻山区,却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雕版印刷基地。</p> <p class="ql-block">福建连城县四堡与北京、湖北武汉市汉口、江西金溪县浒湾并列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而四堡乡则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p> <p class="ql-block">在四堡镇,现在依然保存着完整的雕版印刷古工具、古雕版、古书籍,也保存着完整的雕版印刷技艺。四堡是世界上惟一还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被称为是世界印刷与出版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四堡印刷业始于南宋,历经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四堡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均建于明清时期,其建筑精巧,色调古雅,巷道幽深而吸引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被称为“璀灿的客家建筑文化古堡”。现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两地!</p> <p class="ql-block">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四堡雕版印刷术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杰出代表,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的实录和见证,具有绵长而强大的文化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印刷的许多巨著,包括《康熙字典》以及古本《金瓶梅》等,经古汀洲陆路、水路,销至浙、赣、粤、湘、桂、川等地和福建各地,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p> <p class="ql-block">当年印刷书籍时的情景雕像: </p><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操作大致可分为6道工序,即伐木制版、编辑写样、雕刻雕版、调墨备纸、印刷分页、装订裁边等。有文化者从事编辑写样,刻工从事雕刻,普通男工从事调墨裁纸搬运等,妇女负责印刷、切边、装订、包装等。其中,雕刻雕版是最繁杂、精细、艰难和耗时的工艺,胚版必须选用没有节疤的梨木或枣木等硬质木材。倘若是《康熙字典》《红楼梦》《四书五经》等“大部头”巨著,单纯雕刻雕版就得费时五、六年之久。一部书的雕版要整整一个十几二十平方米的房间来存放。由此可见,要完成一部书的雕刻实非易事。所以四堡人在兄弟分家时,不分牛不分田不分稻谷,只分雕版,只要手中有雕版就不愁吃喝穿戴。</p> <p class="ql-block">各家书坊以家族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选定蓝本、誉写书样、雕刻、印刷、装订、运售……四堡所印书籍种类繁多,已查证的有启蒙读物、经史子集、诗词小说、医学等九大类,一千多种,囊括历代经典之作和民间实用畅销书籍。其中,堪称出版史上罕见的珍本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与《水浒》同载一本书上,每页上半页刊《三国演义》,下半页刊《水浒传》,这在世界印刷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上部为图画,下部是叙述文字,图文并茂,别出心裁,与现代印刷的连环画如出一辙;历代禁书《绣像金瓶梅》由于四堡地处偏僻山区,得以印制销售。</p> <p class="ql-block">四堡的印刷业,经历了明万历至清康熙一百五十多年的草创和发展后,便进入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一百一十多年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印刷业遍及雾阁与马屋两大村庄。</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书坊建筑,其实就是当年的印书作坊,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印书,所以作坊其实也是民居,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家庭式作坊。</p> <p class="ql-block">印刷出来的古书籍:</p><p class="ql-block">原来,为了避免各作坊之间相同书号的重复印刷,两个村都制定了相应的村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项:一为“岁一刷新”。即在来年正月之前,各家书坊必须将于次年出版的所有图书的清样张贴在书坊门墙上,以便正月初一拜年时能相互了解出书情况。一旦出现书号重复现象,则由村中长辈出面协调。二为“旧版重用”,村规中规定,若有书坊如果要印刷别家书坊已有的书版,各书坊间可以租用旧版,但在编印时不得加立标记。这些规定表面上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保守的另一面。家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观念,使四堡的雕版印刷业成为一个封闭的堡垒,尽管有些作坊在忙碌时也会雇佣一些外姓的刻匠,但四堡的雕版作坊一直由马、邹两姓垄断,关键技术绝不外传。四堡雕版印刷业从兴起到辉煌到湮灭,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晚清时期石印、铅印术的传入。封闭、狭隘的家族理念,将四堡雕版业围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牢笼里,坐井观天,缺乏危机意识,因而一遇外来冲击,很快就土崩瓦解了。</p> <p class="ql-block">四堡雕版印刷文化还萌发最初的版权保护理念。新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出来公之于众,其他书坊不得开刻同类书版,只能租印,而且租印时需采用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装订形式等,不得另有标记。如现存的《四书典要辨讹》封面版,就刻有“本斋藏版,翻刻必究”字样,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版权页实物。</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四堡的村寨街巷,可以看到许多古书坊。四堡现存有一百多座建于明清的古书坊,主要分布在相距约一公里的马屋村与雾阁村。马姓聚居于马屋村,邹姓聚居于雾阁村,两村的书坊大多数都设在祠堂或村屋内。</p> <p class="ql-block">它们以“堂”、“楼”、“阁”命名。四堡的雕版业从家庭作坊起步,逐步发展成家族化产业。开设作坊的家族没有闲人,有伐木的、挑纸的、雕版的、油印的,老弱病残也能裁纸、装订、折叠书页。随着书坊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马氏和邹氏家族内部自然分化出一批专营贩书的书商生意人。</p> <p class="ql-block">四堡印刷业所以能够稳步发展而成为全国印刷业的重点基地之一,主要原因是:1、清初康、乾时代重视知识,崇尚文学,积极整理、编纂了大量古籍,为四堡的印刷业提供了有源之水,长流不断的良好前提条件;2、四堡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印刷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纸张、墨烟、梨、枣等木材,境内均有出产,为它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落第文人的走投无路,卷入到这一行业,不仅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而且对提高产品的质量,赢得知识界的信誉,扩大其外销量,从而刺激当地印刷业的高速发展。4、华侨经济的源源不断涌回故乡,为四堡印刷业的发展,从另一条渠道汇集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p> <p class="ql-block">官地坝处在邹、马两大家族村落的交界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这里便是四堡书市交易中心。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书商云集于此,进行看样订购的购销业务,官地坝成为四堡销售书籍的商业要地,是一个给村民带来福祉的宝地。然而,谁也不曾料到,这里后来却变成为四堡人的伤心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破四旧”风云,将分藏于各家各户的雕版和古书籍席卷而出,村民们将它们装进畚箕或谷箩中,一担一担集中到官地坝,大大小小的雕版及古书籍堆积如山。一场冲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下子将几百年来的心血结晶付诸东流,化为烟雾升入云天。</p> <p class="ql-block">四堡出名的并非只有雕版印刷,这里的打锡器传统技艺、古书坊和古廊桥等古代传统建筑加之雕版印刷,被并称为“四堡四宝”。而横垮于花溪上的玉沙桥则是一个有故事的桥。</p> <p class="ql-block">看廊桥,大部分的人首推自然是浙江的泰顺以及福建的寿宁。但其实,在福建的许多山区,都有古廊桥的踪迹。这次我的四堡之行,便是为了造访那里的遗落在乡野之间的廊桥——著名的玉沙桥。</p> <p class="ql-block">古廊桥,这些散落于田野乡间的桥梁,不仅曾是古人渡过江河的工具,更是古代工匠们留下的精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四堡玉沙桥下花溪河流贯穿古村,建筑依溪而建,极具明清风格。</p> <p class="ql-block">玉沙桥坐落于四堡乡马屋村口的花溪河上,相传昔日花溪河之沙石,晶莹闪烁若玉石,故名玉沙桥。这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座风雨桥,上有遮雨伞篷,行人能在此避风躲雨。桥面砌以大小如一的鹅卵石,两旁栅以栏杆,首尾中间均有小阁。桥头匾书“朗朗上行”,桥尾匾书“活活回映”,桥中匾书“玉沙桥” 。桥基为水成岩石鳌墩,上架有枕木为斗拱式托住桥身,桥两端古树参天,高低错落,精致美观,景致清幽。</p> <p class="ql-block">玉沙桥不仅桥梁精美,而且周边古树成荫,一派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玉沙桥全长30米,宽5米,高约10米,桥面砌以大小如一的鹅卵石,两旁栅以栏杆,上张伞篷,廊分九楹,首尾中间均有小阁,高低错落,精致美观。桥基为水成岩石鳌墩,上架有枕木为斗拱式托住桥身,桥两端古树参天,景致清幽。在清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飞觞邀月,吟诗作画,为马屋村扶风十二景之一。前人《虹跨玉沙》诗云:“沙浦玉屑跨长虹,锁却山川千万重。”</p> <p class="ql-block">古桥始建于清康熙23年(公元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马屋花溪多鹅卵石,乡人们便以鹅卵石铺就桥面,使得古桥更显沧桑。</p> <p class="ql-block">廊桥中间的匾额是“普济津梁”,民国十二年,不过看起来却不太像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匾。</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望出去,花溪上老树苍劲,溪水潺潺。</p> <p class="ql-block">一座坚实的木桥,诉说着一段坚实的故事。从桥上走过,那桥梁与桥柱似乎承载着许多说不出的往事,走到桥底,那一根根厚实的木梁,悬挂许久,就在你走过的时候,才会觉得他承载的是许许多多人们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福建的坊刻中心,从其实宋至清初,一直都在闽北建阳麻沙。四堡刻书,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起初是小打小闹,清中期才达到鼎盛,至民国年间衰落。</p> <p class="ql-block">飘逝的古书坊:</p><p class="ql-block">四堡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三十几座,均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两地,古书坊建筑全部用耐火砖建成,防风防火,被称为“封火屋”。看着如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书坊,使人不得不遥想四堡当年的辉煌。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盛于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建有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遍布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等村落。</p> <p class="ql-block">“四堡书坊建筑”主要有两块,一块在马屋村,一块在雾阁村,相距1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鼎盛时期,四堡从事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1200人,占总人口的60%。多数人在村里印书,不少人在外卖书,主要辐射闽、赣、粤、桂四省。清朝期间,四堡约有书业205家,刊书1340种。</p> <p class="ql-block">四堡这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山村,靠着书业致富,村里至今还矗立着许多幢青砖大瓦房。</p> <p class="ql-block">由于新印刷技术的冲击,四堡雕版印刷在辉煌了数百年后,于上世纪初逐渐地衰败了,1942年,四堡刻书终成“广陵绝响”,结束了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如今的四堡雕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四堡一座不起眼的乡镇,它不过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烁过又黯淡了的满天繁星之一,家庭作坊式的印刷业让这里成为历史上全国著名的印刷基地,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四堡偏处山区的地理位置终究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制约。四堡印刷业没落了,只余下了这众多的书坊建筑,知道四堡的人不多,专程去四堡的游客更少。四堡人将文字刻印在了纸张上,而书坊建筑则将四堡刻印在了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文化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四堡,一个有故事的古镇!一个前世有宝,后世宝之的古镇。这里雕版藏韵,纸香沉墨。绿树、溪水、村居、古书坊,这里宁静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画卷。岁月无痕,记忆有声,当你迈上那不甚平整甚至有些倾仄的石台阶,当你穿梭在交错的古墨楼宇间,当你踏上那条掩藏在野草之间的乡间小道……一步一景,只是懒散地走着,也能轻松感受文墨书香氛围。走进四堡,感受“四宝”文化,尽揽四宝的风韵景致。</p> <p class="ql-block">此次四堡之行,由于展览馆在维修当中,未能前往,甚为遗憾。</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