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和美课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十月的临沂兴华学校会场,因“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熠熠生辉。10月16日至17日在街道第一中心校胡金敬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有幸参与本次盛会。一次学习就是对自己一次全新的洗礼。收获、感悟、反思冲撞着自己的思想。数学大师们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精神的享受,醍醐灌顶。</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次名师齐聚、大咖云集的研讨会上,我们不仅观摩了名师执教的精彩课堂,紧跟课堂之后的讲座更让我们由课堂深入到教学教研之中,跟随名师了解了更多有关小学数学的经验和理论。既提升了认识,也加深了感悟,对以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 16日第一节课,是由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观摩贲老师的课堂,收获满满,<span style="font-size:18px;">贲老师的课堂中没有优美的课件,没有精致的板贴,有的是一张研究学习单,有的是老师与孩子之间智慧的对话。整节课秉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的理念,</span>课堂围绕学习任务单,<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小数的意义研究学习”展开,引发学生深度思考。</span>孩子们互学探究小数的意义。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对比,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小数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贲老师提出课堂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教师的教学思考不仅是“教”,更要考“学”,思考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好的课堂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不是完全预设成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课堂的生成,要生于学生,成于教师,要学会深入浅出的教,更要让学生浅入深出的学。</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特级教师储冬生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储老师暖场活动与台下老师聊“双减”;和学生破冰谈话“你听到了什么?”;接下来的试水活动出示两道简单的题目:求大杯容量、求小杯容量。用王永胜老师的话说“储老师上课特能装”。在“装”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为教学服务。</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通过四个层次去完成: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深化——问题总结!通过大杯,小杯果汁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假设的方法,得出结果。本节课学生完全融入其中,自主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假设的策略,在问题深化环节进行变形,通过椅子和桌子的关系进行及时巩固这种策略,让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深入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擦黑板环节设计新颖,打破了以往的课堂小结,让学生更系统地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特级教师刘延革带来的最新课例《数与形》,用平实的语言再现了最真实的课堂,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数以及算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到从数具体到具体的图形中,数和形互帮互助。让学生体会数与形互帮的思想,形中有数,数中有形的思想,以及最后上升到在自然万物中都包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课堂最后,刘老师更是借助华罗庚先生的话来强调数与形的关系——相互依存、互帮互助。整节课目标丰满而立体,活动更是丰富而具体。</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课例呈现之后,是刘延革老师带来的讲座——《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我们现在“双减”,减的是对于知识内容的单一要求,增加的是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减负增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等等,从而形成数学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刻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p> <p class="ql-block"> 下午最后一节课特级教师张齐华带来五年级最新课例《植树问题》。整节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呈现出的“组内共学”环节既有效,又有深度。 </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堂打破了常规,把课堂抛给了学生,给学生制定了学习任务,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自学、互学、提出问题,最后再一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积极的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张老师的幽默,让学生的情绪逐渐放松,渐渐的成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同学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曾因为两端不栽树的算式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在面红耳赤的争执中,碰撞出去思维的火花,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学习在心中悄悄的发芽、生长,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吧。</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课例呈现之后,张齐华老师的讲座——《社会化学习:双减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精彩讲座引人思考:教师一味的传授讲述,学生能获得什么呢?金字塔学习原理中呈现学生仅仅用听获得的知识只是百分之五,被动学习很低效。金字塔的最大化处,学生能主动学习并能教授给其他学生,不仅让学生高效率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成功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听课的方法,那就是记录学生的学习“脑电图”,听上去既新鲜,又感觉非常有道理。张老师由这节课告诉我们:孩子们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大。老师的“能干”、给孩子们“搭台阶”,往往都是孩子们不自主学习的最大障碍。也许在今后的听课中,我们也可以加入这一个内容,从而真正的去发现学生的真正学习状态和效果。</p> 精彩瞬间 <p class="ql-block"> 17日第一节课,是由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周老师整节课围绕“-2”由三个故事串联而成,所以他把本节课命名为《-2的故事》。帮助学生从正数与负数的绝对相反、相对相反、减法运算的封闭三个方面理解负数的意义。通过故事,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为什么有了正数还要要有负数?<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节课围绕“有了正数为什么还要负数呢?”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同学们在周老师的引导和阅读故事中了解到正数与负数的含义、明白负数和正数如何自订标准。同时学生知道了为什么需要负数,那是因为生活中太多的例子需要负数。</span></p><p class="ql-block"> 最后周老师从生活和数学两个维度,为我们解释了负数的作用,为在座的老师指引了又一盏明灯。</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带来的是六年级最新课例《分数乘除法》复习课,吴老师的课堂上打破常规,突破教材界限,从不同视角去解决分数乘除的运算,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吴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孩子思维活跃,积极探索、研究出不同视角下分数乘法,还引导出整数的乘法、小数的乘法计算的一致性,吴老师新奇、有趣更富有创造力的课堂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吴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留露出对孩子关注。亲切、谦虚、细腻,于有情处激发灵感。每次听吴老师的课,都有一种感觉,想把吴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p> 精彩片断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特级教师罗鸣亮带来的是四年级最新课例《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罗老师把课堂完全放给了学生。罗老师课的开头体现了一个“趣”字,罗老师调侃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轻松拉进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因为罗老师独特的开场,孩子们不再紧张。课堂上,罗老师以送礼物的形式把学习单、学具等送到学生手里,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画一画,折一折这样“玩”的过程对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了自己的想法。汇报环节,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产生争议。罗老师让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孩子说出自己的道理,最终得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课堂中自己感悟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数量,让孩子明白数学学习不只是知道结论就可以,更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研究与思考,对于教师不仅仅是拓宽视野深度学习,更是需要我们创新转型,提升理念。</p> 精彩瞬间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课,是由特级教师强震球执教的《体积单位》,强老师通过线段到面积再到体积,这种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过度,学生再结合学具充份理解的什么是体积单位。</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强老师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记一记环节让学生思考并完成一下几个问题:①体积单位;②体积单位的大小;③动手做个体积单位这么大的模型;④想办法记住一立方厘米、一立方分米、一立方米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有的单位“太小了”,有的单位“太大了”,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课的末尾,强老师巧妙设计“事故演变成故事”的环节,更是让学生感知了形状改变了所占空间大小不变。</p> <p class="ql-block"> 强震球老师在《为学生理解而教》讲座中,以报告的形式具体分析,让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意图,为相关几个图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核心素养下,“预见新课标,构建新思维”,新颖、真实,还原最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在“真”中学,在“轻松”中学,理的清知识,解的透问题,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p> <p class="ql-block"> 本次观摩学习活动使老师们能够近距离观摩优秀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讲座,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观点,同样的目标;不同的风格,同样的精彩!品和美课堂,悟数学之美,愿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路上,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真实、自然,让学生爱上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