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讲故事(五)一一忆抗美援朝“青年英雄”潘天炎

老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很偶然地看到网上一篇介绍原三十八军著名战斗英雄潘天炎的文章,很自然地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一一我父亲讲的他所知道的有关潘天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父亲讲的与网上说的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我可不敢说人家说的不对啊!但我觉得我父亲所说的也算得上是一种历史回忆吧!毕竟在众多的,汗牛充栋的回忆录中,很多恐怕不都是那么准确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还没上高中的那个时间(73年前后),此时的文G相对来说已没那么“暴烈”了,生活也相对稳定了些。那个时候我们家有个晶体管的收音机,是我那在北京工作的叔叔自己组装的。通过它,能收听到一些新消息。当然,收到最多的节目还是八个样板戏。记得有一天,我父亲突然很伤感地说,他听到唱潘天炎的歌了。我赶忙问,谁是潘天炎?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所能听到的歌除了样板戏,就是一些歌颂领X的革M歌曲了。歌唱哪个人,而且还是不出名的人,好像还没听到过!故我有此问也属正常。我父亲说潘天炎是他们团的一位大英雄。于是就绘声绘色地跟我讲了一番。我凭自己的记忆,将其记录如下。与真实情况不符之处,请各位看官凉解。或者说,就当听个故事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我父亲说,潘天炎成名之战的地方叫“鼎盖山”。这里地势很特别,在山顶上架起机枪,向南可控制一大片地区,向北的话,同样好几里路的范围内(白天)不敢站人。在第四次战役时,38军为守汉江,与美军厮杀了个昏天黑地(顺便说一句,有关这段战史,作家叶雨濛写了本《汉江血》的书,有兴趣的看官可一看)。这鼎盖山守卫战便是汉江守卫战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我父亲的说法,当初“志司”让守(汉江)三天,后来又说守七天,再后来干脆只说“坚守”!所以,38军的官兵也因此对P总很不服气,认为要是L总来指挥,绝不会是这么个打法!当然了,牢骚归牢骚,打仗却没含糊!38军的官兵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或许是天意眷恋,38军撤回汉江北岸后,原本很厚的(汉江)冰面,竟然一夜之间解冻了。当然,这也就断绝了M军追击的可能。真是天佑我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38军还没全部撤回汉江北岸前,潘天炎的营长(恕我忘记姓名了,记得我父亲说的是有名有姓的呢!下面就称之为X营长吧)面朝鼎盖山嚎啕大哭,说,党和人民交给我八百子弟(也可见38军的编制有多大吧),我才带回来几十个,我怎么还有脸活下去啊!他让剩下的弟兄先过江,自己望着山头就是不走!没多久,X营长就发现不对劲了,我的人不是都撤下来了吗?怎么山顶上还打得热火朝天呀!?那里肯定还有没撤下的人!肯定还有我的兄弟在上面!我必须上去!只是X营长此时身边已无自己的部队了。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团里派兵接应(解救?)鼎盖山上的人,一方面带着身边的几个人就往山上冲。还是团里派我父亲他们几个小参谋,把X营长按在地上不让他上去!气得他大骂不止!连呼怎么不让我去救自己的人!那场面,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了差不多半天,派出接应的部队把一个半大孩子给带了回来。X营长激动得大呼小叫,连忙问这孩子咋回事!也许是饿的,也许是见到自己部队的人后激动的吧,这孩子只会傻笑,倒是没忘说自己叫潘天炎。此时,他也精疲力尽,几乎不能站立了。用我父亲的话说,他看到的潘天炎真可谓是“满面尘灰烟火色,血迹斑斑浑身破”,只是还能看出来满脸稚气,所以说是个“半天孩子”,毕竟那时他不过才十七岁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网上的帖子讲,潘天炎是因拉肚子而未能随战友撤退,因此才孤身一人留在阵地上与M军奋战。可我父亲讲的却有所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天炎回来后,部队领导都很感惊奇!就这么个半大孩子就能把M国鬼子顶了一天?赶忙询问是咋回事。据潘天炎讲,一开始他们有四、五个人,他们彼此也都不熟,叫不出那几个人的名字。至于是怎么留在了阵地上,他也说不清(他们或许认为是战友们都牺牲了呢)。他们看见敌人快要冲上阵地了,就拿起武器把敌人打了下去!然后M军就用炮火轰他们的阵地。后来,他们几个用电话线拴在各自腰间,然后串联起来,过一会就拽一下两边的绳(线),如果对方有回应,说明那人还活着。就这样,他们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九次进攻。打到最后,就剩潘天炎自己了,他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打完所有的手榴弹和机枪子弹。此时,他手里就只有一把美式“大八粒(即M1步枪)”了,而一帮子M军士兵已冲了上来。M军士兵可能想抓个活的,就一步步逼近,潘天炎见势不妙,就往山下跑。一个M军士兵冲上前一脚踩住了潘天炎腰间拴的电线,拉住了他。我们的小潘同志回首就是一枪,放翻了这个家伙(后来潘天炎说,那家伙长得“好高呀”!满脸大胡子)。然后,趁那帮M军发楞的功夫,小潘同志连滚带爬,一溜烟地跑下山,回到了自己一方的控制区,被前去接应的部队接了回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天炎的事迹影响很大,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青年英雄”称号,并于1953年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以其为原型的《青年英雄潘天炎》连环画册;陆军三十八军政治部将他的英雄事迹载入军史。其英雄事迹还被他的战友梅门造创作出单弦曲目《青年英雄潘天炎》,并广为传唱。我父亲所说的歌唱潘天炎的歌,应当就是这首曲目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我父亲讲,潘天炎性格木讷,不善言谈。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勇敢?在阵地上与M国鬼子拼命时怎么想的?当时他的回答是:“我不打死他们(M国鬼子),他们就会打死我呀!”这句话也成了部队中的笑谈。后来,部队派出最好的教员,想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然后予以重(任)用,但未能如愿。让他做个“英模”报告,他也说不明白,后来也只好作罢。这也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我父亲认为潘天炎的脑子可能是被M军的炮弹震坏了,毕竟他所坚守的阵地承受了难以计数的炮火,而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他的身体受到一定的伤害的可能性很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料表明,潘天炎是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人。他是一个孤儿,幼小的时候就流落街头,靠乞讨打零工生存。1949年9月被路经的部队收留并参军入伍,1950年10月随部队奔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因为身体的原因,回国不久的潘天炎就复员回乡了,1970年因病去世(也有文章说他是1973年因病去世的),走完了他37(41)年极不平凡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觉得我父亲说他听到那首单弦曲目《青年英雄潘天炎》的时间,应该就是潘天炎去世的时候。而且,以当时的政治氛围,也似乎不大可能为潘天炎播放这种非主流曲子。当然了,我父亲也从不知道潘天炎去世的消息。这是不是另有原因?反正我感觉挺神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愿英雄在天之灵安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