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实施,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突显培养学生数学阅读方法技巧的重要性。</b> <b>数学组全体教师针对“如何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技巧”于2021年10月18日第八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研讨会由数学组组长雷雨主持,校长及教导处成员参加。</b> <b>主持人布置研讨问题,她说:“今天我们应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把握重点;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 <b>安旭萍老师首先发言,她说:“要用标注法,不能说读完之后再一起想。应该是一边读一边想,一字一句的,边读边想,因为题干不足以支撑读那么遍。遍数多是没有用的,重点是在于把所有的已知条件联系成一张网。读到一点,能发散出来多少个信息,然后头脑就会像射线一样开散出去,再读下去的时候,多条射线就会被发散,下一个已知条件就会往回收,最后在凝结在一个结论上。在读的时候做标注,应该是标注一些比如像四边形的定义、重点的符号、数据、单位等等;第二是提炼,提炼一些等量关系,比如说现在我们涉及到利润问题,那么提炼出来的等量关系应该是总利润等于单价利润乘以总销量;还有一些单位,都可以进行提炼,把有用的数据、关系、公式都进行提炼,再进行整合;第三是建立数学模型,要在提炼中看到了类似、大于、不超过、不足等,要马上想到,这道题应该和不等式有关,至少应该是用不等式来确立一下它的取值范围。如果读到了恰好、等于这样的字,就可能会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如果像有些实际问题,比如说哪种方案更好这样的字,这道题多数要进行分类讨论,现在初三上学期涉及到的,比如说提到了最值,就要建立二次函数,如果是最大值的话,二次函数应该开口向下,如果是最小值的话,二次函数应该开口向上等等,如果说到角平分线的几何类的问题,提到角平分线,就要想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或者用到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等等。提到什么,我们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做发散性的暗示,对自己以后的解题应该增加很多的可能和方法。</b> <b>吕博老师说:“数学题中文字并不是很多,推崇学生要咬文嚼字,把每句话都读得非常清楚。对于数量关系,尤其是几何问题,如果是有两个边相等就标注两个杠,如果是两个角相等就标注角一和角二,这样学生方便去理解。读数学题要分段,读一段儿想到了一些什么知识点,以便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b> <b>王刚老师说:“读题关键就是找一个关键词,比如说像在初一的时候做实际问题解方程。这些问题的话就会看到是、看到比、看到谁是谁的几倍,按照这种倍数关系就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像多于、少于这些都可以总结出等量关系,所以说在我们讲应用题的时候,就是注重关键词的寻找。在应用题里面会出现多个等量关系,那也是需要学生去挖掘阅读题、阅读数学题干的能力,需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方法,像七年级啊,学生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特别强的地步,刚从小学上来,所以说它比较适合用标计法,边做边标记,八年级的学生,他就有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可以自己的去读题,自己去总结,然后自己去分析题干的信息去解决问题。”</b> <b>荀浩老师说:“找到已知,通过已知推未知,就是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找到这类题跟我们之前讲的哪个题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况下让同学知道,它是一类题,即使这个题型换了,但知识点可用这个。”</b> <div> <b>黄校长总结说:“要注意题目的分析。不像学习语文、语段,夹杂着感情在里面。数学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面,就是这个题怎么做,把握好题的题眼,抓到题的题眼,说了一大堆,它到底能要干什么?包括听写定义,或者说是哪句话,哪个词是关键词?记住关键词,题目也是,哪个词、哪句话、哪个字是关键的,让你干啥,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去做到的,不是说分析,像作文那样分析,所以大家要把握住技巧。</b></div> <b>最后数学组教师总结出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并答成共识。纯文型(全部用文字展示条件和问题)、图文型(用文字和图形结合展示条件和问题)、表文型(用文字和表格结合展示条件的问题)、改错型(条件、问题、解题过程都以已展示,但解题过程可能要更改)。<br> 她们总结出:<br> 无论哪种类型及解题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br> 一快速阅读,把握大意;二仔细阅读,提炼信息;三总结信息,建立数模;四解决数模,回顾检查<br> 在解题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br>克服缺乏仔细审题意识,避免因片面审题,快速答题带来的失误;克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想当然代替现实的片面影响意识;忽略题中的关键词、条件,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善于回顾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克服侥幸意识带来的不必要的失误;平时要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数表,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所以要仔细梳理问题的脉络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