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2016年夏,借一段沪上小驻,走近现代文豪的故居~</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位传奇文人故居的保护开放,有助于一座城市传递文学记忆,传承其文脉,延续其气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坐落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配楼和一个花园,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自1923年春搬至上海,巴金在沪数次迁居。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武康路,这里也是巴老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从1955年到2005年,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在武康路寓所里生活、写作长达半个世纪,他的晚年力作《随想录》也是在此完成问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丁聪为老友速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门中日月 笔底春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当人们步入巴金故居,就不能不为这里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这座小楼里,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图片、资料,处处都在还原着真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学者指出,“像巴金故居这样,拥有时间跨度如此长、中间没有中断、相对完整的作家文献资料,在国内名人故居的收藏中实不多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据巴金故居管理者介绍,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献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巴金收藏的各文种图书就达近4万册,内容广泛,包括大量中外作家签名本和初版本等。各类书稿、书信、文献、照片档案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万页(件)。另外,巴金生前使用过的家具、器物、衣物等各类生活用品也都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巴金故居里,最多的是书。巴老爱书如命,每次出国,都要抱回大量的珍贵外文书籍,藏书囊括数十种文字著作。尽管曾十余次捐赠书籍达数万册,巴金故居中依然“书满为患”。不仅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整面墙的书柜,甚至连浴室里也有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橱。巴金故居馆长、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介绍,以前巴老在世时,“只要有块立脚的地方,就有书堆放着,已经到了没法收拾清爽的地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四川大文豪说 乱就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餐一曲 乐音低迴 文思陡涌 尽在残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斯人已去 文胆依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桀骜的老头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箴言<br>要爱光,光可以培养每个年青的心灵<br>要认识爱,爱可以温暖每颗孤寂的心<br>要信仰真理,真理可以指示一条到光明的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个川西青年,身着长衫,神思忧虑,怀揣积郁,一杆犀利笔,一腔青春血,他来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巴金这样说过。他的真诚让人追思。对他的追思,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追思,是对曾经的历史的追思。正如他曾经的百年和青春,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和青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君临电影《家》拍摄现埸<br> 《家》无疑是巴金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为背景,人物与人物之间充满了千丝万缕的戏剧冲突。而整部作品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故事的爆发点也相当具有震撼力。因此《家》也成为电影人热衷改编的文学作品,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名著中,《家》可能是最早也是最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的长篇小说。1937年,上海的明星影业公司第一次把巴金的作品《家》搬上银幕,并且动用胡蝶、刘琼、陈云尚、陈燕燕等当时的全明星阵容。1953年1月,香港中联电影公司再度把《家》搬上银幕。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家》,演员阵容可谓超豪华,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一个版本,其中孙道临扮演的觉新被认为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三兄弟的眼神中读的出片中台词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也正是巴金这间著名的书房,曾经给中国摄影史留下了好些经典照片。有一幅题为《劫后的笑声》,就在这间客厅里定格了文革结束后巴老与张乐平、柯灵等老友谈笑相聚的历史瞬间。历劫重生的中国文学,也是从巴老的这间客厅里翻开了新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留存半个世纪文学记忆<br> 巴金住在武康路寓所的这半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巴金也写就了众多传世名作,包括被誉为“说真话的大书”的五卷《随想录》、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的抗美援朝小说《团圆》、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黄永玉的追问</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晚年巴金,银发竖起来,凌乱却显力度。作为画家,黄永玉说他喜欢巴金古典的、与众不同的面孔,他理解,这是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与照片两相比较,画中的巴金不仅形似,而且更准确,更有艺术表现力。水墨线条,产生如刀刻铜雕一般的立体效果,古典面孔的巴金,沉思,从容,凸显其精神的痛苦,从而具备了古典美特征。<br>“前辈中,我最怕巴金。”黄永玉常爱这样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武康路巴金寓所里曾出入过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的跌宕起伏,更留存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不同时期的记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与曹禺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据资料记载,巴金一家从1955年搬来,10月就迎接了第一批客人:法国大作家萨特和同为知名作家的爱人波伏瓦。事实上,从夏衍、沈从文、曹禺、柯灵、王西彦、唐弢等文坛名人及众多日本友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巴金的客厅,就是中外文学交流的一间“门厅”,里面走出走入的,都是支撑起了文学巨厦的人们。</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静穆的凝视<br>日本影星栗原小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只差诺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生何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74年沈从文悄悄来看望巴老,两人就坐在一楼的走廊上长谈,动人的友谊永久留存。1983年,在二楼书房的书架前,张光年特地从北京来探望病中的巴金,两人就文艺界的情况交换意见,畅谈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一张纪录两人促膝长谈的珍贵历史照片,就放在当年那张普通的圆桌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低下高傲的头颅 扬起精神的风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巴金的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甚至连床头为方便巴老起身而特别安装的一个白色木头扶手支架,都历历在目……</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即使在今天,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如果遇到了巴金的作品并能认真地阅读、体会它们,亦是他的人生之幸。巴金给中国留下了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毕生以文学传达的真善美,他的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国人弥足珍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为人的文学,为了真善美而写作,这是世纪伟人巴金留下的文化遗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为了让巴金的文学精神生生不息,为城市竖起一处人文地标,为中国文学留存一片最美丽的风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