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难回首(1)——纪念母亲百岁诞辰

倒戗刺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旧历九月十五)是母亲诞辰100周年之日,兄弟几人齐聚父母墓前,向他们表达心中最深切的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我们都已成了中老年人,退休在家;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各奔前程。22年,时日不短,此间无论得意还是失落,无论快乐还是苦恼,我都会想起母亲,幸福时愿与她分享,难过时愿向她诉说,她似乎并未走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日来,在家中翻阅母亲的相册,在厚厚的几大本中,遴选出可以代表她人生经历的图片,编辑在这里,藉以缅怀和纪念她老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我女儿2005年(高中时),也就是奶奶去世6年后的画作,形神兼备,祖孙神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1921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河北故城县一个富裕人家,她祖父家有土地有雇工,镇子上还经营着布庄、当铺、点心铺等小生意,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生活在一个大大的院子里,各家有房有场,其乐融融。母亲的祖父是个比较开明的人,有眼光,有见识,养育的四个儿子都读过私塾,个个识文断字,长子还念过一所林业大学,次子(我姥爷)念的是保定商专会计专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姥爷商专毕业后,早年在山西阎长官军中任少校军需官,算盘打得叭叭响,账也算得精明;后来又在太原、北平两地国民政府里做收税官,算盘打得叭叭响,税也查得严细。在我母亲的文字中有这样的记载:父亲出身“旧军官”,家庭出身“旧职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我母亲与她祖父祖母同框的照片,母亲在照片背后写道“这张照片是念涛在文革大难之年由老家抢出来的,很难得的一张历史照片,1988年寄给我。”后排左1为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本名郭念凤,自幼聪明伶,活泼可爱,加之她往下家中多年没有同辈弟妹出生,她自然被祖父视为掌上明珠,先是为她放了足,让她去私塾念书,又供她去故城念女子完小、故城简易师范中学,后入北平私立春明女中,大有“望女成凤”的心愿。后来弟弟妹妹们陆续出生,她自然成为他们的大姐+老师,教他们读书认字学文化,是他们的头头,大家尊她为“凤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姐姐回忆说“三姥(我母亲的三婶)与我说过好多次,妈妈的奶奶特别疼爱她,说妈妈为什么爱吃点心,是因为她从小就在自家的点心铺里长大。”我的记忆中,在北京的姥爷姥姥每逢有人来长春,总会给我母亲捎带一匣稻香村的点心,姥爷姥姥惦记远在东北的大女儿,二老去世后,两个姨也接续着捎来,我母亲还真是好这口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母亲青年时代的一组照片,图中其他人物是我的姥姥和舅舅二姨小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母亲17岁(1938年)、18岁(1939年)、19岁(1940年)、20岁(1941年)、21岁(1942年)、22岁(1943年)时的照片,她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自青年时代起,累年不断,家中相册成摞。第5幅是在太原家院落里拍的,背景门柱上贴着“建设新秩序 不改旧家风”的对联,正是那个年代新旧思潮交替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13岁起即跟随父亲离开故城,被动荡的时局裹挟着,一会儿太原,一会儿北平,生活极不稳定。母亲讲,抗战那些年,时常遇到日本鬼子的飞机扔炸弹,飞机一来大家就往防空洞里跑,整天提心吊胆的,上不好课。而故城家中,中原战事吃紧,一双小脚的姥姥带着二姨舅舅往南跑,逃难到了湖南生下了小姨,姥姥让我二姨抱着,结果给头朝下抱反了,发现时小脸憋成了紫色,险些丢了小命。小姨生在湖南,就叫了“湘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20岁的母亲考入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在此,这位大小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生时代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9年,曾被誉为山西女子师范第一校,教授现代科学知识,传授新式教育理念。学校还聘有外籍日本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教日语的日本老师,是个日本左翼人士,授课时经常向他的学生传播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尤其是像我母亲这样思想活跃的一些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太原女师经常组织师生郊游。后排右1戴黑纱者为母亲(是年她祖父去世),后排左2为她的同学吴砺,左1为日本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的同学吴砺是班上大姐(实为中共地下党),经常向我母亲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反独裁,反专制,反腐败,争民主,要自由的政治诉求,加之俩人是要好的朋友,我母亲便逐渐有了明确的政治倾向,她曾以沈沉(沈是她的母姓)、沈慕冰、夜未艾等笔名,常写些进步文章发表。学生时代的母亲,是个有文艺情结,追求新思想新时尚,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进步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在太原,经吴砺介绍,母亲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郭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仰望阳光灿烂,脚下磕磕绊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估计我姥爷万万没想到,原本想培养的家中闺秀,一夜成了造反的革命党,父女俩成了两个阵线的人。(此处可以哈哈了,来时好好的,回不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2月,母亲经组织安排到晋绥分局城工部学习,经过5个月的培训,7月,接受任务被指派由晋绥解放区去太原国统区做地下工作,结果是出师不利,接头地点被端,单线接线人被捕,一时走头无路,国统区出不去,解放区回不了,被迫脱党,后几经辗转由中原飘落到了东北。1980年落实政策后,结论是“郭琦同志在这十分艰险困难的情况下,没有气馁退缩,千方百计地先后辗转北京长春梨树等地寻找党组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长春新报》做编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梨树解放时,母亲终于回到解放区,经党组织安排先后到西满军分区、佳木斯东北大学边学习、工作,边接受“被迫脱党”的审查。1948年长春解放时,随围困长春的解放大军威武雄壮地进城……随后被派至《长春新报》从事编辑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长春新报》宿舍中编辑稿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各种艰辛与磨难,斗争与考验接踵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