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泽村

牛(杨慧渊)

<p class="ql-block">  前一阵子,老冯跟我说他想到丰泽村看看,了解一下丰泽村。</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老冯,是大家熟知的冯静武同志。我认识他十多年了,他是娄烦县下静游村人,出生于1961年,1982年太原卫校毕业后分配到祁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先后任科长、副站长、书记;担任过祁县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和祁县卫生局副局长。他是祁县的女婿,在祁县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几乎走遍了祁县的每一个角落。他爱好广泛,喜欢摄影、写作、音乐和朗诵,组建成立了祁县朗诵团队,在祁县文艺界很有影响,应该算是一位合格的“祁县人”。2013年他自己出过书,书的名字叫《履涂》,为之感动的,是在书中专设“昭馀篇”,可见老冯的文化情结。转眼八年过去了,文学圈的朋友们经常和他讲:“老冯的《履涂2》也该出炉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土生土长的丰泽村人,自己的家人、本家和外家及亲戚,也大都在丰泽村居住和生活。也许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我了解村里的情况也就相对多一点,说白了就是一些历史资料和口述资料罢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正的去了解丰泽村方方面面,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p> 村北楼门 上世纪60年代的文昌庙,是村办学校驻地 <p class="ql-block"><b>  一、地方志书有关丰泽村地名来历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 ·1999版《祁县志》:</p><p class="ql-block"> 地名由来:地处下洼,为趋吉避凶,取“丰富而润泽”之意。</p><p class="ql-block"> ·1988年版《城关乡志》:</p><p class="ql-block"> 各村简况:</p><p class="ql-block"> 丰泽村位于县城北约五华里。它的地界南接会善、北关,西连北谷丰,西北与里村接壤,北边濒临昌源河与贾令隔河相望,东邻秦村、圪垛。</p><p class="ql-block"> 祁贾公路直对着丰泽村,在村口附近向东拐,顺丰泽庄西又向北通往贾令。村内有一南北长街,路西有西赵街、里街(应为李街)、王街、西头街;路东有头道街、二道街、东赵街、权街、折腰街、东头街等。丰泽庄距丰泽约半里是一个自然村,约有五十余户人家,只有一条东西街。据传说:此街与村内的增寿街原是一条街。民国十八年(1929)昌源河发大水,河水把这条街拦腰冲毁,把丰泽冲成三片,即丰泽、南庄、北庄。因南庄人少,人家很快迁走,北庄改名丰泽庄。增寿街也因被水冲断改名为折腰街。</p><p class="ql-block"> 该村历史悠久,村名是古人按八卦中的兑卦取的。兑为泽,该村地处下凹,古人趋吉避凶,故名丰泽,即丰富而润泽的意思,表达了古代人民希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 二、丰泽村建村与姓氏</b></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丰泽村历史资料汇编》:</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始有李姓、温姓、安姓迁居此地。战国时期,居户渐增,定为村落,以泽涸土肥为其特征定村名为丰泽。</p><p class="ql-block">战国末期,全县立驿、铺,此村辟为西路贾令驿七铺之一(左夷、东阳、贾令、高城、东城、平遥、丰泽)</p><p class="ql-block">经秦汉……唐朝中期,村里居户发展上千。东西南北各长二华里,均筑有房屋,大街三道,小巷数十条。村西北建玉皇庙一座。</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权家兄弟二人,由甘肃天水迁祁,此村留居权士孝一人,文水县去一人;杨家兄弟二人,由平定州寿阳城北卅余里某村(家谱记载为杨家庄)迁祁,杨维先留居丰泽村,杨维代(岱)留居修善村。明末清初,又有文水县迁来权姓,东六支迁来杨姓,圪垛村迁来刘姓,后来赵姓、戴姓等杂姓不断迁入丰泽村。</p> <b>  三、丰泽主姓的繁衍</b><br> 丰泽的主姓为杨姓和权姓。权姓至今大都在本村。杨姓则分布较广。据了解,因清代杨家人在南建安、连珍垴(现隶属于古县镇)一带建有园子,那一带的杨姓和丰泽杨姓同出一脉;善香沟(现隶属于古县镇)杨姓为丰泽杨姓迁入;城赵村、城赵庄杨姓与丰泽、修善杨姓有关联。<br> 县境之外的杨姓:齐齐哈尔杨家窑村来自于丰泽村杨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丰泽村历史资料汇编·序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言</p><p class="ql-block"> 丰泽村位于县城正北,距城5华里。地势平坦,有耕地5460亩,其中水浇地3307亩。以种植糜谷、高粱、玉茭为主,近三十年来,始有植棉习惯。历来以南瓜、玉谷、扫帚为其特产而誉名周围数十村镇。建村迄今,大约有两千多年。村民在封建帝王将相、地主富农的长期统治下,残喘生存。历来虽有勇士反抗封建残暴,但因没有正确的领导,均告失败。只有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全中国的广大劳动群众才有了谋求解放的希望。1948年10月,村里的贫苦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夺取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成立了农民协会,斗倒了地主富农,贫下中农分了房屋土地,过上了真正自由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但是,个体的小农经济,必然要穷富分化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及早的提出了改造小农经济的根本道路——合作化道路。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地在党的指导下,走上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广阔大道。</p><p class="ql-block"> 全村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同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由变工到互助,由初级社到高级社,最后到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化以后,丰泽村划为城关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下分十个生产队。现在全大队有525户,1966口人。全村社员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紧紧地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粉碎了阶级敌人的反革命复辟活动,打退了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战胜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基本上实现了电气化、水利化,使农业生产快速向前发展。1963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比大丰收的1958年还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社员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家饲养家畜家禽,户户都有电灯,平均三户就有一辆自行车,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占全大队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百分之八十五,平均十户有一架收音机,村里还有一个业余秧歌剧团,一个图书站。</p><p class="ql-block"> 从受压迫、受剥削,到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的只有革命的老一辈和老贫下中农。年轻一代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没有走过艰苦的道路,不大懂得什么叫苦,什么叫甜。因此,年轻一代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老人们有句话说得很好,“老人不翻古,后生失了谱。”的确,革命的老前辈,如果不经常向青年一代讲昔日阶级苦,那青年一代就不会知道今日的甜。就不会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教育了广大群众,更教育了青年一代。忆苦思甜活动,使青年一代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为了让青年一代和以后世世代代的接班人,都能知道革命老前辈创业之艰难,阶级斗争之尖锐复杂,激发起艰苦奋斗的革命干劲,继续完成革命前辈未尽之大业——彻底解放全人类,把村子的今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笔绘下来,引以为鉴。</p><p class="ql-block"> 《丰泽村历史资料汇编》是在党支部领导的“三史”(村史、社史、家史)编写委员会统一筹划下,经过发动干部、群众忆苦思甜、开调查会、个别访问、查阅历史文献等活动,收集了丰富的材料,然后整理编写,草成初稿,经干部、群众讨论提意见,再次修改,最后由专人审阅定稿,付印成册。</p><p class="ql-block"> 《丰泽村历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从建村到现在的发展史;阶级斗争资料;控评旧社会颂扬新社会的贫农家史、妇女解放史;先进人物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丰泽大队“三史”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四月卅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