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和美相约。2021年10月16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17届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分为两天,两天的时间,我们观摩了八位专家的八节课,每一位老师所执教的课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朴实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深刻的课堂内涵,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p> 一、课堂简单又真实 <p class="ql-block"> 特级教师贲友林的《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更多的像是一次聊天,一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全程没有一个教具,更没有一个课件。但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在一次次的对话交流当中,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纠正改进,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发现真相,总结经验,使学习真正发生。就这样,朴实求真的把深层次的东西,简单明了的交给了学生。</p> <p class="ql-block"> 特级教师周卫东“-2”的故事,整节课只聚焦和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有了正数为什么还要负数呢?然后以三个小故事来贯穿整个课堂。第一个小故事是学生熟悉的工厂的盈利情况,让学生明白+2是盈利的-2就是亏损的,初步感受负数就是表示和正数意思相反的量,接着引出第二个小故事,也是学生熟悉的体能测试当中学生的身高问题,李小林的身高明明是138cm,为什么记作-2那?让学生再次感受比标准少2cm,然后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都是-2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受虽然都是-2但是选择标准不一样,所以负数有绝对的相反,也有相对的相反。然后第三个故事是学生做题得分问题,再一次加深了认识,很好的理解了负数的意义,除了表示相反的量,还能解决小数减大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整节课正数和负数始终贯穿其中,都是学生熟悉的场景,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负数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在当前双减政策下,我们老师要想真正的减负,课堂就应该去除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可以没有新颖的导入,没有过多的练习,也可以没有精美的课件,工整的板贴,课堂要化繁为简,就得把精力聚焦在研究教材上,研究学生身上,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简约却不失内涵。</p> 二、生生交流迸发智慧火花 <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张齐华老师的《植树问题》上课之前就在黑板上画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重点让学生解决三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初先给学生介绍了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出示小组合作制胜法宝,然后老师主动的退到一边,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学生交流环节:</p><p class="ql-block">生1:20÷5=4(棵)</p><p class="ql-block">生2:20÷5=4(个)</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张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算式的单位却不一样那?20÷5到底是个啥?学生之间又开始新一轮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生1:我认为是个,因为20÷5就表示20里面有几个5,有4个5所以也就是有4个间隔</p><p class="ql-block">生2:我认为是棵,因为一个间隔就对应着一棵树,4个间隔也就相当于4棵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4棵</p><p class="ql-block">生3:我是中立的我觉得是棵也行,是个也行因为……</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你一句我一言中弄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交流只栽一棵树的情况时在需不需要减零的时候又一次发生了分歧,学生这时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焦灼的情况下张老师又审时度势的出现了,很好的扭转了局面,达成了共识。</p> <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要学会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因为放手也是一种智慧,老师就应该充当引路人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当学生偏离主题或者遇到障碍时,适时出现引导一下 ,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行,直到到达目的地,那至于什么时候该引导?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思考?引导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老师好好思考和学习。</p> 三、整合资源,构建知识框架 <p class="ql-block"> 体现最明显的是数学界泰斗吴正宪老师《分数乘法》以及强震球老师的《体积单位》这两节课。吴老师的这节课主要解决分数乘法为什么要这样计算的问题?首先通过画图,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看到3╱10,让学生初步感受还要把菜园继续往下分,10是怎么来的那?分母×分母得来的,所以分母×分母解决了单位是谁的问题,分子×分子解决了有几个这样的单位。让学生感受推理的过程,然后沟通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构建起了知识框架,其实它们都有这样的共性,那就是研究单位是谁?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的问题,其实数就是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数的运算就是单位的计算。</p> <p class="ql-block"> 强震球老师的《体积单位》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知道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当然要用到体积单位,也就是测量工具要和测量的对象保持一致,然后出示小组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创造体积单位,并说一说体积单位有多大,然后学生利用教具,深刻感知了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以及1立方米有多大。进一步沟通了不管是测量长度,面积还是体积,其实都是测量单位的累加。</p> <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不要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同类知识的知识联系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p> 四、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拉近距离 <p class="ql-block"> 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就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如储冬生教师先和台下的老师交流,然后再问学生刚才和老师们交流的是什么话题,学生说“双减”,</p><p class="ql-block">“你知道什么是双减吗” “就是减轻学生的压力”。来自福建的罗鸣亮老师上来就问“孩子们我的普通话你们听的懂吗?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份礼物,赶紧拿出来得瑟一下”。张齐华老师上来就给同学们说了这节课交给孩子们,自己不参与,要是课上的不好和他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也没参与,要是课上的好别人都会说是因为他的课设计的好,通过这样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反思,这次学习引发了我们哪些思考: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修饰,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四溢,美在它的朴实自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数学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教学和谐氛围大空间。虽然每位老师教学风格迥异,语言表达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亲切、热情、循循善诱、富有亲和力。课堂学习就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或是一次充满激情的冒险,或是一段谈笑风生的交流,或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游历……让我们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