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你看到这本书名,你的目光会在哪里?我想大多数人会是“秘诀”,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寻找捷径,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成功哪里有捷径可走?所以“自我突围”才是根本,提升内驱力,不断精进才是途径。</p> <p class="ql-block">全书共四辑。第一辑:专业成长的秘诀。介绍了十二位不同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美术)的教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之路。这些名师成名之处各不相同,有的源于习作教学、有的钻研课程研究、有的以所带学科为抓手探索教育之路,但共性的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时间的打磨,都付出了比普通人加倍的努力。</p><p class="ql-block">一、阅读大量教育教学书籍,有丰厚的理论基础。这是通往成功首要条件,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修为,在学习中不断寻找契合的学生发展之路。在理论为基础的思考下,相信大多数教师是有教育理想、有道德良知、有实验精神的;尊重人、研究人、满足人才能提高人。</p><p class="ql-block"> 二、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教学设计,是需要教师用一生时间去修炼的基本功。这些老师都是反思型教师,都是实战型教师,依托自己的课堂积极实践、不断反思,逐步提升,达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给学生提供思考时间。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发现学生,意味着重新认识学生,建构新的学生观;意味着教学从学生出发,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p> <p class="ql-block">第二辑:课堂教学研究。介绍了6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所有的研究指向最终落到“学生的学和得”。之前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关注教学内容是否挖的深、教师语言是否幽默、板书设计是否巧妙、课件制作是否精美……这些评价指向全部是教师,而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实际获得。给我的启示与“深度学习”殊途同归,看课要看学生,教学设计是否真正有效,一定要以学生是否有真实的发展为依据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辑:学科教学艺术。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叔湘</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在一次培训上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所有技能之外的都可以成为`艺术'”。在我看来,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艺术。而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背后有太多:个人认真的钻研、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地反思.....(学科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依据社会背景、课堂实际和学生发展经过了反复思考产生的,其成功的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责任意识、需要勇于挑战的团队和不断总结、积极反思精神。)</p> <p class="ql-block">第四辑:学生素养培育。这其中有对“三生三不”的解读值得我们认识到位。 “超长生”一不偏爱;二不抬爱;三不溺爱;“学困生”一不忽视;二不轻视;三不歧视;“问题生”一不抛弃;二不放弃;三不毁弃。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就是对“每一个”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吗?看似对学生的培养不正是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要求吗?</p> <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对于普通教师想获得的“实操”部分可能不多,因为每一位名师的成功不是几百字就能道尽的。我们要学习的是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成功源于自身对成功的渴望有多大,源于每一天自己努力了多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