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街文化之——周村街文化

雷利荣

尤觉人摄 横街镇所在地古称周村街,地处玉琊溪畔。玉琊溪始发于怀玉山玉琊峰下,经过数十公里的山涧奔腾咆哮,出峡口方始进入开阔地带,其中心即为周村街。周村街是古代玉山通往德兴、婺源必经之地,通往本县樟村、怀玉、南山、枫林的水陆交汇处,系一繁华重镇。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疆域:“周村街,商民百余家。”“三十七都……(以)周村街为市镇。” 周村街 胡明根摄 周村街历史悠久,耕读文化浓厚,民风淳朴。周村街具体形成于何时,待考。据《城西刘氏宗谱》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刘汉翼所作的《义学胜记》中记载到:“周人居之一曰周村,男耕女织;一名桑田,朝传暮学,笃志为人。”即至少宋时就已称之为周村。桑田,应为具有一定的种桑规模而得名,说明横街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曾经非常兴盛。“朝传暮学,笃志为人。”即周村人非常重视教育。 据清同治版《玉山县志》记载,宋代横街周氏非常显赫。卷七·选举志·进士:“周世修 宣和辛丑何涣榜,知兴国县。”即周世修为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官至兴国县令。卷八·人物志·宦业:“周世修,字纯德,玉山人,宣和进士。知兴国县……子师清,字畏知,为徽州婺源令,好文学,有文。”即周世修子周师清,字畏知,好文学,曾为婺源县令。父子均为县令。卷十·杂类志·茔墓:“周中墓,在三十七都,尚书程瑀志铭,尹穑书阴……君讳中,字执端……按:周世修宣和辛丑进士,以女妻少稷弟,概其题世修父中墓碑阴,正读书方斋时,后四十余年始官(‘四’字应为误写)。”程瑀曾为兵部尚书,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因忤逆秦桧,贬为知信州。尹穑,字少稷,山东兖州人,南宋初,流落至南方,绍兴六年上怀玉山,建方斋,后为谏议大夫,南宋名人,约在二十六年间离开怀玉山。周中墓,程瑀志铭,实非寻常! 周师清,生平不祥,曾任大理寺司直,荆湖南路(今湖南)安抚使司幕僚,与许纶(官至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范成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赵蕃、张栻(南宋中兴名相张浚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均有诗文交往。说明周师清即周畏知肯定能文善诗,惜诗文均已佚。 许纶致周畏知诗选: 周畏知遗二毫,笔虽旧,犹耐书,戏作六言奉简<br> 一<br> 我愧不能扛鼎,君安得此如椽。<br> 拔羊兔毛以利,较夔蚿足相邻。<br> 二<br> 不肯羊质欺世,宁作兔园隐居。<br> 令尹虽旧令尹,中书今尚中书。<br> ——许纶《涉斋集》卷十八 范成大致周畏知诗选: 周畏知司直得湖南帅属,过吴门,复用己丑年倡和韵赠别<br> 邂逅婆娑失少年,剧谈抵掌尚超然。<br> 君犹柱笏看山去,我且披蓑听雨眠。<br> 京洛分襟疑后会,江吴把酒悟前缘。<br> 暂来忽去都如梦,疑是陈卿竹叶船。<br>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一(湖南帅属:即荆湖南路安抚使司属官、幕僚) 张栻致周畏知诗文选: 名周集说<br> 玉山周畏知,请予名其子,予名之“集”,以义甫字之,盖取诸孟子养气之论,是集义所生者,集义云者,积众义也。积集之久,则所谓浩然者生,而不穷矣,义内也非外也。所谓必有事焉者,盖在此学者所当讲论问辨也。乾道壬辰(1172,乾道八年)十一月甲申书于葵轩。<br> ——张栻《南轩集》卷十八。可见乾道八年周师清在湖南生有一子,张栻为其取名为集 赵蕃致周畏知诗选: 寄周畏知<br> 书疏虽能数,飘零可奈何。<div> 每怀谈绪远,更益鬓丝多。<br> 治行令难及,声名保不磨。</div><div> 公宁免腾踏,我乃愿婆娑。<br> ——赵蕃《淳熙稿》卷十</div> 正因为重教习俗成风,横街民风极其淳朴,涌跃捐资建桥就是其中一例。 据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疆域、津桥记载,从周村街跨玉琊溪有两座桥,一名长虹,一名一泓,中间为一绿洲;长虹桥又名长生桥、团村桥,长“五丈许”,一泓桥长“四丈”。志中有一《长虹桥记》,记载了从乾隆元年至道光十九年间,五毁五修经过,横街人民不仅团结如一人,而且还出现抢着捐款的“怪事”! 周村街航拍图 尤觉人摄 长虹桥记<br> 是桥初名长生桥,其先为团村渡。乾隆元年(1736)乡人顾文礼生辰邻近,余三锡、杨中立、俞旭盛、黎克谦筹金为寿。席间,谈及渡孰与桥便,遂以所筹金贷息数年,五人者又加筹金,遂以桥,并以其余置田八亩零,为守桥费。以其事始生辰也,故名曰‘长生桥’(志改长虹桥),要其始不可没也。其后岁修皆五家合办。此五十二年(1787)以前之桥,五家之桥也。乾隆五十三年(1788)圯于水,汪君光斗商之五家,让伊独办,此五十三年以后之桥,汪君之桥也。六十年(1795),水特甚,桥无存者,郑华典、刘仲达、姜宗候及许某并五家重建,此六十年以后之桥,郑、刘、姜、许与五家共成之桥也。嘉庆十九年(1814),水更甚,詹廷枫、姜镇南、邱乐言、俞会川,及余三锡、顾文礼祀,并各社、会重建,此十九年以后之桥,詹、姜、邱、俞、余、顾,并邻近各社、会共修之桥也。道光十九年(1839),又圯于水,刘国仁、詹绍箕、许必发等倡首广捐重建,置田二十余亩,立长虹桥户,而前田仍长生桥户,不忘本也。构仓廒于团村,岁修租谷五十余石,而善后虑无弗周矣。此十九年以后之桥,刘、詹、姜、许、杨、余、顾,及各都好善君子所同力而尽善之桥也。百十年间,五经废兴,一桥且如是哉!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余故乐为次第其事,俾后有考焉。永阶,中立孙;必观,文礼孙也。 长虹桥记大致内容是:以前本无桥(应该不可能),乾隆元年顾文礼生日时,顾、余、杨、俞、黎五人商定共同筹建(此属正常);乾隆五十三年水毁后,汪光斗主动要求独自捐建;乾隆六十年被毁,九家合建;嘉靖十九年和道光十九年两次水毁,则10余姓及周边十里八乡村民都来争相捐款。五人善举,感动众人,从而改变了一方民风。正如张栻给周畏知儿子取名那样,“集义云者,积众义也。积集之久,则所谓浩然者生,而不穷矣。”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一人振呼,众人便会响应,就会形成一股无穷的力量。这也是横街历来重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