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山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接着上面的,我(三),我们来到大山中的第一晚在简陋的招待所,室内阴冷潮湿,寒气逼人。当时的国家电力紧张,我反复的提到昏暗的灯光,在几家人共用了一个较大的室内,只用了一个几十瓦的白炽灯泡,这种亮光是可以想象的。山中雾气很大,被褥都是潮湿的。大人们都难以忍受,何况是还有几岁的孩子。这一夜中不是这家孩子被冻醒,就是那家孩子在哭闹。在寒冷和饥饿中,总算等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床后,小雪还在下着,虽然说不是很大,但路面空地上已经积满了的一层雪。山野中雾气升腾,周围已是白茫茫的一片。真可谓是四周群山环绕,门前十几米就是一座很高的山,一侧是沟壑,离我们不远处是公路和一条河,这条河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叫通天河。四周只剩下另一侧,还宽阔一点,但也不足几百米,就是高山,我们只身处在一个山坳中,看到这些,我们小孩子只知道新奇和玩耍。长大后问爸爸妈妈当时的心情,他们说当时没有想的太多,一个是国家的需要,打报告要求来,单位让来就来了,比我们早来的人条件更是艰苦,他们能够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坚持,但确实没有想象到环境会如此的恶劣。</p><p class="ql-block"> 招待所中还有前几天来的几户人家,大家陆续起床后,大人们开始准备碗筷去招待所食堂打饭,那时都是自带餐具。早餐很简单,就是稀饭和馒头,稀饭就应该叫米汤,只有很少的米,馒头就是很黑的面,也没有完全发起来,馒头又黑又小,有自制的萝卜咸菜,还有炒大白菜。请阅读者不要以为我写这些都是编造的,我是亲历者,这些都是当时条件艰苦的真实写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第一代三线建设者留下来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信念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从66年选址建厂到69年至72年大批人员进山,我们家进山算是比较早的。我们见证了一户户,一家家进山的人组成了所厂。他们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留下。他们是三线精神的创造者,是航天传统精神的创造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都已逝去,没有享受到今天的成果,包括我的爸爸也已故去,写到这儿,我有些伤感,眼泪不住的往下流淌。</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航天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坚持,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这就是他们的贡献。就是这一个个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筑起了三线航天建设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后,爸爸和其他新进山的人就去报道了。先期来的人也陆续上班,当时还没有幼儿园,双职工的家庭,把孩子托付给无工作的家属看管。当时的理念就是先工作后生活。这就是我们进入三线的第一天。从这一天算起,直到1986年六月搬出大山,我们家在山中整整生活了17个年头。这17年中,父母和第一代三线建设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三线事业。我曾经好奇的探究过这批人,包括我的父母,从大城市来到这深山老林中有没有怨言?有没有后悔?。他们大部分都是很平淡的回答,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他们说当时就是国家的需要,党的号召,总要有人来。爸妈曾经反问过我,在战争年代,当冲锋号吹起时,一个个的向前冲锋,知道前面就是死,但是为了最后的胜利,也必须向前冲,如果你处在那个年代,能往后跑吗?。其他的人也有类似的回答。我想我的这些问题有些幼稚和可笑。</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居住环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进山时也正是大批人向山中云集,几乎每天都有几户人家进山。后来才了解到,我们住的招待所就是当时先期盖起的学校,几户人家同住的一间就是教室。从66年选址规划到建设,到69年时所厂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厂房基本建成,建有一个机关食堂和一所学校,为了方便起见,所厂规划命名了九个区域,我所说的学校在六区,九区和六区盖起了几栋干打垒的民房,大部分民房都是前期的工程建设者在居住。随着所厂大部分建设的完工,工程建设者们开始逐渐退出, 进入大山的所厂建设者开始逐渐入住。五区河堤上地域较宽阔,建有三栋四层的楼房,我们进山时一层即将封顶。在招待所住了几天后,五区的一层已经封顶完成,我们家和招待所的其他人家正式入住五区的一层楼房,因人员众多,只能两户人家同住一套住房,一套住房也就几十平方米。写到这,现在可能都不可想象,建筑的是四层楼房,一层刚封顶后,墙还没有抹灰,就开始入住了,入住后才开始逐渐的换着房间抹灰,没抹灰时是砖墙,还不太明显,等抹好灰后,水蒸气遇到冷墙凝结成水,就顺着墙流下来,床是不能挨着墙放的,如果是现在,无论如何人们也不会在这种湿冷的环境中入驻。二层楼建好后,开始入住二层,三层建好,开始入住三层,直至四层封顶,人也逐渐入住满了。这就是当时的艰苦条件,但多数人积极乐观向上,工作热情非常饱满,白天都各自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下班回来后还要劈柴生火做饭。当时进驻三线的绝大多数人年龄都在30岁左右,大部分家中子女众多,都还很小,父辈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支撑着家庭,支撑着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求学路上遇险</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提到过所厂的子弟学校已在前期完工,作为临时招待所在使用。因教师还没有完全到位,还不能开学。进入三线职工的子女已经到了就学或者已经过了就学的年龄,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厂领导在积极着手解决,但还需时日。</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七岁了,在北京上了两个月的学,来到山中没有学上,爸爸妈妈很是着急。和邻居们聊天了解到,有些前期来的孩子就在附近的农村学校就学。但路途较远,很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厂具体位置在地图上的正规名称叫马家窑,距马家窑五公里左右是唐藏镇。唐藏镇处于x位置上,处在x的中心,向东北五公里是我们厂的位置。向西北不足十公里了是甘肃省两当县张家乡。向西南30多公里是凤县县城。向东南十公里左右是唐藏镇农场。唐藏镇处在交通要道上,在当时也不是很大,一条街道上有几个店铺。当时都是国营的,记得有一个国营商店,一个新华书店,一个废品收购站,还有一所小学。周围十几公里的村庄的孩子们都要到唐藏镇上小学。 上中学只有到凤县县城。</p><p class="ql-block"> 上面介绍了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所以要想上学,只有到唐藏镇。当时也看到周边农村的孩子天不亮就结伴而行赶往学校,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一小火炉,就是一个罐头盒大小的小铁桶栓上铁丝,里面放上木柴后点燃,一路走一路摇动,以利于木柴的燃烧,到了学校后,木柴就成了木炭可以取暖。早晨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在路上移动,这就是当时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早晨,爸爸上班走后,妈妈准备带上我们几个去唐藏镇了解一下上学的情况。穿戴好后就从五区出发了,前面已经介绍过当时我的小弟弟还不足两岁,还需要抱着,大弟弟四岁多一点儿,妈妈抱着小弟弟,领着我们两个走在寒冷的路上,记得那天是个晴天,但异常冰冷,四周山上白雪皑皑,初升的阳光照在山峰上,在白雪反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山中的11月份,气温已经达到零下十几度了。在妈妈带领下,我们一家四人沿公路向唐藏镇走去,当我们走到黄家冠时,看到一条狗在公路上游荡,妈妈并没有太在意,领着我们继续向前走,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但这条狗并不急于离开,而是站在路前方看着我们,这时一个农民走上来和妈妈说话,地方方言非常浓重,我们初到陕西凤县,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从动作上看,是阻止我们前进,他指着那条狗说,那是一只狼,狼字我们是听清了。他看到我们很害怕的样子,就领着我们向回走去,但这个农民并没有害怕的样子,他只是边走边向回看,那只狼站立了一会儿后,看着我们走远,也慢慢的向山上走去。这时,这个农民又跟妈妈说了些什么,后来听妈妈说大致的意思就是领着孩子先不要向前走了。真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求学之路。真是非常感谢这个农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再后来妈妈多次提到这事,当时急匆匆也不认识这个农民,真是应该非常感谢的,很多事情就是当时的紧张疏忽,一旦错过就悔其终生。只能在我们的心里默默的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再后来接触到的这些农民都是非常朴实的,当地民风淳朴,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我们来到山中之前,他们几乎与外界隔绝,处在一种非常原始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求学的路就这样被堵死了,爸爸妈妈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我走那么远的路去唐藏镇上学了。通过那次遇险后,知道了山中的孩子结伴而行提着小火炉的目的,提着小火炉不仅仅是为了取暖,还有恐吓动物的作用。山中的孩子求学是何等的不易。小小的年纪,为了求学,不只是与寒冷作斗争,还要有胆识,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但也有很多孩子是不上学的,特别是女孩上学的较少,但后来随着所厂进入,他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无论是男孩女孩,到了学龄都开始上学了。所以三线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把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带进了大西北,大西南。使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们原始状态大为改观。</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再插上一段传说,真实性无从考证,据说公路刚修通到山里时,当地有些农民不知要修这样的路来干什么,当他们看到解放牌卡车载着很多人,很多东西走在公路上进山时,有些人很是好奇,甚至有些人拿了青草走到汽车的前端去喂汽车。觉得这个庞然大物载着这么多人和物品太辛苦了,周围的人哄堂大笑。这也充分印证了当地的原始状态的民风纯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妈妈和我们回到家后才发现大弟弟的一条腿竟然穿在棉裤和罩裤之间了。妈妈心疼不已,临出门时都是自己穿的衣服,妈妈没有太注意,由于小弟弟更小,所以注意力都放在小弟弟身上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小孩儿是很少穿秋裤的 ,都是穿一个棉裤,外面罩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可以经常换洗。这条裤子就是很薄的棉布做的,就是说大弟弟的一条腿穿着这样一条单裤子,在零下十几度的条件下走了有几公里的来回。当时也只有四岁多一点点,妈妈看到后能不心疼吗。再后来,妈妈多次提到这个事儿,又自责又心疼弟弟。这就是我们初到三线后的一次经历,有惊无险,所以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小节就先写到这里,下一节就是大山中艰苦生活经历的开始,整理一下思绪,继续回忆大山中工作和的生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