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百年华诞】陕北延安北京知青佳作美文(六)

老yi

<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p> <p class="ql-block"> 动物园回忆</p><p class="ql-block"> 李新一</p><p class="ql-block"> 50年代中期,我家住百万庄,因离得近,动物园是去得最多的地方。60年代初,曾到动物园偏西南墙头摘桑葚儿,70——80年代,我插队陕北回京后结婚生子,带孩子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动物园,百余种动物尽览无余,但园中有两处,令我至今铭记难忘!……</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在老熊猫馆的北侧幽静的小山松林中,有一处“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纪念碑,不高,字是横向书写,从上小学起每当经过此处,都会在心中发问“他们是谁?”“为什么建在动物园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6年四烈士纪念碑被砸毁,1991年4月又重新修建纪念墓碑。这些年我每次经过时,都会多看一眼,缅怀一番。50年后我终于知道,出生于1888年的四川人彭家珍,个子才1米6, 18岁时以优异成绩被清朝政府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秘密参加同盟会。1911年被清廷任命为天津兵站副官长及代理标统,并借此进行革命活动,数次将军用物资、武器弹药偷偷送给革命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奸官良弼是清廷力战派的元凶代表,成为民主共和道路上的一大阻力。京津同盟分会成立了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负责领导,在临行前留下绝命书“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犹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1912年1月26日,在北大红罗厂南巷良弼宅前,彭家珍见机扑向良弼,扔出炸弹,一声巨响,良弼当场倒下,彭家珍也壮烈牺牲,时年24岁。</p><p class="ql-block"> 彭牺牲后,孙中山褒奖他“诛除大墪以收统一速效”之功,追授他为陆军大将军,将他和杨禹昌、黄之萌、张先培三烈士(为刺杀袁世凯未遂后被捕并处决)同葬,当年与黄兴、蔡元培等人出席其追悼大会。孙中山还亲自参加了迁葬仪式,向为辛亥革命献身的四烈士表示哀悼。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签发了彭家珍烈士光荣革命纪念证,并亲自为他题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50——60年代,动物园曾有一匹毛泽东骑过的战马,这匹菊花长鬃青马,系1940年跟随毛主席,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北期间,毛主席即骑该马,历经陕北各地,奔走黄土高原。1948年3月和毛主席一起过黄河,直到新中国成立。动物园的历史,1949年改名为西郊公园,1950年3月对外开放,1955年变更为北京动物园。1953年草原动物苑(现鸟苑处)建成,战马入园陈列展出,由两位老红军精心饲养,主席还曾亲自到西郊公园看望过他这匹心爱的战马。</p> <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31日,该马30岁时,因患胃溃疡医治无效死亡。1964年8月14日,战马的标本及所附鞍韂,被一并赠送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外展出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被制作成标本的小青马,马身后的烙印为军功马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6年大串联时和2011年5月带单位党员红色之旅,参观延安纪念馆,我两次见到该文物,肃然起敬,印象深刻。据介绍,毛主席对这匹战马十分爱惜,遇到比较难走的路,就下马步行,一次,小青马掉了马掌,主席就坚持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小青马对自己的主人也特别温顺,只要一见主席走近身旁,就会发出欢快的叫声,走或跑都特别留神、特别平稳。在北京动物园,小青马随着岁口的增大,毛色渐渐变白,最后成了一匹老白马,在延安纪念馆看到的满身白色中杂有少许斑点,它鞍韂齐备、四蹄直立、马头高仰,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小青马以它特有的雄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这是毛主席留下的珍贵文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6日,延安一场特大洪水,让滚滚延河水几乎摧毁了半个延安城。东关那一带的许多房子被夷为平地,洪水还席卷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将许多展品冲毁。曾为毛主席坐的那匹白龙马标本,也在水中沉浮,被一位老师救起,施救者为此还立了一功,不然今日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文物吗?</p><p class="ql-block"> 见证了“北京动物园”中的两处“文物”,我仿佛看到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一段缩影!我曾动情地讲给我的儿孙们倾听,后辈们若有所思,神奇遐想,耳闻目睹间,受到感染!......这时,我会更深感悟到:彭家珍烈士刺杀清廷奸臣,只开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示威”,而毛主席骑骋白龙马,引导中国人民征战,才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又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百年艰苦奋斗征程,终于开创出今天人民的江山!应该把党和人民的革命创业征程史,在中华民族中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这迎接“党建百年华诞”之际,我更从心底感悟到:没有毛泽东的引领,就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8日</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新一,北京马甸中学初中68届毕业生。1969年1月赴延安宜川云岩公社高堡村插队,1970年8月赴部队服役,1974年4月入党。1982年回京,在冶金建筑研究院环保处工作,2012年1月退休。</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683600943</p><p class="ql-block">(文稿编辑修定:冯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支延青年轶事</p><p class="ql-block"> 李增春</p><p class="ql-block"> <b>北京是我们的根 </b></p><p class="ql-block"><b> 延安是我们的魂</b></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9日,留延北京知青、陝西知青、陕西中洲知青帮困基金会在延安举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五十周年座谈会。 </p><p class="ql-block"> 会前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座谈会上7位留延安北京知青讲述了难忘的知青岁月,中洲帮困基金会王农发言动情讲:“北京知青为建设延安贡献了青春年和终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更多曾经在延安工作的同志</p><p class="ql-block">插队知青,关注延安发展。”</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13日,陕西省慈善协会“慰问留延知青启动仪式”举行,省慈善协会刘维龙会长讲话提到:北京知青他们当年来的是我们陝西最贫穷荒凉的地方,北京知青年龄这么小,出这么远的门,我们不能亏了他们!我们感谢刘维龙这番讲话!五十年风雨,五十年沧桑。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我们的人生经历,讲怎样继承发扬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讲共和国知青的故事,用延安精神建设好延安的故事,表示还要讲给子孙后代,不懈传承延安精神。这种无限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p><p class="ql-block"> <b>延安北京心连心 </b></p><p class="ql-block"><b> 圣地北京知青情</b></p><p class="ql-block"> 2017年初夏,我登上风凰山来到风凰山管理处,社区文化杂志主编王彦春讲述了一件亊。2008年四山建设负责人延安林业局在北京驼房营举办“我为延安种颗树”活动,同时北京知青举办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延安林业局布置展板有延安今昔巨变内容。包括北京知靑在延安无私奉献青春年华,图文并茂。活动当天曾在延安插队北京知青如约而至。活动中北京知青与延安来宾合影留念,主动索要名片加强联系。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办公室电话响起,对方是中国青年报社的秦润棣,称因工作原因北京活动他当天没能参加,有要事求助!可来宾己返回延安,只能通过名片联系到王彦春主任......。原来,他大哥秦润煊于1969年初赴宜川新市河乡插队,具体在那个生产队不详。大哥当年在积肥运肥会战中因公去世,当时才二十岁左右。每当家人问起大哥情况,父亲便讲:孩子在延安工作,工作很忙。从沒见过大哥从延安写的家信,也没见大哥回北京休探亲假。兄弟长大以后再问老父,得知大哥早己去世......。如今老父带着内心极大的悲痛早己离世,八十高龄老母盼念儿子的事,时隔已50余年......!秦家在延安举目无亲,寻找大哥墓地下落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王彦春身上。听到求助,王主任答复:两小时内给秦家回话。挂断电话,立即与云岩镇王文革联系,不到一小时传来消息:当年下葬北京知青的老村长健在,他知道事情发生经过和埋葬地点。王主住立即把消息传到秦家,把当年事情重述双方认定吻合,秦家在电话讲述中充滿了无限激动!</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遇难的北京知青家属秦润棣、秦润波、带着侄儿来到新市河找到墓地,进行祭扫,并准备将遗骨带回家北京安葬。王彦春提出建议安葬在延安仙鹤岭知青园,公墓是当地批复项目,公墓负责人宣永红、成媛媛兩人与王彦春比较熟悉。并且在仙鹤岭公墓安葬北京知青安葬费全免,北京安葬路途遥远,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仙鹤岭墓地由延河、宝塔陪伴,终将灵魂安息。最终秦家釆纳了建议,由此后人每年都来知青园扫墓。清明时节,王彦春、刘光、秦宏亮、公墓负责人宣永红、成媛媛都如期而至,与留延北京知靑组织祭扫己逝知青。</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段故事,我感慨至深!速纪录了这件事情,永远铭记延安北京深情厚谊史话......!秦润煊当年遗像现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三楼展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总理悉知青遇难</b></p><p class="ql-block"><b> 请邵父观礼赴国宴</b> </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0日上午,我陪香港杂志社记者来到仙鹤岭公墓北京知青园釆访,並向知青纪念碑献上一束菊花深鞠三躬,为长眠在知青园的邵英才、王雄冀等北京知青祭扫。 </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节我回京探亲,受邀参加安塞知青贺新春活动,遇到安塞北京知青联谊会曹庆生先生。约定正月初七与邵英俊(遇难安塞北京知青邵英才家属)在北京和平里聚会。观看安塞电视台制作邵英才迁墓座谈会新闻报道。並感谢留延知靑和延安市民郝世雄等同志为迁</p><p class="ql-block">墓所做的工作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 聚会中邵英俊提出了一件事引起了我的关注。建国20周年(1969年)周总理得知延安安塞县延河湾镇闫家湾村插队北京知青邵英才,因居住窑洞坍塌不幸遇难。年仅十八岁(离过生日仅差三天),这件事在北京知青中影响很大,曾引起巨大波动,产生返京思潮。安塞县政府为此颇为焦急。 </p><p class="ql-block"> 邵英才父亲当年在国家科委工作,获知儿子不幸去世,深感悲痛。邵父做出一个决定:不给国家和延安各级领导政府增添困难,告诫邵家子女不要去延安及提出各种条件。由于邵家父母高姿态表态,受到安塞县干部群众、插队北京知青的敬佩。邵英才遗体安葬在闫家湾山坡上,这件事当年稳定了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情绪,利于上山下乡大局。周总理得知后,亲自签发邀请函。送至国家科委邀请邵父、邵金章参加建国20周年国庆招待会及观礼活动。这件事多年没有外人知晓,邀请函保留至今,已成邵</p><p class="ql-block">家“传世之宝”。</p> <p class="ql-block"> 昔日插队洒热血 </p><p class="ql-block"> 今朝遗骨迁新园</p><p class="ql-block"> 2015年深秋,我在延安乘公交车偶遇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付文,谈起安塞县延河湾镇闫家村插队遇难知青邵英才及迁墓事情,想听听我的意见,并需我帮助,我觉得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必须做好!不久,征得北京方面邵英才家属同意,安塞县政府、延河湾镇政府、村委会、仙鹤岭公墓支持,全部条件都已具备。 </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初我接到郝世雄电话,得知北京安塞知青联谊会曹庆生副会长及邵英才家属邵英俊抵达延安,准备迁墓至仙鹤岭北京知青园。 </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天气阴沉傍晚下起小雨,迁墓工作紧张进行。经过多年山上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经过老支书指点,几经周折和确认,将墓地打开,遗骨重新装棺运回延安,回到枣园宾馆已是深夜。全体人员衣服被雨水打湿,所有人没有任何怨言。次日上午,在仙鹤岭北京知青园举行邵英才遗骨安葬仪式,下午在枣园宾馆举行邵英才迁墓仪式座谈会。安塞区、延河湾乡政府、闫家湾村干部及留延知青和延安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闫家湾村支书回忆了邵英才遇难的经过。安塞县负责同志,留延知青作了发言。陕西中洲帮困基金会王农专程来延安参加本次活动,并向邵英才家属捐款2千元。座谈会追忆那段历史,插队酸甜苦辣的经历和陕北父老乡亲的呵护,让北京知青懂得了爱与包容,北京知青用汗水和牺牲给延安带来了知识与文明,共同的艰苦奋斗使延安人民看到一种全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2019年清明,邵英才的姐姐邵兵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延安仙鹤岭公墓,看望弟弟邵英才。50年前自北京一别之后,再次与亲人在知青园相见。追思故人,看到亲人被妥善安置,邵兵感到十分欣慰,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党建百年”之际,我追记下这几则真实故事,深感我党奋斗历程的艰辛,在这漫漫征途上,也有我们北京知青洒下的鲜血和汗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愿我们铭记领袖的教诲,开创下一个百年“中国梦”更伟大的新长征吧!</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春 修订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增春,北京月坛中学毕业。1969年到延安县下坪公社插队,1971年招工到延安市水电工程处工作,2004年退休、现生活在延安宝塔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持续20年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王小雷 </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我曾在延安宜川王家河村插队,黄土地的磨砺,老区父老乡亲的熏陶,使我的青春心灵从此萌生"勇于坚持正义,普济苍生″的崇尚感!</p> <p class="ql-block">  以后,我告别黄土地, 投身部队大熔炉,参军当兵摔打锤炼,"延安精神 ″的灵魂本色, 愈发淬火纯真 ! 在上世纪70年代的部队里,人们在向上级表示决心的时候通常用这样一句话:请组织放心,我一定经得起考验!</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话,我当初也不止说了一次。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考验并没有如期而来,但也的确经历过几次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考验。下面就说说其中一次持续了20年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第二年,1971年底至1972年初的冬季野营是在南方山区进行,是历次野营中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一次。由于“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所以部队除了例行的军事训练科目外,还增加了慰问农村“五保户”和传达中央关于林彪事件文件的任务。 </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任连队文书。如同大家知道的那样,担任这个职务的士兵除了能耍笔杆之外,也能耍嘴皮。耍笔杆和耍嘴皮同属政治工作范畴。所以,这两项任务自然少不了我。 </p><p class="ql-block"> 连队在前几个住训点的慰问和宣传工作顺利完成,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发生。但是,当我们在一个叫做后鞍子窝的村庄驻训时,遇上了永不会忘记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后鞍子窝是个不小的村子,有前后两条街、近两百户人家。在我连入驻前已经有兄弟部队在此住过,所以连房子都不用现号,大家顺顺当当地住了下来。当我听前来拜访的支部书记谈到前任驻军组织传达文件和慰问五保户的情况时,心里不禁高兴:这下至少可以省去一次口舌之累了。指导员听后也同样很高兴。他私下对我说,车轱辘话老是来回讲,实在有点烦了。当然,他还是把为五保户挑水、打柴和买灯油的任务布置了下去。 </p><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半个月的驻训过去了一大半。到了最后几天,训练科目已是驾轻就熟。大家在训练之余,都打听下一个驻训点的方位和距离;司务长也开始检查群众纪律的情况。就在这时,指导员接到通知到团部开会去了。 </p><p class="ql-block"> 大概10点钟光景,指导员回来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团里的一位和我很熟的姓刘的宣传干事。刘干事一脸严肃地跟我打了个招呼,便随指导员到里屋找连长去了。连部的弟兄们都有点奇怪。 </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约5分钟,指导员掀开门帘叫我进去。刘干事拉过一条凳子叫我坐,连长郑重其事地递过一支烟。被弄得莫名其妙的我,一时不知所措。 </p><p class="ql-block"> 刘干事说话了。他首先表扬了我前一阶段的工作,特别讲到主任对我写的情况汇报的表扬。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感觉到一定有比较困难的任务要交给我了。果然,刘干事切入正题了: </p><p class="ql-block"> “你注意过北面山上的那个村子吗?”原来如此!我立刻明白了。刚进村的时候,大家就注意到山上那座与众不同的,房屋为白色统一样式的村庄。乡亲们说,那是政府出钱盖的收容麻风病人的麻风村。 </p><p class="ql-block"> “你是说那个麻风村?”老天爷,原来是让我到麻风村去宣传中央文件呀! </p><p class="ql-block"> “那是麻风村呀!咱们要去那儿给病人宣传文件吗?”我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惊愕。</p><p class="ql-block"> “不光是病人,还有医务人员和管理干部呢。他们一直没有听过中央文件。县委听说咱们部队宣传中央文件,特别请咱们去那里消灭死角呢!”刘干事说的很恳切。</p><p class="ql-block"> 地方干部就是操蛋!他们不敢去,叫部队去!真是“狡猾狡猾的”。 </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敢去吗?”连长快人快语。 </p><p class="ql-block"> “不就是麻风村吗?医生和管理干部成年二辈子呆着都不怕,咱当兵的去趟怕什么!”我慷慨激昂起来。不是唱高调,我对麻风病还是有所了解的。在插队时我就曾认真地和驻大队的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一起聊过麻风病的传染途径,得知该病感染率并不高,不可怕。</p><p class="ql-block"> “真是好样的!”指导员高兴地拍了巴掌,刘干事也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 </p><p class="ql-block"> “小王说得对!麻风病没那么吓人。咱们去传达个文件,呆不了多久。没有问题的。怎么样,呆会儿咱们就和耿指导员一起走?” </p><p class="ql-block"> 好啊,到底是革命军人,又经历过黄土地磨砺,干部带头冲锋。行,符合我军的作风。我心里感到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掀开门帘,看着那帮一直在偷听的兵们,我的心里充满骄傲和自豪。小伙子们,你们的文书不是吃干饭的,关键时刻过得硬!</p><p class="ql-block"> 弟兄们簇拥着我们出了院子,那幅情景很像送别出征的战友。卫生员到底是卫生员,把一付线手套塞到了我手里,叮嘱道: “戴上吧,你的手还没好呢!” </p><p class="ql-block"> 卫生员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糟糕,我怎么忘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我手上、还有耳朵上有多处一直没有愈合的冻疮呢!虽然麻风病在夫妻之间的感染率不超过30%,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麻风杆菌是喜欢从伤口处进入人体作怪的呀!此时此刻,我真“后悔”透了:我真是闲得慌,没事去和医生扯什么麻风病,弄得现在心里慌慌的…… </p><p class="ql-block">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革命战士哪有当逃兵的!我用力甩了甩脑袋,摆脱了一瞬间的私心杂念,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处于莫名的亢奋状态中。在麻风村,我不仅字正腔圆地宣读文件,泰然自若地和医务人员聊天、吃饭,甚至还笑容可掬地给麻风病人敬烟……一句话,我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军人“延安青年”应有的风度和气质!</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给指导员和刘干事还有连部的弟兄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发展我入党的支部大会上,指导员还非常动情地说:我们讲革命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平年代怎么体现呢?小王同志在麻风村的表现,就是他不怕死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 </p><p class="ql-block"> 我承认,自己的革命精神确实是有的,而更多的则是年轻人的冲动。后来我曾和老八路的父亲谈起此事,他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越是年轻越不怕死呀!以后不要再干这种莽撞事了……说完这些话后,他至少有半小时没再说一句话。在他去世前的那个晚上,还悄悄地问起我身体有没有符合麻风病症状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不觉之间,35年过去了。我没有被感染。因为据文献记载,麻风病的潜伏期最短为1年,一般为3-5年,最长为20年。 </p><p class="ql-block"> 坦率地说,在那几个可能发病的阶段,我总是默默念叨着父亲,请他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不被病魔袭扰;总是默默地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着如果万一发病的话,应当怎么对待…… </p><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历时20年的内心磨砺结束后,我独自去八宝山革命公墓拜谒父亲。我对他说:爸爸放心吧,儿子经受住了考验……至今,这话仍是我人生执著的信念!</p><p class="ql-block">写于2007.12.29 改于2021.7.11作者1972年在六O六团二连训练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p><p class="ql-block">王小雷,男,汉族籍贯山东临沂市,1953年3月1日出生于北京。北京海淀区太平路中学六八届初中毕业生。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9日去陕西宜川县寿峰公社王家河大队王家河村插队。 1969年12月至1975年3月在步兵606团、605团服役,1973年5月加入中共。</p><p class="ql-block">1975年7月至2013年3月,在首钢总公司工作。先后在班组、厂矿、机关从事轧钢加热、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2013年4月退休。(稿件编辑修定:冯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篇后语 </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秋风劲,战地黄花分外香!″暮秋时节,我们第六期《延安北京知青佳作美文》又与众友见面了。 前前后后共13篇,犹如我们晚霞苍穹中的星斗,虽然普通平凡,却闪耀出人生征途间璀璨的光彩! </p><p class="ql-block"> 当年党中央革命老前辈在延安13年,开拓根据地,为创建新中国奠定基石!我们推送13篇佳作,也是在回首黄土地的奋斗实践,焕发传承延安精神!毛主席曾把创建共和国比作 "万里长征第一步″! 愿我们的美篇推送,也是推动 "知青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后续会有更多热心插友奉献更加优秀贴心的作品! 尤如黄土地上的山丹花生机勃发,开遍华夏神州天涯! </p><p class="ql-block"> 真挚感谢众位插友 作者 编辑 群管笔耕不辍!运筹帷幄!鉴阅指教!热忱交流 ! </p><p class="ql-block"> "雁南飞,虽已秋……″ 但我们期待众插友,共耕耘,携手同心,去迎来又一个春暖盎然时节 "知青文化园″馨蕊绽放,百花盛开吧 !</p><p class="ql-block"> 冯学军</p><p class="ql-block"> 2021年暮秋</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