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完最后一篇《因父之名》,终究落下了二颗眼泪。但紧接着看完孙频自己写的后记《世间的盐》,却忍不住捂着脸流泪,压也压不住。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也许就是觉得书里的人太疼了,都让人心疼,让人难过。也正如孙频说的:“我写的每一个人物,不管他丑陋猥琐还是让人怜惜,我都对他付出了绝大的深情还有真正的同情。人对人最高的同情是什么?就是怜悯。把这本小说叫《盐》,便是因为在这本小说集里出现的这些小人物和我们读小说的人一样,都是这世界的盐。我们殊途同归,我们必定要惺惺相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收录了孙频的六篇中篇小说。《乩身》里的盲女乞丐常勇和流浪汉杨德清;《东山宴》里白氏、阿德与采采;《无相》中的大学生于国琴和资助她的老教授廖秋良;《怯魅》中县城边上希望破灭背着污名“作家的摇篮”的女老师李林燕、从学生成为丈夫、从干净穷苦到背叛的蔡成钢;《我看过草叶葳蕤》里的李天星和杨国红;《以父之名》里的田小会、父亲田叶军和干爸李段。孙频是很有力量的作家,她的文字在揣摩人性、刻画心理上非常细腻,而语言也很有想像力和重量,常常击中人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相》中,她写白氏面对不想听的话,说“白氏头都不用回,只一个脊背就够了。这么多年熬过来,那脊背早像块结实的案板一样,要不怎么能经得住各种目光在上面剁来剁去?”她写水暖村的村民看别人家热闹,说“在水暖村,谁家有热闹而不让人看,可是不道德的。什么是他们的道德?道德就是把所有近乎气绝的快乐和无以复加的伤口都割开了给人看供人消遣,绝不能独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怯魅》中,她写李林燕沉浸在自己假想的爱情中时,说“这个时候,她像一粒被树叶托起的早晨的露珠,全心全意活在那一个瞬间里,完全忘记了下一个瞬间随时可能会来的粉身碎骨”“哪个女人要是在年轻时候没相信过爱情,那她不是超人,就是未老先衰了。”她明明是错付深情,可是却成了别人心里的笑话,“人们强迫性地把她装进一只坛子里,不让她出来,还要贴上封条,上面盖个戳——作家的摇篮。于是,她被迫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这个世界上越是被辜负、被冷漠、被无视的人越对温暖和真心没有一点点抵抗力,一个对两人来说都凄冷无比的过年期间,她作为老师对一个非常穷困的孩子施以帮助后,比她小15岁的学生,18岁的蔡成钢便爱上了她,人真的能分清爱和怜悯,爱和感激,爱和仰慕的区分吗?我个人觉得真的很难。每个人的感情都是独特的,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未必混杂了怜悯、感激、仰慕的爱情就不能长久,未必就不热烈,未必就不是爱。真的,没有人能定义爱的感受。她想,“也只有一个孩子才会这样无偿地新鲜地为别人疼痛吧。换一个人,她就是给他钱,他肯为她疼一分一寸一丝一毫吗?可是现在,真的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为她疼得撕心裂肺。于是,在这个除夕之夜,她纵容自己在他怀里一点一点小下去,在那个瞬间,她抽去了他们之间的年龄、身份、性别,她把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全部抽掉,剩下的,唯一剩下的,那就是一个拥抱。”我喜欢这篇,却不喜欢它的结局。如果她真的要帮他,如果她真的再不留恋什么,她不应该是孙频安排的结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的一篇是《我看过草叶葳蕤》,看了这个名字就很喜欢。我们常常会说喜欢什么没什么道理,其实不是,喜欢什么都一定有喜欢的道理。我喜欢这个名字是它带给我的画面感。深绿色,草叶葳蕤,天色阴沉,有点寂寥,叶子层层叠叠,被风吹出呼啦啦的声音。故事也写的好。他和比他大10岁的杨国红初识的激情、对她离婚后的恐惧、接受她资助的感激与窒息,杨国红的付出与守候。人啊,太复杂了,不求回报的付出或许最初是真的,可期望也在默默发芽,枝蔓盘绕,最后包裹了初心。或许真的做到了,可是对被付出的人来说,一方面感恩,一方面又成了枷锁。《无相》里于国琴对资助人不也是吗,感激,可是并不愿意接近他,因为越接近越刺激着自己敏感的自卑。包括媒体曝光的一些冷漠无情的受捐赠者,一旦失去捐赠,竟然对捐赠人恶语相向,毫无感恩。还是因为人太贪心太脆弱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父之名》里,女儿面对失踪十年毫无音信突然归来的父亲时,孙频对那种恨意、想要报复、爱恨对抗的心理表达的极好。她不敢问出那句最关键的话,问他为什么十年没有一个电话、一封信、一个字?她说“如果她一定要问他,那就是逼着自己去握住那只阴森森的手腕,或者,她情愿假装慈悲地去接受一个改头换面却又漏洞百出的谎言,即使当她假装接过那谎言的时候,分明看到真相就在她面前一路小跑,如一群亢奋的永远不会走失的羊,它们会准确无误地再次嗅着气味找到她。她无处可逃。”当我们面对重要的人和事情时,当我们心中已经有了自以为是的真相时,何尝不是这样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频在后记说“可是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我们的一生真的就只是一粒盐,我们不过是用自己的一生为这个世界添了一点点转瞬即逝的味道。所以,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味道。”我感觉,孙频的小说人物让人疼痛的命运,也是因为她塑造的人物太依赖于自己留给了别人记忆里的味道,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外界对自己的认知,当然生活艰辛,主客观因素都很多。她写人存在的意义时曾说“我们被爱,我们被恨,我们被需要,我们被厌弃,我们被依赖,我们被欺骗,我们被赞美,我们被羞辱”,为什么都是“被”呢?我们要爱,要恨,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可以去厌弃自己所厌弃的,可以依赖和被依赖,要知道自己的美。我们是一粒盐,要赋予自己生活的滋味,你品尝到的也许只有一点点咸,可是我知道,盐的成分中也有很多微量元素,这世上还有美貌的喜马拉雅盐、超级贵的黑盐、灰色的陶盐、像蓝水晶略带甜味的波斯蓝盐,身为盐,我也想结晶出美丽的盐花。</p> <p class="ql-block">好久没有为一本书写这么多字了,源于看完后记后捂着脸流泪那片刻的激情吧。也源于我又开始看纸质书,没有微读帮我记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