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生烟火,还你半世迷离

上海市商务委陳海蓉🦋蝴蝶妈妈

<h3> 不要把自己,框在一时一刻的局促里。——题记<br><br> 今天晴。日子过得快,转眼就入冬了,走在小区周边,总可以闻到桂花香。看到邻居家在修花园,是日式庭院枯山水的那种样子,看着挺舒服的,期待有一天等疫情散去我可以重返日本欣赏这种风情。常听朋友描述在日本看到古建筑的感动:昏暗的殿堂里,光透过两扇黄纸窗户映在地上,美得摄人心魄。我想这种感受瞬间也很好啊,心中有诗意,眼里的感动一定格外美好。正如修禅者在修行中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我们从枯山水中所见到东西,大概也如此吧。有人说:“只用白砂和石头,也能成为艺术、蕴藏哲学、塑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吗?”回答是肯定的,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园林营造手法,简单者以石、砂组成,略微复杂者也不过石、砂、苔、木四物,材料和构成上非常简单,但思想内涵上却十分丰富。枯山水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干枯”,更追求“枯槁”“侘寂”的审美内核。它以极度凝练的形式,以石喻山,以砂喻海,用石、砂、苔、木四物的组合,来象征大千世界,是日本禅宗进行参禅、观想的证道之物。日本这片土地地震、海啸频发、山地众多,能够种粮食的耕地比较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日本传统观念中,一直有“物之哀思”的情怀在。这种情怀,就表现在了枯山水的风格上面。枯山水的“枯”,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没有水的干枯,更具有“枯槁”的审美意境。所以,与中国园林做对比,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无限生机的轻灵飞扬,是“万物自生听”。而枯山水则不然,它追求的是摒弃生机后,无穷的寂静与空,是“太空恒寂寥”。除了日本传统思想中的“物哀”情怀之外,枯山水还受到了禅宗文化中“空”的影响。当枯槁、寂静、摒弃生机之后,时间便会停止,个人的情绪也会消退,“老树白云,一鸟不鸣”。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由此便可以进行禅思了。<br><br> 枯山水这个概念放在今天已经不再罕见了,它小则是一个茶盘大的家居摆件,大则是连绵起伏的一整座林园,可以是几百年前室町时代留下的风物,也可以是近几年新锐园林设计师们的先锋设计,常常出现在传统的日式庭院中,也与硬朗的现代钢筋水泥相得益彰。记得以前我去日本,在京都的寺庙中常看到石头与沙子被僧人用来呈现自然与宇宙,把禅宗精神与山水画意境相结合,用有形之物凝结住了无形的意蕴,便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这是《作庭记》中关于枯山水最早的记载。在枯山水中,没有林园设计中常见的活水与开花植物,只有无生命的石头与白砂。寺院中的僧人们把平铺在庭院之中的白砂犁出不同的走势,伴以姿态各异的大小石块,便俨然成为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把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美景,如水的波纹、涟漪、浪花等等,通过简化、凝缩、留白的手法,剥离一切多余的表象,只剩下亘古不变的本来面目。白砂直线和波纹的变化,成为了一切水纹的初始。有的水纹代表溪流,有的奔腾而下成了大川,有的汇入海洋,有的化为云雾,而放置其中的石头则成为了河水旁边的青山,激流之中的瀑布,大海之上的岛屿。季节罔替,庭园中的花开了又谢,树木绿了又枯,这些经年静止不动的石头与白砂,不会随着时间更迭而改变,仿佛一幅凝结了的山水画,永久地停留在庭园中。画中的河流却又时刻奔涌入川,流水不曾停下,如同这个终日运转,永不停息的世界。那时,我就会想起一句俳句说:“寺庭幽静深,渗入岩石是蝉鸣”。虽然我忘了作者是谁,但当表象散去之后,属于自然的生命力早已融进了无机质的砂石中,它是永恒,也是瞬间,草木无情,却也有情。<br><br>  如果说枯山水是呈现在人面前的山,那么“侘寂”就是那条通向山中的路。在侘寂的阴翳中可以让人看到另一个自己。“侘”在日语中的意思是“简陋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则包含人性中的寂寞感、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侘寂”所描绘的,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也是历经时间考验之后存留下来的的本真。“侘寂”可以是一只使用多年后有豁口的碗,是花瓶里快要开败的花,是天上的残月,是茶杯中残留的茶渍,是古老而微暗的角落,是长了青苔的石砖,是“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的和纸,是灯影摇曳下的某个夜晚。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当人们不再刻意地追求完美之后,侘寂制造出了一个暧昧的场域,让人可以在残缺中品味自然的情趣,在不完美中想象更多种可能,在物与物所产生的波纹与明暗之中寻找美的影子。所以,侘寂是它们被削减到本质,却没有失去自己的韵味,它们保持了纯净,但没有被剥夺生命力。<br><br>  在枯山水中,外表的修饰几度剥落,其中最深层的禅意却一直隐含在那些错落的山水布局,以及景物以外的留白之中,这其中的质朴与复杂、无常与永恒……未曾言明的话,还要等待观者自己去体会。日本禅宗认为,人们内心的思想与感受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或者被他人完全理解,因此,人在表达自我与理解他人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特殊的媒介,观庭作庭就属于这样的媒介之一。在寺院中设计枯山水庭园布局、将白砂耙出纹路,那些技术高超的僧人被称为石立僧,作庭也就被视为一种日常的修行。在僧人看来,每一次作庭呈现出的景观,都是自己对禅宗理解的一种复现。由于所作庭园的意蕴无法超越自己内心的修为,所以作庭的过程也是一种对于自我的审视,内心有着几重理解,山水就幻化几个层次。作庭是一种对外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内的自省。而作为观庭的人,也面对庭园品读着石立僧所要表达的禅意,从极简的造型中感受自然界里芜杂的万物,以静止的姿态冥想世间的未曾停止的变化。山水是恒久不变的建筑,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是一沙一世界,进而让庭园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栖息地。<br><br> 可以说枯山水就是日本禅文化的具象化,如枡野俊明所说,日本人在无常中寻求内敛的风雅、高贵的简素,这些品质根深蒂固于日本美学。在庭园中发现光影变化、四季更迭、时光流逝,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体悟到自然即无常。枯山水是与自然共生的庭园、安抚心灵的道场,对于造庭者和观赏者而言,皆是一场修行。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园林建筑,日式的庭园大多是不可进入的,但这并没有削减庭园与人的亲密关系。西方建筑依仗四周的墙壁界定空间,日本则把墙当做是某一种延伸,以此维系着室内与自然环境的衔接,隐喻着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日本,庭园与居室的衔接处,大多是一条长且曲折的日式走廊,观庭时,人们盘坐在走廊上对着砂石冥想,时光就从中悄然溜走。这个走廊便是日语中的“缘侧”,也正是“缘侧”创造出了连接建筑物内外的暧昧空间。让我们静坐在缘侧的走廊,便能观赏四季更迭与景物幻化,可以看到,枯山水静止的砂石四周,已经从纷飞的樱花、碧绿的灌木、鲜红的枫叶变成了皑皑的白雪,而此时观看景观的我们,心境与体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br><br>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不要把自己,框在一时一刻的局促里。”是的,不要做情绪的奴隶,克服焦虑,努力培养豁达平和的心态,慢慢去养成温婉大方的性格。有人说:“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一切的感叹、落寞与顿悟都藏在了未尽的话语之中。彼时,我蓦然想起杨绛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愿你懂得放下,活得自在,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另有安排,所有的失去,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用三生烟火,还你半世迷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