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0分钟 1055字 口述</p> <p class="ql-block">🚢🌊“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这段讲述和自己父亲分离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南京的浦口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占地面积20公顷,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百年车站,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的中转站。当年,它是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不过随着长江大桥的建成和开通,浦口火车站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转身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重要外景基地,很多电视剧都在这里拍摄,比如《乔家大院》、《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等。</p> <p class="ql-block">🚢🌊今天游学的目的地正是这里。我看到浦口火车站是一座老式英国风建筑。它是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子,有着米黄色外墙和红色大屋顶。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候车大厅西边通向浦口码头那里,有一个英格兰风格的拱形雨棚。据说,当年旅客从火车上下来,一路无需打伞即可顺着雨棚穿过马路直达浦口码头,再乘轮渡到长江对岸的中山码头。我觉着这样的设计,在当时很前卫也很人性化。秋日暖阳下,整个站前广场都很冷清,仿佛繁华和热闹都未曾来过这里一样。而空空荡荡的拱形雨廊,一节节的顶棚往远处延伸,像一位孤独的老者在等着我们到来,与它合影留念。站外,秋色正浓,树叶开始慢慢转为黄色,把这里装点得充满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作为民国时期“进京”的必经之地,张学良、毛泽东、邓小平、陈毅等人都先后与它“擦肩而过”。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双鞋子的故事。当时,毛泽东来到浦口火车站坐车时,发现自己的鞋子已经破旧不堪,甚至还有几个洞。于是,毛泽东咬咬牙,用自己不多的钱买了一双新鞋子。没想到,新鞋子在来的路上被小偷顺走了。毛泽东没有多余的钱再买鞋,只能光脚走在浦口火车站的路上。试想一下,南京明媚的春光里,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却光着脚走路。不禁让人好生奇怪。说来也巧,毛泽东在出站时,遇到一位湖南老乡。这位老乡借了他一笔钱,让他得以买鞋不光脚走路。这件事和这座车站在毛泽东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多少年之后,他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小的车站,有过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有过毛泽东光脚的印记、更多的是有过普通百姓的离别相聚。往事悠悠,浦口火车站见证了那段时期的历史。在这里,有多少故事发生,也有很多痕迹留下,就像这铁路一样,一节铁轨代表一个故事,一直投向远方,好似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兴衰繁寂。</p> <p class="ql-block">🚢🌊60分钟 1050字 口述</p> <p class="ql-block">🚢🌊中山码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北端,是老下关的一座轮渡码头,始建于1925年,1928年竣工。它贯穿南京的江南江北,是当年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的中山码头有过很多名字,比如 “津浦铁路首都码头”、“下关码头”、“飞鸿码头”“澄平码头”等。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最后它定名为“中山码头”吗?请听我给大家细细讲来。</p> <p class="ql-block">🚢🌊下关这里建码头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如今的下关码头边上有一座狮子山。公元317年,司马睿路过江边的狮子山时,一时感慨脱口而出:“这座山很像我在北方看到的卢龙山”。他当年是拥有很大兵权的人,手下有无数小兵。他的手部下们一听这话,感觉拍马屁的机会来了。于是等司马睿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登基称帝时,这座山就被命名为“卢龙山”。而卢龙山边上的水域,从东晋开始,就一直是航行最为繁忙的交通要道。当时这一带建立有军用码头白石步。到南宋,建在此处的龙湾渡是当时长江六渡之一。而在明朝,宝船公园至挹江门一带,是当时的造船基地。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建码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山码头的前身建于1910年。当时,这里开始进行现代化轮渡运输。于是,清政府自民间筹资开设连接南京下关与浦口的“关浦线”客运轮渡。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今北京)逝世。中山先生生前与胡汉民游玩南京紫金山时,一边赞赏紫金山风景好,一边说:“愿向国民乞一抔土,辞世之后安置躯壳”……而且,当时的南京是临时国民政府成立之地,也是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所在地,无论对革命还是对蒋介石都政治意义重大,所以中山先生逝世后,大家决定把他安葬在南京。</p> <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他的灵柩如何从北京回南京呢?经过商讨,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国民政府就用威胜舰把中山先生的灵柩运回来参加奉安大典。灵柩经过的地方,都以中山命名,比如中山桥、中山路、中山门等。这个码头是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得名为“中山码头” </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见到的中山码头,已经历经多次改版。码头的建筑具有民国风格,主楼为“山字型”,自然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码头主体建筑顶端有一个大圆盘钟,中间主楼为三层,两侧主楼为两层,以砖红色为主色调,白线条相间。而且新码头的身份更加多样化,原来只是运输乘客的轮渡载体,现在变成南京城的记忆建筑。它是南京长江流域百年埠头的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和述说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学在中山码头的大厅集合,这里有很多老南京回忆的照片,包括奉安大典、威胜舰等。坐在大厅里,我们慢慢听着何老师给我们讲述中山码头这一系列的故事。故事好听景好看。</p> <p class="ql-block">🚢🌊30分钟 1018字 口述</p> <p class="ql-block">🚢🌊我们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学会交往,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之事。那么你们知道人际交往的奥秘吗?知道怎样交往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吗?今天的游学课,何老师就通过实际的例子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人际交往课。</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游学的地点在中山码头。事有凑巧,何老师当年的一个学生家长就在码头这里工作。昨天,他听说何老师要带孩子们来游学,特意让他的门房同事安排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地点,供给童学游学的孩子们参观。今天,我们游学至此的时候,何老师就特意准备了一点小礼物—两包烟。因为那个门房并不认识何老师,而何老师也不能一直麻烦同学爸爸去安排。所以,何老师的计划就是,如果昨天那个门房,把这份礼物收下,那么就相当于接受何老师的谢意。何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今天的游学安排,看看他是否愿意继续给我们提供帮助。如果愿意的话,何老师准备晚上游学课结束时,再送上一条烟作为今天安排活动的礼物。第一次接收礼物时是人情,第二次就可以是朋友了,甚至还可以成为熟人。以后,何老师再来中山码头时,就可以直接找这位门房帮忙。</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何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他的另外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朋友是南航的教授。有一次,何老师去拜访他时,顺手在路边捡了一片形状优美的树叶送给他,还和他说:“我把秋天送给你了。”这位教授很开心收下这份礼物,因为他觉得这是何老师对他独一无二的关心。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就有过。南北朝的陆凯折了一枝梅花给范哗,并带了一首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讲述的就是同样的道理。通过这些故事,我发现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是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而犹太人哈同的故事就是对这个道理更好的反映。有一个叫哈同的犹太人,在当时的茶馆当门童。茶馆不仅卖茶叶还卖鸦片,所以很多人为了这些鸦片抢的头破血流。哈同从里面看出商机,就发明了类似现在叫号的方法。根据排队人给他金额的多少,他发放优先藏起的好号牌,可以让给钱的人获得比较好的队伍排名。这样的方法即有利于别人,又有利于他。于是,哈同通过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奥妙,不但自己赚的盆满钵满,还开创了新的排队方式。</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想要别人的尊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尊重。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比如说这位门房,两包烟就是对他昨天帮忙的尊重;比如南航的教授,一片树叶就是对他热爱生活的尊重;还比如哈同,优先的号牌就是对给钱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在何老师的课上,我们不仅能学到文学知识,还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交往知识,真是收益颇丰。</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p> <p class="ql-block">🚢🌊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岁月流逝中,能留给我们的东西并不多。不过,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民国的印记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时光更迭,这些精致的民国建筑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守候,无声地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今天的童学游学,我们一次性打卡两个典型的民国风建筑—中山码头和浦口火车站。随着游学的步伐,何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回那个百年前的民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说说中山码头。中山码头又称津浦铁路首都码头、下关码头等。它位于南京市原下关区,地处长江南岸,是一座渡轮码头。虽然下关这个名词已经消失在南京的版图里。但是对于老南京而言,说起下关必有码头。在南京人的记忆中,下关是中山北路的起点,也是南京版的外滩。如果说下关是南京历史上不可抹去的印记,那么码头就是老下关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根据他生前葬于南京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并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当时这个码头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奉安大典后,灵柩所经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这个码头也改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现在的中山码头主体建筑是一座红砖楼样式的民国时期建筑,造型与民国时代的“中央饭店”相似。这里依旧是南京渡江的重要通道。新的时代赋予中山码头新的意义,很欢迎大家有空来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游学意外之喜是我们可以包船过江,弥补了上次没有坐到商务邮轮的遗憾。在高端大气的中山29号仓内,孩子们跟着游轮工作人员—宁老师先上了一堂试穿救生衣教学课。一群孩子饶有兴趣地边听边试穿,最后再兴致勃勃地跑去让老师们检查是否穿着得当。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印象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此次游船将把我们带到对岸的浦口火车站。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地处长江北岸,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站。火车站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它一直就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全国唯一保存了民国特色的火车站,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得以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站"。站在站前,随着历史镜头的推移,我们依稀看到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看到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也看到当年的渡江战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浦口火车站,具有浓郁英伦风情的米黄色车站主体大楼和古色古香的避雨长廊,俨然已都成为浦口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这次因为时间的关系,童学班的孩子并没有深入去打卡。九月份来的时候,我们沿着小路往前走,这里有荒弃的厂房、候车大厅、行李包裹提取处等地点。这些地方满载着历史的厚重已经被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路的尽头则是一段铁轨,虽枕木老旧却依然坚守岗位。站在这里,随意一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大片风。</p> <p class="ql-block">🚢🌊游学结束后,孩子们再次乘坐中山29号邮轮回到中山码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返程途中,孩子们在舱内一起高声背诵杨慎的《临江仙》又是别有一番风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