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张爱玲

拙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阅读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起,便对张爱玲有了一种惜别之情。我读过张爱玲三篇小说——《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仅仅读过张爱玲的三篇小说,不足以让我对她评头品足,只因李安拍了电影《色戒》牵出了张爱玲,让我捋着这三篇小说,重品张爱玲,轻抚她小说中描写的女人的脉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男人读张爱玲,会觉得琐碎和滥情。傅雷就曾这样评价张爱玲:“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产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女人读张爱玲则不然。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人是动物和植物的存在。为动物的女人游弋、暧昧、灵动,通体散漫着狐狸的腥臊味儿,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王娇蕊;为植物的女人游疑、漂荡、附着,细细的如蛛丝在角落里勾挂着,让人欲罢不能、欲迎还拒,象《倾城之恋》的白流苏。还有介于动物和植物中的另外一种女人,就象《半生缘》里的顾曼桢。</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都市塞满人流的巷子里,磕着瓜子,带着轻视和窃笑的表情,穿着“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的紧身旗袍的女人,迈着柔软的步子游走着。张爱玲就是这样从名门走进井市。</p><p class="ql-block"> 中国旧时传统家族式的社会,是滋养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女人的丰厚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大家闺秀的女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润育,兼续西方智慧、高雅、开放的特质。这样的女人除张爱玲外,还有林徽因、陆小曼;小家碧玉的女人恪守着传统道德的礼数,即使“糟糠之妻”下了堂,也会蜷缩在夫家的角落终其一生。蒋介石、鲁迅原配毛福梅、朱安如是。</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的中国,大家闺秀的女人已经绝迹,小家碧玉的女人偶在韩国和日本家庭剧中一晃而过。</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以或调侃或同情或怜悯或嘲弄之语气,将笔下的女人嬉笑怒骂娇嗔狭隘于一篇。尽用苍凉、悲凉、荒凉形容女人,因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字里行间都以女人的感受叙说着女人卑微的命运。女人们有着旧时自然的谦卑与文雅。她们穿着紧身袄子、绸罗窄脚裤,时而感叹、时而自怜,有追求理想男人的渴望和 “娜拉走后又会怎样” 的担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看清了“人生的所谓生趣,全是些不相干的事 ”,因而远离 “ 五•四 ” 运动诱发的新文学团体和 “ 左翼 ” 作家联盟。“ 左翼 ” 作家联盟主要成员鲁迅逝世,张爱玲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议论:鲁迅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得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在可惜。</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爱玲不喜欢政治或政治运动的原因。女人一旦与政治有了牵连,就不那么娇媚、那么可爱了。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远离政治和政治运动。她着力描写 “新女性 ”表象下的旧女性。旧女性有戚戚嗲嗲、嗔怒娇羞的特质。她们喜欢安稳的生活,喜欢男人硬朗的肩背,喜欢花男人的钱。“ 我倒是想知道,要是女人的存在不是使丈夫留在家里,使光棍跑到外面,那么女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p><p class="ql-block"> 作为晚清士大夫文化走向式微与没落的最后的传人、身上濡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积、生存于贵族趋颓之下、携刻着浓重的末世情调,又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爱玲是那么的高贵,又是那么的卑微,经历过了一番的雁杳鱼沉之后,沉浸在了自我情怀里的张爱玲认真而随性地爱上了自己,因为自己是女人,又因此认真而随性地爱上了女人。她爱女人爱得由衷、爱得深刻、爱得亲切。</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是紫色的。她逾越了岁月磨砺后泛了白的红色。紫色古典、高贵、雅静,全然不是投身于政治或革命 “红” 流中的秋瑾与丁玲们。</p><p class="ql-block"> 紫色张爱玲敏感而灵异。当她迈着步子穿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泛政治化运动的嘈杂的人堆时,敏锐地注意到女人陷在其间的悲惋境遇。她侧目而视地关注到了郑苹如,于是就有了小说和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质张爱玲不想通过革命方式解决妇女问题。女人有自清功能。她坚信只要社会宽容,女人能让男人幸福,从而让社会幸福。一个最幸福的女人,就象最强盛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不允许女人被当作政治或革命的工具,去做违反女人特质的事,象现实的郑苹如刺杀丁默村、电影的王佳芝刺杀易先生。</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以郑苹如刺杀汉奸丁默村为题材的小说被拍摄成电影《色戒》。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李安导演在《色戒》里精心设计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情节:为勾引刺杀易先生,王佳芝先以处女之身委身于同伙异性,学习男女媾合之“房中术”,后来不但未能刺死易先生,还爱上了易先生,最后下场悲凄。</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样的一个事件,它让指使王佳芝行刺的那小撮男人无地自容。是这样一伙男人,蜷缩在如花似玉的女人身后,软弱、龌蹉、无耻。这又是一个“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 的事件。让一个至真至纯、妩媚多姿的女人去刺杀一个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的男人吗?!结果是女人在刺杀这个男人之前,就已先行把女人自己杀死了。</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如此展现,将女人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只是洪水滔天淹没了一个小女人,张爱玲却为此叹息得无声无泪。她知道女人战胜不了男人,更战胜不了女人自己。她在怜悯女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的际遇黯然神伤。于是,她警醒地蜷缩到孤独寂寥中。在孤独寂寥中自恋、在孤独寂寥中自戕。一如尘埃落定,不是春秋。</p><p class="ql-block"> 电影《色戒》拍出了张爱玲意犹未尽的情感,延展了张爱玲言之不尽的悲伤。从这个意义上讲,张爱玲更理解女人,而李安更理解张爱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擅长绘画。她在自己编定的散文集《流言》里,加印了自己手绘的女像速写。她知道自己不漂亮,只撩撩几笔,已然勾勒出了凄清、出挑的旷世才女的 “样子” 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