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菁”英名“师”,览“优”质佳“课”

V

<p class="ql-block">  秋日,木叶已微丹,小雨萧萧,天气又作寒。以细雨做伴,在盎然的秋意中,我们欣然奔赴长沙,参与菁师优课“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乘教研之船,遇见教育之美。</p> —————— <p class="ql-block">  闫学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一堂高阶阅读课。她将三首诗歌联读。文本间,“沙暖”和“水暖”相联系;课外拓展时,捻起一颗“梅”,在《三衢道中》的《夏日》来《约客》,是诗人们抬头看天时的日日晴、家家雨、半晴阴;又穿越时空,在 “蒌蒿”与“芦芽” 的美味中,发现苏轼与汪曾祺秘密的联系。每一首诗,在这样丰润的品味中变成了一幅幅画,跳出了一个个与我们距离一般近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  也正如她的讲座所说——从美学的价值和高度引导学生,生活的感悟不能用大道理告诉学生,要用对诗歌的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体会生活的情趣。接下来的讲座,闫老师以高阶阅读为主题,以不同的三堂《匆匆》为案例,向老师们解读了“高阶阅读”这一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而建构的新型课堂如何推进。</p> <p class="ql-block">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周益民老师用“月亮粑粑”这一长沙本地的民间歌谣开启了课堂。从《牛郎织女》不同文本挖掘,到《猎人海力布》的开放性极强的探索,周老师紧扣“创造性复述”这一单元目标,以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用温柔的语调带着孩子们从歌谣化、加人物和再讲述三种方式重新构建文本。周老师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触知,让孩子们不仅放松而活跃,且始终行走在他指引的方向上。</p> <p class="ql-block">  正如周老师讲座中所说: “民间文学是文明的记忆,民族的基因。”放眼四顾,从“嫦娥”“玉兔”到火神“祝融”,中国人把对浩瀚宇宙的无限憧憬,融入到这些美好的名字当中。“这些在民间文学中闪闪发光的名字,穿透漫长历史的尘埃,至今激发着中国人瑰丽的想象,哺育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所有这些深深镌刻的古老记忆,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身份。”让我们带着学生,回到话语之乡,成为一个有善心、有情趣、有风骨、有乡愁、有创造的人。</p> <p class="ql-block">  邹玲静老师以诗会友,将描述友情、知己的古诗串联,引出《伯牙鼓琴》这一课题。学生在潺潺的古琴声中,静心体会;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本。邹老师通过不同资料补充,带领孩子们探知伯牙内心,围绕“伯牙为什么会视子期为知音?”“他借高山流水表达什么?”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探讨,体会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p> <p class="ql-block">  丁慈旷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对课。他从生活中的对联出发,家门口、风景名胜处……感受对联的无处不在。“三百六十行,行行贴对联”,在趣味性极强的猜对联所挂地点这一环节,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逐渐加深。随后,丁老师层层深入,由字及词,由词及句,让学生放开思维对对子。水牛对什么?“天马、山羊、土狗……”奇妙的对子,欢乐的氛围充满课堂。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有了学习“对子”的浓厚兴趣,没有言明过多的专业术语,却让学生真正走进了对对子,真正感受到“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p> <p class="ql-block">  在讲座中,孙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小学对课》课程中的经验与例子,“炼字”之乐,遣词造句之“趣”,贯穿始终。</p> <p class="ql-block">  雨过天苍,秋高气爽。孙双金老师带来了一首应景的《山居秋暝》,他的课堂时时注重孩子的表达,“语文的水平体现在词汇的丰富和表达的准确。”孙老师引导孩子们提炼出清新、清幽、清纯、清雅,体会王维超凡脱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孙双金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红楼梦中“特级教师”林黛玉的教学规律:1.揭示规律;2.读好经典;3.欣赏品味;4.反复训练。</p> <p class="ql-block">  赵志祥老师在执教《七律•长征》时,带着学生了解七律的知识,找平仄对仗,学习诗的起承转合,探讨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指出来现在老师们教押韵时的普遍错误:把押韵和现代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古诗词的韵其实和汉语拼音无关,而应该去平水中寻。指导学生读古诗可以:一、了解古诗词基本常识;二、尊重汉诗词基本特点;三、适当关注意象和意境。</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紧紧抓住《变形记》写作要点,反复强练习调“变成它就要了解它”这一核心,以示范明方法,以方法促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明悟,在精准的练习中提升。</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的讲座,满满干货,言简意赅的告诉我们如何高效指导习作。他提倡“单元习作练课堂”以不增添额外课时和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前提,将四项训练都“寄居”在日常的课堂环节中,瞄准表达要素的这个靶向,在不同教学阶段,设计出一组让单元表达要素逐层落实、逐步到位的习作训练片段,让指向要素的习作问题逐个显现,逐一破解。</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指千条路,烛照万里程”,两天的学习,不虚此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教学的火花,时间很短,收获很多。语文教学,也如丁老师最后送给大家的那盏清茶,经历千般烘炒,万般揉搓,不移其志,历经千辛,终有所成!</p> <p class="ql-block">文字:阮若琼、程未杰 </p><p class="ql-block">图片:刘婷、郭粲荣</p><p class="ql-block">统筹:郭粲荣 </p><p class="ql-block">审核:周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