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声声忆今昔

陈正

<h3>″叫卖声&quot;,一般是做小生意人的广告语。他们为了生存,一路上穿街走巷,吆喝叫卖,也有的一路上吆喝,帮人家修补家用物品。叫卖声过去有,现在也有。过去的叫卖声大都是帮人家修修补补的吆喝声多。现在,时代巨变,修理类叫卖声听不见了。所听到很多是收买旧物品,叫卖声语音也先进了,事前录进喇叭里。用电喇叭重复循环叫卖。现在新村、住宅、社区里,常有电动车开过,骑车人,车上挂只喇叭,喇叭里传出:&quot;啊有旧电脑,旧手机,旧冰箱卖脱&quot;,重复声声,一路骑一路喇叭里喊。我曾把不用的旧的两门冰箱卖给他们,他们出30元收去。旧电脑我6千买的,用了3年跟不上了,30元卖给他们。5只老式手机10元钱收去。说实在:这似出垃圾了。时代变得飞快,特别电子产品,一转身老产品就不适用了。电视机、冰箱,等等。一代一代产品在创新变化。这使我想起童年时代,实行计划经济,那时我听到的叫卖声,完全与现在的叫卖声,天地之差别也。现在叫卖声,是收购电子产品,收购旧式老家具,旧货。(旧货指古董类)。贫困年代,我生活在水乡小镇上,听到走街穿巷的叫卖声大至是这几句:″啊有破布头,烂棉花,鸭毛鸡毛,换糖吃&quot;。&quot;啊有鸡黄皮,甲鱼壳卖脱&quot;。&quot;啊要买凉衣裳竹竿呀&quot;。过去,老街人家,房前屋后,搭起两张三脚架,再横上一根竹竿,在上面晒衣晒被,离不开竹头的,卖竹竿叫卖声由此而生。那年代,大都叫卖声,实际是弥补一点点所缺必须生活品,用坏后,用修修补补办法让它再使。计划经济,买什么都要有票,物资紧张,只能修修补补再用。叫卖声中有:&quot;钉碗一一&quot;,″补碗一一&quot;。现在年轻人看不见这手艺活了。&quot;钉碗一一&quot;一个″碗&quot;字拉长了声调,有滋有味好听。碗碎了,舍不得丢,买一只要化钱。钉碗师傅来了。一条小凳,打开包裹,将一块厚厚的布放在膝盖上一一这是他的工作台,碎碗比试一番,用绳把碗扎住,拿出牵拉小钻机,对着碗缝两边打孔,&quot;滋咕,滋咕&quot;打孔声连贯好听,孔打好,随后用小搭攀按上,小锤轻敲,再后取一些白色糊状物在缝上一抹,碗修好了。</h3> <h3>我母亲生前做缝纫的。那时每人一年布票有规定。(我记不起每人发布票多少)我清楚见母亲专门帮人家用缝纫机来补衣服。补裤子上膝盖一块地方。缝纫线一圈一圈把一条裤子缝补成打靶的靶子一样。路上行人基本上都穿有这样的裤子。母亲帮人家补衣所用布也是有计划分配的。所以我母亲用不到叫卖声的。因为,补完布就没有了。小镇上的叫卖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叫卖声是为生计奔波,为生存拼搏而叫卖的。什么&quot;栀子花,白兰花&quot;的叫卖声,在贫穷的小镇上是听不到的。</h3> <h3>清贫的岁月里,家里有一顶伞当成宝。″啊有阳伞要修一一&quot;的叫卖声由此在小巷传出。那年头使用的伞有三种:油纸伞、铁骨子伞、布伞。小镇人用布伞都。布伞用竹片做架子,有时竹架断了,有时伞布破了,修伞师傳耐心地换竹架,缝布面,刷上桐油,经过修理又可用了。&quot;生铁补镬子一一”。这叫卖声也常有。家里烧饭镬子有一个洞,不舍丟,补一下再用。生铁补镬子师傅一声叫卖,人家把家里有洞镬子让他补。我家镬子也补过,我见师傅用小风箱,拉风,一只小炉里烧煤碳,火光熊熊后,融化了炉中小干锅内铁块,化成钢水。瞬间用小勺对正洞浇上,用一样东西一压,洞补好了。用时,铲饭镬,炒菜要当心,别碰上所补凸起的地方,否则又会破了。至于补套鞋补雨衣是经常亊。一双套鞋补了又补,雨衣塑料的,也是常用常补。</h3> <h3>日益一日,年复一年,″修洋伞、补镬子、补套鞋、补衣裳、补雨衣、……&quot;。等等这类叫卖声在那个年代不绝于耳。省,节俭,那年代对的,今天时代,该节俭的还得节俭。但仅靠节省节俭,能提高生活幸福吗?显然不行。只有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搞改革开放,努力创新,发挥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躺着,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绝对不行了。从今昔叫卖声中,也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我们百姓的生活幸福似芝蔴开花节节高。</h3> <h3>修伞</h3> <h3>补镬子、修棕棚、修伞。</h3> <h3>修棕棚。(图,来自网络)</h3> <h3>&quot;叫卖声声忆今昔&quot;,慕正随笔草于娄江河畔,2021-10-1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