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名师课堂,深思阅读策略教学——小语1坊(C2902)第二次线下培训第五组观课心得

思源学校宣传部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执教阅读策略单元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中冒出了无数个问号:如何处理理解课文与阅读方法指导的关系,如何把阅读策略单元上出语文味等等。昨天有幸听了杨燕舞与郝洁两位老师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示范课与讲座,让我有种拨云见日之感。</p> <p class="ql-block">  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回顾自己原先的课,就如何上好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课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一、 前后勾连,树立单元整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杨燕舞老师所执教的《将相和》,还是赫洁老师所执教的《竹节人》,他们都非常重视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前后关联,具有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如杨燕舞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速读方法进行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课上,她不仅关注本课训练点,而且关注整个单元的训练点;又如郝洁老师不仅关注本单元的阅读策略,还关注小学阶段整个阅读策略。不仅关注,而且训练是真的,是实的。我在执教的时候,无疑也是有单元整理意识的,但做得却不够到位。回想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导入时,仅仅回顾了上节课的提问方法,现在想来,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上节课的提问方法进行自主提问,到了课上,再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与提问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的提问策略,更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提升了提问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二、 循序渐进,让学习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习的梯度性,遵循了由简单到稍有难度的过程。如,杨燕舞老师在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时,先针对课文的一个片段,再针对一个故事,到针对一篇文章,甚至最后延伸到了整本书,让学生真正经历从不会到会,到熟练的过程。阅读策略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有了方法,策略就能运用自如,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这样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从容易到稍有难度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真规律。在我的课堂上,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两位名师的课让我清楚认识了策略单元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做到循序渐进。</p> <p class="ql-block">  三、 引导反思,归还学习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课上,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如:当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老师会问,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阅读的?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找出不足,进而有意识地运用阅读方法。这样做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在我的课堂,显然这一点是做得远远不够的,今后,我应该要向两位名师学习舍得放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p><p class="ql-block"> 四、 把握关系,明确策略服务理解</p><p class="ql-block"> 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要把握好阅读策略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避免把阅读策略教学课上成单纯的阅读方法机械训练课。在这一点上,我与两位名师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如提高阅读速度不是一味地求快,它与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同步的。没有同步的理解,再快的阅读速度,提再多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昨天,两位老师就做了非常好的示范,边教阅读策略,边进行课文理解,做到了阅读策略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确实,脱离了阅读理解的策略教学,都是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 五、 关注发展,树立“大语文”教学观</p><p class="ql-block"> “大语文”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教语文同教学生做人有机结合,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相结合。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尤其是讲座中,我最大的感受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大语文”观。由秦国延伸到当今的美国,由蔺相如与廉颇延伸到家国情怀,由提问策略延伸到问题力,由一篇课文延伸到整册教材复述的能力,由一篇课文拓展到整个阅读策略单元体系,由阅读策略延伸到做积极卓越的阅读者。从学生出发,关注横向纵向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便是真正的“大语文”观。而这正是我的课堂所没有的,可以说,两位名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教学的另一扇窗。</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在接下来的微课展示中,还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秉着一颗上进、辩证的心,向更深、更远处漫溯。</p> <p class="ql-block">  通讯员:第五组 徐章利</p>

阅读

策略

单元

学生

教学

语文

老师

提问

两位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