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br><br>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br><br> "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br><br>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br><br>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古城正定,历史悠久,从山西回京路过,一定得去看看,路上一直在下雨,到正定已经是傍晚了,找了个离正定不远的一个酒店住下了,明天一早再进城。 马家大院位于正定县十字大街东北,和县城内其他古建相比,既没有历史的深厚久远,也没名人光环的照耀,可以说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用建筑,但是在今天,它却成了正定县非常古老、保存很完整的四合院落。 马家大院南北总长70.5米,东西总宽13.65米,三进四合院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均为灰瓦硬山顶,正房面阔三间,两厢各三间,进深二间,保存基本完好。 该建筑1982年被公布为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正定农业图书馆。 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总占地962平方米,5个展厅270平方米,展板680平方米,展线长220米,多媒体8处,收集高仿元代磁枕26件,古书籍140余册。白朴书房的模拟造型、由他创作的《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经典曲目都以直观的表现形式陈列于博物馆内。在博物馆内,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与元曲有关的各种陈列,还能见到许多老物件,比如堂鼓、唢呐、笙、中阮、板、京胡、琵琶等,共有十几种乐器。墙上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元杂剧的剧本形式、五宫四调与曲牌。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古城正定是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白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正定度过的。 有关元曲的服饰脸谱与戏服。 <br> 据马家后人介绍,正定马氏乃三国名将马援之后裔,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今正定),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br> 马氏历代居住于正定城中心四牌坊(即大十字街,因路口四面各有一牌坊,又称四牌坊)一带,自十二世祖文魁后分为三院:十三世祖廷翊为南院,十三世祖廷臣为北院,十三世祖廷柱为西院。<br> 马家大院为马氏第十五代子孙马兆霖所建。马兆霖字徵三,因嗜好习武,人称"武秀才"。他继承父辈家产,勤恳经营,先后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这些房屋集中在正定城内最繁华的大十字街东、南两侧。民国初年,马兆霖将路北的这片宅子改造成了今天 的马家大院。<br> 正定城在历史上即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建成了以大十字街为中心的商业区,街旁店铺均为砖木结构,为全敞开式板打门的平房或瓦房,前出廊,廊下施鼓镜特高的柱础,各家相连,在街道两旁形成长长的走廊。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对此也给予了关注。<br> 这些店铺后面一般是与门市同宽的几进四合院,其中不少保存到了上世纪60年代。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具有正定特点的建筑大都被拆除改建,<br>现存较完整者仅有位于路北的这处由马兆霖建造的马家大院。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div> 隆兴寺是皇家寺庙,入口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div><div> 隆兴寺核定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div> 寺前石桥栏杆上的石狮子,雕刻非常精美。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金代木雕弥勒佛坐像(也称布袋和尚),佛像坦胸露腹,矫首前视,笑口常开,喜迎游人。据载,这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岳林寺一位和尚的形象,名契此。他平日肩荷布袋,四处化缘;临终前曾作《辞世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天王殿中护法的四大金刚塑像 隆兴寺摩尼殿就是一座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建筑:大殿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殿的面阔、进深都是七间。这座大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平面布局。我们知道一般建筑的平面大多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而这座大殿平面却呈“十字形”。这是因为这座大殿的殿身是正方形的,而在正方形殿身的每一面正中,又各出一个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从而使平面形成了十字形。 摩尼殿建于宋仁宗元年(元公元1052年),重塘歇山顶,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名五花大阁殿。象这样的巧妙布局建筑特点,在国内,为一孤例。摩尼殿内正中须弥台上,有五尊金装异彩的佛像,中央是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侧站着弟子迦叶,象一位严肃的老僧;右侧站着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象是一位善人。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实属珍品。在坐像两旁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的文殊、普贤这两尊佛像都是明代补塑的。摩尼殿经1977年至1980年补修后,气魄更加朴实端庄,古老殿阁,再现青春光采。 在这摩尼殿后面,在悬空的五彩泥塑假山中间,有一尊明代成化年间的彩塑观音像。这观音头戴金光闪亮的宝冠。身披五彩缤纷的璎珞。脸庞秀丽,慈善端庄,向你微笑,细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倒座观音,一脚踏着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脚轻轻踞起,两只手自然抚膝,表情闲逸自若。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br><br>古代艺术大师们的高超艺术,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古代大师们把神人格化了,所以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br><br>据说当时为塑好这尊倒座观音,找遍了全国的名师巧匠。最后请到一位名叫何朝宗的塑瓷大师,这位大师一生0塑了十八尊观音像,这大佛寺倒座观音便是其中一尊。<br><br>这倒座观音的绝妙之处,就是完全脱离了那神像中的传奇色彩,而塑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美貌女子,塑像尺寸合理,线条流畅,造型细腻,生动逼真,所以才引起了参观者感情上的共鸣。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作为佛教寺院的“书架”,现存完整的并不多。隆兴寺的转轮藏阁始建于宋朝,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该转轮藏为八角状,直径约7米;分三部分,藏座,藏身和藏顶;中间是一根长约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上方支于梁架,下方承于地面,人可以轻易的推动,而且轻松自如,毫不费力!你要知道,当时是没有轴承和润滑油的,这么大的转轮藏放满佛经,恐怕也有数吨重,而人却可以轻易推动,难道不是建筑上的奇迹吗?更为神奇的是,他还自带三个谜团,让人费解。第一:是谁修建的转轮藏,为何历经千年还能转动? 转轮藏阁的内部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楼阁下层由于庞大的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将中间的两根金柱各向左右外移,这样大梁的承重力便相对增大,于是从下檐处增设两根弯梁,与承重梁衔接,以减轻承重梁的荷载。 大悲阁是寺内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原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相连,民国初年顶坍,1944年重修时,拆毁了两侧楼阁,犹如出世各项空;依栏俯视,令人眼宽胸阔,心旷神怡,望两生畏。 大悲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佛像。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正定府的大菩萨,也叫千手千眼观音。<br><br> 大铜佛举高22米,有42臂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宝镜、银拂尘、金钢柞等法器。这样高大的铜造佛像,却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大铜佛面部,表情端样恬静,温度慈祥。别看这仁慈的大铜佛,也遭受过几次磨难。 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6年),城西有一大悲寺,寺内有一尊四丈九尺铜菩萨,后来契丹犯境;大悲寺被火烧烬。钢菩萨从胸部以上熔为废铜。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毁佛铸钱,残存的下半身也用泥塑上,成了一尊名副其实的泥菩萨。 北宋宋太祖赵匡跳于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到正定巡察,来到大悲寺礼佛,问及菩萨是铜的还是泥的。<br> 当住持和尚可俦,向赵匡胤诉说了铜菩萨两次的不幸遭遇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和尚,竟敢在皇帝面前编造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他说在当年毁佛时,在莲花座里发现有“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字。赵匡胤一听高兴万分,当即下旨在今隆兴寺内重铸铜佛,并建大悲阁。其实赵匡胤早已觉察到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他想借此收买人心,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尊至宝。据说,这大铜佛像是经赵匡风三次审阅后,才开始浇铸的。<br> 大铜佛是自下而上分段连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台座,第二段铸至膝部,第三段铸至肚脐,第四段铸至胸部,第五段铸至腋下,第六段铸至肩部,第七段铸到头顶。 佛立像。脚踩莲花,右手施无畏印。 大悲阁须弥座的上枋,壶门内刻有纹饰图案、伎乐、飞天、盘龙等精美宋代雕刻。 弥陀殿。弥陀殿位于大悲阁后的中轴线上,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代大修,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 弥陀殿的1.57米高的须弥座上供奉一尊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佛陀肉髻螺发,款额耳垂,双目俯视,身披袈裟,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高3.99米。后侧柱上分塑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毗卢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br>“毗卢”是梵文,意为“光明遍照”。毗卢佛整体似塔形,石须座上的铜象由三层莲座、三层佛象摞置而成,高6.72米。三层莲座周身铸刻1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座之上端坐四尊头戴五佛冠的毗卢佛,通体共有佛象1072尊,构思奇特,造型优美,人称“千佛墩”,是国内佛教的珍品。 铜质毗卢佛象 底部八角形,方形须弥座。这座佛象是万历皇帝为其母亲72岁寿辰而御制,赐给寺院供奉的。1000象征着大千世界,72是其母寿辰。坐式毗卢佛高6.72米,自下而上依次缩小。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表面均铸雕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像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堪称海内孤例。 明代梦堂和尚经幢,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僧梦堂和尚而建。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青石质八角七级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梦堂主持隆兴寺期间,曾重修摩尼殿。增建弥陀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等。梦堂和尚于明正德十一(1517)圆寂。 矗立在正定隆兴寺内的隋龙藏寺碑,是国内现存楷书碑刻鼻祖。此碑刻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据说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在书法史上认为是隶书向楷书渡的典范。 寺内现存古碑四十余通,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寺院的沧桑变化。其中价值最高者首推隋龙藏寺碑,此碑驰名中外,称为“隋碑第一”。书体方整有致,平正婉丽,上承南北朝之遗风,下开唐代诸家之先河,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因此慈氏阁就是供奉弥勒的殿阁。由于阁内矗立一尊高大的宋代独木雕刻的弥勒菩萨像,为给礼佛者创造一个宽敞的空间,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的做法,给人以简洁明朗之感,而檐柱则采用了永定柱造法,此种结构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为隆兴寺的大觉六师殿遗址,这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其后面赫赫有名的摩尼殿,然而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 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正在对遗址中的文物进行整理、清理保护。 寺内的绿植被人们修剪的也颇有特色 这是国家邮政局于2016年6月26日专门发行的《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分别为隆兴寺的摩尼殿、大悲阁。我国发行过特种邮票的寺庙凤毛麟角,由此可见隆兴寺确实不同一般。 今正定城内现存四座古塔:凌霄塔、须弥塔、华塔、澄灵塔,均始建于隋唐时期。 开元寺须弥塔又称砖塔、方塔。位于正定城内常胜街,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 (公元540年)。塔有9级,高53米,塔身平面呈正方形,中空;四壁用青砖垒砌,内部用木材牵拉,使之更加牢固,底层四角均有唐代风格伪天主力土小石刻像,每层正面辟门,底层为石圈门。第一层门楣上雕二龙戏珠,每层四角悬挂风铃。塔身基本完好,造型古朴,颇具唐塔特征。塔东有一古钟楼,内有一巨大铜钟,敲响大钟时。方圆几十里都可以听到、此塔是我国结构和外构最为简洁和单纯的高层古塔 位于正定县城内大众街坐落在正定城内天宁寺,也称木塔。始建于唐咸通 初年(公元860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身从上到下,各层高度递减。塔内有阶梯可攀登1、2、3、4层以上有中心柱,用放射状角梁与塔身连接。从外部看,塔身下3层为砖磨斗拱。第4层以上斗拱和飞檐均为木构,各角悬挂风铎,四面有门。顶部原有铁铸枣核状的塔刹。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每层收分递加,外观稳重而挺秀。这种下砖上木并有直贯5层的塔心柱的高层古塔结构,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可是,1966年邢台地震时塔刹和顶部被震掉,古老的塔身也遭损坏。现在的木塔是其后重建的,高度减为40米,结构也不尽同于原塔,但仍是一座宏伟的高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临济寺,又名青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地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寺早毁,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来常到该塔朝拜。 广惠寺华塔又称花塔、多宝塔,位于正定县城内民生街。始建于唐贞元年间 (公元785-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塔高40.5米,造型和结构独特。 华塔为砖灰结构,塔身第1层平面呈八角形,4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多宝塔之称因此得名。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拱配置奇特。第2层塔身为正八角形,每面3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砖砌佛龛。第3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4面均有方门、假窗。3层以上的平座八角上有力士承托,塔身呈锥形,周身有浮雕的虎豹狮龙和佛像等五彩雕塑。再上为八角形檐顶,上有塔刹,现已残损。华塔造型独特,层层结构富于变化,体现了我国唐代的建筑手法。 正定古城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静如水<div>2021年10月</div><div>北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