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从原理入手(原文出自《论语》)

张茂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巧笑:迷人的笑;倩:美;素:洁白,本色;绚:华美多姿;起:启发。</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子夏问:“‘《诗经》上说迷人的笑美啊,美丽的眼睛左顾右盼啊,用洁白质地把她画的华美多姿啊’这幅画能这么美,是什么原因?”孔子说:“绘画这件事后面的本色。”子夏有所悟地问:“是指礼的背后吗(作品和作者的品德,是本末一体的关系,但有先本,后有末,先有作者品德,然后有作品,先有品德,然后才有礼,礼是品德表达的形式,礼的背后是品德)?”孔子说:“受我启发的是子夏啊,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p><p class="ql-block">【议一议】</p><p class="ql-block">论本与末的关系。本末一体,但有先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出自《孟子》。千百年来都把“后”解释为后代,认为不孝有三种情况,其中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如果是这样,天下不育症的人,岂不是天生不孝吗?“三”是众多的意思,孟子的本意是:“天下众多的不孝,其背后最大原因是什么?没有品德是重要的原因,舜不告父母就娶妻子,认为舜不孝敬父母,这种行为是没有品德,但君子认为舜没有告诉父母妻子,如同告诉父母了一样,是孝”这是为什么呢?舜一方面不能违背天子之意,一方面不能违背父母之意,舜知道即使告诉父母,父母也不会同意,如果告诉父母,父母不同意是违背天子,是大逆不道,所以舜宁可自己背负不孝之名,也要保护父母的名节,这才是最大的孝。透过现象看本质,品德是孝与不孝的根本,可见,“后”指人的品德。</p><p class="ql-block">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出自《孟子》。孔子说:“首先使用俑(古时候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陶偶)陪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把“后”解释为后代,显然不是孔子的意思?历史上是先有活人陪葬,然后才逐渐改为人俑陪葬,这是人性的觉醒,孔子怎么会因此而骂人呢?孔子本意是:“开始使用人俑陪葬,难道没有品德吗?是它象人才用它陪葬吗?”品德是这事件的根本原因,“后”指人的品德!</p><p class="ql-block">子夏受到什么启发呢?“礼后乎”的大意是:先生曾经说过礼后面隐藏着人的品德。这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呢?“礼后乎”本文引申为:这幅画画的楚楚动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的构思</p><p class="ql-block">、谋篇布局以及思想,是作好这幅图的根本原因。钱穆先生说:“此章亦是礼必有本之意”。“后”是指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隐藏在后面的品德。</p><p class="ql-block">孔子为什么说:“受我启发的是子夏啊,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孔子评价《诗经》说:“思无邪”出自《论语》。这是孔子评价《诗经》的观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全诗的宗旨是“无邪”。无邪是《诗经》的本体,诗是本体的表现形式,诗的表现形式丰富,是末。无邪决定诗的表现形式,它贯穿于始终,本末一体,不可分割。只有理解本末一体原理,才能深入领会《诗经》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