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南片区,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清代岁进士宅院——明经第,这是锡美村力行堂(俗称“花窗”)有泰罗公建造的大宅院。有泰公是锡美村罗氏始祖笃毅公的后裔八世祖文惠公(家族派名),为清代岁进士,生有五儿子(朝良、朝猷、朝冲、朝韩、朝权),皆是清代国学生(又称太学生,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据村中留存的清代(嘉庆元年)石碑“新建长兴桥碑记”、旗杆石落款等实物资料加以考证,这座“明经第”宅院建于清代中期,历史悠久,已跨越280多个春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是当时显赫乡里的一座大宅院。</p> <p class="ql-block"> 明经,是汉代出现的科举考试科目,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到了明清年间,明经却作为贡生的别称。按照当时的习俗,若考取贡生并具有一定地位或是为当地做出贡献的人士,家中可修建“明经第”小门楼,表明祖辈有考上贡生的一种标志,彰显着书香门第的家族荣光。</p><p class="ql-block"> 其实,“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对于“岁贡(贡生)”的一种雅化别称(也可称“明经进士”)。清代的贡生分为岁贡、优贡、恩贡、例贡、拔贡、副贡等六种,合称“六贡”(“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拔1-2名;“优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例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即乡试扩录者中挑选)。岁进士,也即是岁贡生。通俗些说,是从地方学校进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城)读书的学生。贡生就是朝廷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最优秀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国子监。而岁贡是由地方定期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秀才的最高级别)入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贡生每月能领粮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一定时期(一般是两三年)国子监考试优秀后还能委以官职,这是其他秀才没有的待遇,有的甚至比举人的待遇更好。“岁进士”不是举人,也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但毕业后在外省可任州判或本省可任教谕、教授、训导等学官,少数任县丞等知县的佐官,也有个别任知县。</p> <p class="ql-block"> 锡美村力行堂“明经第”宅院,其建筑风格为“四点金”(以前厅的一天井一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一房,占领整座大房的四角,故称“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为明代京都的建筑风格)。大宅院整体布局,颇有风水讲究:坐北朝南,后地势较高,前有水塘(前后皆有溪流、山岭),左右有对应山脉延伸。宅院完整保留了大门楼、天井、走廊、左右直巷、前后横巷和左右耳房、厢房、直巷门楼等建筑构架。在外观上,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屋脊。大门楼的正侧面墙,绘制的花草鸟鱼、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壁画,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氛围,宛如进入艺术殿堂之门。大门楼前的石刻以及大门顶的“明经第”题字和左右直巷门(拱极门、迎薰门)顶的“拱极”、“迎薰”等蓝色题字,都有其喻意与艺术价值;屋顶的筒瓦和屋脊(燕尾脊)的灰雕图案(已被损毁小部分),都具有艺术特色。大门楼前,原有大型的围墙,左右各有石门楼,左边门楼内有古井,围墙四周有红、蓝、黄等不同颜色相间的漏空图案式陶瓷窗(力行堂因而俗称“花窗”),后来连同围墙全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 “明经第”的厅堂内,现仍留存悬挂进门(原有木屏风,后被损毁)顶的“岁进士”木匾和正厅的“力行堂”木匾以及左右对称的木雕、石刻,雕工精密,美轮美奂。还有大门外围墙的对联“花窗祖德远,厅围子孙旺”、大门外对联“看虎头飞凤峻岭,望龙舌画马清溪”、大门对联“屋临虎岫伟嘉振,门对龟山寿益长”、内堂对联“力诗书以显先祖,行孝悌而垂后昆”等,都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与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明经第”宅院的建筑,既有中原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区特色,扑实、大方又展现其宏伟的规模、完美的设计、精巧的工艺、大气的装饰、独特的风格,是理想的风水人居环境。“明经第”宅院的留存,见证了锡美村的兴盛繁荣,为研究当地清代贡生的教育和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建筑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考究价值,有望早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锡美村力行堂不仅完整留存“明经第”宅院的建筑艺术,还留存了旗杆石、岁进士墓等其他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力行堂留存的旗杆石为贡生旗杆石,原竖于锡美村罗氏祖厅(旧厅)大门外池塘旁。旗杆石为方形,当地的花岗岩石质,长3.1米、宽0.35米、厚0.23米,夹石中上部凿有方孔、圆孔(便于夹竖旗杆),内外两面仅雕有纹饰图案。根据夹石侧面所刻的落款(乾隆己丑年)文字来考证,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旗杆石是明、清时代乃至更早些时期科举制度的标志和产物。在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是科举功名的象征,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官阶越显赫,旗杆夹就越宽大,旗杆也会越粗长。旗杆石为旗杆底部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石圆、方的形状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不论旗杆石或旗杆,并非随意可竖。有资格竖的,必须家族考上秀才、贡生、监生、举人、进士等有功名的人,方可竖立。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旗杆(有石质或木质)一般高约五六米,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顶端多有雕饰,文官的旗杆顶端雕上“毛笔”,武官则镌刻坐狮。有的旗杆选用约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板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虽无石旗杆的雄伟、凝重、坚固耐久,亦颇显气势,同样起着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和造福乡梓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竖旗杆石和旗杆,必须要请到八个工种的师傅:石匠、木匠、泥匠、铁匠、铜匠、篾匠、漆匠,最后是裁缝来制作才能够完工,家族还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成了家族一件荣耀的大喜事。</p> <p class="ql-block"> 岁进士墓为锡美村力行堂有泰罗公的墓葬地,位于邻村莲上村“后头山”的山岭风水宝地“金交椅”。据村中留存的清代(嘉庆元年)石碑“新建长兴桥碑记”资料中显示的捐款人“惠祖伍元”(惠祖即是已故的有泰罗公)来考证,岁进士墓已逾23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因诸多历史原因,岁进士墓逾70年未有祭扫,以致墓穴严重遭受人为破坏。2019年11月14日至28日,力行堂后代子孙诚心捐款,按原貌原分金修复了岁进士墓。重光后的岁进士墓,墓地恢复开阔原状,呈半月形摆开。主墓背靠山峰,左右山峰龙脉平衡延伸,前有溪水和起伏笔锋,气势磅礴,神韵天然,不愧为传说中雅称的风水宝地——“金交椅”。吉穴坐丙向壬,兼午子正针辛巳分金或缝针丁巳分金,坐张宿十三度穿山庚午分金。水局旺向,张宿十三度六运夬卦初二两爻。来龙东南,来水艮寅丑,去水口辛戍。</p> <p class="ql-block"> 主墓设二道埕阶,双边砌筑龙爪墓手,墓庭前左右各有对称的坚固大石。墓碑为阳碑,上下刻字“清墓”,左刻字“考岁进士有泰罗公”,右刻字“妣孺人顺福邱氏”,仅为阴刻楷体字。碑两旁“葫芦”石夹、碑前石供台十分厚重,仅刻有吉祥纹饰。两级进階石两旁对称的卷书柱、帐帽柱各刻有“青山承秀气,福地荫裔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山拱伏,万水朝宗”、“福、禄、祯、祥、寿”等相对应字。整座墓穴,从后到前或者左至右,风水布局甚是讲究,龙脉、明堂、穴位、河流、方向等配合大自然,合天时、合地运、合山水而得天地之灵气。</p> <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书中梦,富贵功名石上苔。锡美村力行堂留存的“明经第”宅院、旗杆石、岁进士墓等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先辈们崇尚读书、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良好风气,润泽、影响、激励后代人,代代相传,人才辈出。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打造锡美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擦亮生态旅游的新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