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美最大最高的安第斯山脉北起厄瓜多尔南至阿根廷,纵贯南美洲大陆。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区从古就有很多原始印第安人生活,也养育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璀璨文化。印加文化则是诸多文化中的明星,几百年时间印加人就以库斯克为中心将文化投射到南美洲大陆几乎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影响到太平洋中一些岛屿如复活节岛等。只是时运不济,加之自然条件,使得南美各种文化一直停留于奴隶制没有发展到更高形式。之后遇到西方大航海时代,与拥有火器的西班牙人相碰,毫无悬念的被彻底征服。</p> <p class="ql-block">去马丘比丘的方法很多,最快捷的是从库斯克坐观光火车到热水镇住一晚,然后第二天早晨坐汽车到马丘比丘。但是最经典的走法还是4天3夜沿着古印加人的神秘小道徒步。该徒步线路被评为一生最应该一试的地方之一,从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开始,途中翻越四千多米的高峰然后一路向下到两千多米的马丘比丘。路上穿过印加人的小村庄,并经过几处古印加古迹,路过高山湖泊及热带雨林,沿途安第斯山脉高耸入云,路旁各种奇花异草尤其兰花最多。这是一次集文化自然风光人文田野等为一体的徒步,国内的线路目前似乎还无法与其相比。</p> <p class="ql-block">经典马丘比丘徒步总共分成四天,第一天最轻松,因为海拔比较高很多人需要适应。第二天最累,需要翻过四千二百多米的死妇人垭口。之所以这个名字是因为山峰看起来像一个女人仰面朝天死在那里。从第一天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山峰,到第三天一直围绕它翻过并下降,可以理解为这条印加古道是一条从欧雁台到马丘比丘的捷径,为了不沿着乌鲁巴姆巴河而斜插翻越了死妇人山。第三天路程最长,但是基本都是下坡对习惯户外徒步的人不算什么。最后一天则需要三点多起床,欢送一路照顾我们饮食住行的印第安背夫,然后还要在太阳升起并照射第一缕光线在马丘比丘之前赶到观测点,但是实际行走距离并不太难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Aldo,我们的向导在入口处办手续。印加徒步必须要跟团,向导需要特别培训然后拿到资格才可以。Aldo从小生活在雨林中,中学时去过一次马丘比丘,对印加历史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自豪,从此向往当个导游向导能够带队穿越于印加古道中。</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欧雁台,距出发点比较近,别人是六点多从库斯克出发而我们可以八点钟才出发,早晨在旅馆从容不迫的吃了早餐,把东西收拾完后正好车子也到了。上了车看到四个亚裔人,直觉告诉我他们是韩裔,一问果真如此。</p> <p class="ql-block">平常组团的队伍最多到十六名游客,再加十几名服务人员。但是由于疫情游客少了,秘鲁政府为了让更多的当地人参与其中,把游客人员缩小到六人。然后每个团队配备一个向导一个厨师,还有八名背夫,非常奢侈的服务。</p><p class="ql-block">另外四名队员也是来自美国,他们是一家四口父母加两个女儿。父亲年纪五十多看着白白胖胖,身材发福不像经常运动的人。身穿一件红色印有斯坦福医疗的T恤,让人以为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后来知道他在Qualcomm工作,是负责采购的总监。母亲身材显瘦,一副精明样子身手敏捷,似乎保持经常运动。大女儿西点军校毕业,准备学医,在斯坦福大学医院做Intern呢。小女儿似乎是大学生。据说本次印加徒步是女儿们一手策划的,就是希望一家子在疫情期间有一个难忘的旅行。我相信这次徒步会让她父亲终身都记忆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所有徒步队伍都要在入口处办理登记手续,查看护照及徒步许可证,是否人名一致。这里也是背夫们整理行具的起始点。一队队之间留出一些时间,避免人多拥挤嘈杂,一切管理看起来都很通畅自然,基本没有什么纠纷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远处就是徒步线路入口处的桥,过桥后就是徒步开始。</p> <p class="ql-block">我们精神抖擞的迈开步子踏上了印加古道,想当年印加人也是从这里一步步的走到马丘比丘,去完成他们的各自愿望朝圣。韩裔一家子今天一直走在前面,海拔三千米似乎没有什么影响。我早晨灌了满满的保温壶古柯茶,似乎大家都不感兴趣只好自己喝。背着二十多斤的背包走在古道上,一路不同的植被变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刚开始可以看到很多耐旱沙漠植物如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棍等,还有其他多肉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显示此地比较干旱,空气干燥但是最低气温不是太低。走一段路后身上已经出汗了。</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顶云雾缭绕让人看不清全貌,近处不知名的小草在初春绽放着花朵,完全忘记这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一颗多肉植物映入眼帘,Aldo开玩笑说这是巨型芦笋,看着也确实比较像,后来知道这是一种龙舌兰,可以酿酒的。</p> <p class="ql-block">当地仙人掌上生长着一种小虫子,白色粉末状。当地人用它来化妆,把它放到手掌中用手指稍稍用力一捻就可以变成紫色的颜料,涂抹在脸上一来保护皮肤再者美观。</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不久就可以看到远处有古代建筑遗址,只是需要绕路我们没有过去参观。类似的古遗址一路上很多,向导带我们参观了几处比较著名或者顺路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途路过小村庄,我们第一个休息点,当地人摆摊卖饮料。只是我们带了一些水,现在不用补充。</p> <p class="ql-block">村中古道旁长了一颗很高大的牛油果树,可以看到几个牛油果挂在树上。不知道牛油果一年结果几季?现在是初春仍然有果实,那么雨季时温度升高肯定还会结果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塑料桶装的饮料是当地一种非常著名的东西——玉米啤酒。是用紫色玉米发酵后酿制,很多当地人家自己酿造放在桶里,然后用竹竿或者干脆在树枝上绑一个塑料袋,表示有玉米啤酒可卖,像极了北方饭馆用的幌子。我来前看到很多人说不要轻易尝试当地人的食物,尤其是没有加热的东西最好不要吃,虽然打心里想尝试但是还是管住嘴巴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土墙上密密麻麻的小洞洞,有密集恐惧症的看着很不舒服。问了一下,原来是竹蜂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途中在一面向阳山腰处有一个古印加人遗址,地势险要正处在古道旁边,仍然有石砌建筑保留着。Aldo介绍说这是古代印加人朝圣时沿途的一个驿站,供人休息及吃饭,也有士兵官员驻守。可以看到遗址经过维修,但是所用维修材料及技术都让人感觉这是古代所建,做到修复如旧。</p> <p class="ql-block">Aldo,一个非常敬业的向导。他已经有二十多年领队经验,疫情前每个月大概要带四到五次,而现在游人较少只能带两次。他让我们佩服或者汗颜的是第一天中午吃饭,厨师用一种黑色土豆煮了放在菜中,而这种土豆有一种怪味有些像塑料或者清洁剂味,全团六个人只有我硬着头皮都吃了(也是饿了)。其他人都剩了几个在自己的盘子里,大家以为扔掉就可以的时候Aldo将各盘子里剩的都倒入自己的盘子,然后当着我们的面都吃了。那一刻非常安静,一直到离开吃饭的帐篷大家都没怎么说话,可是以后吃饭时都基本保证盘子清空。韩裔一家人也是实在不想吃的时候事先告知少准备一两份,他们不会再在自己的盘子里留下很多食物。Aldo值得称赞的地方是他没有讲什么道理,也没有说当地人生活如何,而是默默的以行动来告诉秘鲁当地人是如何对待与珍惜食物的。</p> <p class="ql-block">遗址不远的山崖下一个人为修建的小窝,据说是印加人用来埋葬人的。印加人习惯将人死后做成卷曲的木乃伊,形状如同肚子里的婴儿样子,然后放在石头搭砌的小屋子里。这样可以让死者尽快返回再获来生。</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与古道下面的深谷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山包,上面一个很大的整块石头。山脊上一条小道通向巨石,山包四周修着几道石墙。Aldo说那个巨石是印加人祭拜神灵天地的地方,古印加人信仰太阳神,经常举行祭拜仪式就是在顶部巨石上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当地背夫事先在中午休息的地方搭好帐篷,并且列队迎接我们到来。当我们表面光鲜的享受徒步的快乐时,是他们默默无闻的背着沉重装备赶快赶到下一个休息点,为我们安装帐篷准备饭菜及热水。路上他们只是穿着简单的衣服,脚踏非常一般的胶底鞋甚至拖鞋,匆忙的赶往下一站。路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徒步者遇到背夫时一定要给他们让路。看着他们每天急匆匆赶路,下梯阶是甚至跑着。他们的年纪有年轻的也有五六十岁的,他们不知道往返在这条古道上有多少次,但是他们肯定不是为了欣赏沿途风光而是为了维持生活。我每次想到这些,心里都会默默的念叨谢谢你们,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厨师端上准备好的面包块,一脸认真不苟言笑。</p> <p class="ql-block">午餐非常丰富,包括前汤开胃菜主菜甜点饭后茶等等,真不知道他怎么会在短时间内准备好那么多食物。</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Aldo带我们上到坡上,有一处印加古迹。这个地方可能是印加人的一个小村庄吧,一个断壁残垣的屋子,可以看出当时是两层楼的建筑,中间主墙两边分为不同的房间。屋子后面还有几个残破的墙基及一处蓄水池,水池建的还比较讲究。可能是一处皇族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处。</p> <p class="ql-block">山泉经过遗址流下来,路边开了一朵不知名的野花,没有叶片只有花茎。</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一种个头非常大的蜂子大概有四厘米长,不敢用手抓只好匆匆留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见到这个牌子就说明距离今晚的宿营地不远了,虽然还不到四点,今天可以早早的休息。</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个晚上的帐篷,里面很宽大是四人帐。我和狐狸一个帐篷一点儿都不挤。营地设施齐全,有非常干净的坐厕及可以洗冷水澡的喷头,赶紧抓紧时间洗了个澡,水是拔凉拔凉的。徬晚有很多蚊子,今天的蚊子是平常我们见过的,还可以对付,明天就是不同的蚊子了。</p><p class="ql-block">虽然今天的路很好走,但是韩裔的男主人说他大腿根部感觉发麻,怀疑是否被不知道的蚊虫叮咬所致。但是听他说的样子,觉得还是走路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公司在这个营地建了一间屋子,可以省却搭建食堂帐篷,另外晚上背夫们也可以住在屋子里面。他们已经把餐桌支起来了,从五点开始是Happy Hour,让我们喝茶吃零食。</p> <p class="ql-block">从营地回头望去,可以看到我们沿着绿色山谷爬上来的。其实拔高并不是太大。</p> <p class="ql-block">营地旁边的土豆田,已经快开花了。</p> <p class="ql-block">麦地,可以看到石子很多,土地瘠薄。</p> <p class="ql-block">下面还有别的队伍的宿营地,好几个队伍都选择在此扎营。再往前走几个小时还有一个宿营地,我们明天会在那里休息吃路餐。</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在当地人家中拍到的,不知道是什么。问过向导,他说是一种可以生吃的植物根,当地人当做水果。可是我还是有些不信,感觉像多肉植物的果实部分,但是不敢确定。只在这里看到过,以后没有再发现。</p> <p class="ql-block">鸡窝及刚下的蛋。</p> <p class="ql-block">背景的高山就是明天我们要翻越的死妇人峰,从宿营地到垭口大概一千两百多米拔高。</p><p class="ql-block">宿营地没有手机信号更无法上网,听Aldo说上面一家有卫星天线可以连WIFI,晚上天黑后狐狸说想上网,找了一个背夫带路往上爬去。海拔三千米的地方,猛地急上还是有些吃力,走了一段就听到呼哧呼哧粗声喘气了。爬了几十米到一家小卖部处,结果今天连不上WIFI,继续爬坡。又爬了能有一百多米,结果还是不行,只好懊恼的回去。以后的四天里基本都没有WIFI无法上网,反倒心无旁贷的只是徒步拍照,简单清净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沿途拍到的花花草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