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坡中小 张永红》“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涝坡中小 张永红

<p>  2021年10月16日-17日有幸参加在临沂兴华学校举行的“和美课堂”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各地名师汇聚一堂,整个活动开展的紧张有序而又精彩纷呈,名师们充满智慧、激情、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课堂引起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p> <p> 刘延革老师支教的“数与形”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这学习内容定位为“找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正方形方格图”中藴含的多种规律,然后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规律,进而运用获得的规律解決较复杂的问题。但本课的标题为什么没有叫“探索规律”,反而是“数与形”呢?本内容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探究规律,还是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体会数形结合?刘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p> <p>  </p><p><br></p> <p> 数学广角这一板块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技能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中即不是探索规律,也不是教算式算得结果等于1,他们都是拿过来用的素材,通过这样的素材培养孩子或者是渗透孩子数形结合的思想。</p> <p>  学生从一开始觉得数与形没有关系,到后来突然发现数与行其实互相帮助,关系密切,最后总结出数与行各自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原来如此简单,数形结合后问题就变得如此美好。正如这首小诗所说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体”。</p> <p>  今天有幸听了数学小王子张齐华老师这节课,感触最多的是他用指导性的语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深感他的语言对课堂具有强大的推动功能。张老师在课前出示学习单。“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五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要做到只有全部组员都会才是真的会)从而让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变得和原来不大样呢?这样的问法就激起了孩子们去表达的欲望,急于把自己获得的新知识去展示给大家。</p> <p> 最精彩的地方,在对一个单位名称的辨析环节:同学们,这做那道题的时候是用的20÷5=4,老师就提问20÷5=4表示什么?同学门,回答是4个间隔,老师接着说,为什么这里的4不是4棵?而是四个间隔,其中一个男孩上黑板解释自己心目中的“思想”回答这条路长2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20÷5=4,表示这里有44个5米长的间隔,所以这里的4表示4个间隔,而不是4棵树。老师接着问,既然这里的四可以表示四个间隔,那4+1怎么就成了5棵树呢?4个间隔1加上不应该是五个隔吗?这时又一个男孩重新阐述了刚才那个男生的“思想”这样轮番的像轰炸式的问题终于让学生明白这个事,最后一个女生上台“一端栽的”解释引起了同学们的质疑和追问,开始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最后张老师总结可以表示是4个间隔,也可以表示在了4棵树。</p><p><br></p> <p>  聊着聊着发现并没有真懂对于学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呢,老师是这样去表扬那位学生的:学习就是这样开始我们以为自己懂了,不过没关系,不懂就问,不明白就聊问题就越问越清,思路就越聊越明。在这样的鼓励之下,那同学们是不是就更愿意去提问了,更愿意把自己不明白的知识解掉了,探究精神也被激发出来了。带着这一串串的问题,或者独立思考,或者团队合作,我相信孩子们通过研究一定会对植树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p> <p>  名师们没有华丽得课件,但呈现给我们的是精彩纷呈、充满智慧、激情的课堂,听到了孩子们自信笑声、掌声。值得我反思的是,一直在说孩子们不会深入的思考,实际上是引导的不当,是语言不能激发孩子们思考的能力,优秀的老师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我们需要更多的进行锤练,做一个有内在智慧的数学教师。</p>

间隔

课堂

数学

问题

老师

名师

规律

数形

学生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