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课标 构建新思路——“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莒县一小

<p class="ql-block">  沂河岸边,双月湖畔,十月的风吹来了秋的清爽,吹动了清浅时光里浓浓的教研氛围。10月16日、17日,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临沂市罗庄区兴华学校,参加了“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贲友林:基于“学”的教学思考——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在课前谈话环节,贲老师引导学生听讲不仅要听老师讲,也要听同学讲,听清楚后同意就鼓掌,不同意就举手提意见。这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交流和表达的习惯,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顷听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课中贲老师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入主题,整堂课通过围绕“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等于零点几米?3分米呢?小数与整数有什么联系?我的疑问?”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使用“把1米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米,取其中几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小数是多少”的句式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贲老师为学生留了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后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明白了小数的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了解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后,贲老师又恰当地将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与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进行了沟通和联系,然后抛出问题:“你会发现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和小数都和哪一个数有关系?”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都与“1”有关,这个“1”也就是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分界线,整数部分就是“1”的累加,而小数部分则是“1”的分划,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进制”计数的原理和方法,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对于数概念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在头脑中能及时地建立起数概念的知识体系。</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贲老师以本节“小数的意义”为例,作了一场《基于“学”的教学思考》的精彩讲座。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三个深度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更要思考“学”。贲老师说,教师,何为?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认识外化出来与全班交流。教师的介入引导,应该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处,认识得到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储冬生:解决问题的策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储冬生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的伊始,储老师以两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以一道缺少条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并引出本节课的例题,这个环节清晰而又自然,让学生可以在一个未知量和两个未知量的对比中产生冲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策略的内涵看 ,设策略的教学没有停留在策略层面 ,向下有画图等方法的支撑 ,向上有转化等思想的滋养 。</p> <p class="ql-block">  接着,储老师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为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但思想方法却是一致的。本节课教学中储老师将最重要的内容留在了黑板上 ,便于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提升 。又结合以前的知识,让孩子明白今天的假设是以前学习知识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从解决问题出发,重点关注重视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在方法、策略和思想之间往返,实现螺旋上升,从而提升认识,真正掌握策略,实现可迁移的学习力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刘延革:数与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刘延革老师执教的《数与形》,被她独到深刻的教材理解、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循循善诱的引导艺术、从容自信的驾驭调控所深深折服。</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用“一提到数学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明了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数与形!</p> <p class="ql-block">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问题“你能用数与式表示发现的规律吗?” “1+3+5+7+9+11+13对应的是什么样子的图?“1+3+5+7+9+11+13+17+19是怎样的正方形呢?让学生体会形中有数,数中有形,数形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然后,老师出示“1/2+1/4+1/8</p><p class="ql-block">+1/16+1/32+1/64…=?”指导学生用图形帮助分析,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研究数的问题时如果找不到方向可以用形来帮忙,形解决不了时要借助数,同时在这一环节中也渗透了极限思想。学生充分感悟到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数与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让学生体会“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数学广角承载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己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重心偏离,把“思想方法课”教成了“知识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张齐华:植树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课是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上课伊始,他直接介绍本节课的上课模式,一共三个环节——组内共学、提问质疑、当堂练习。全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这与我们学校“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就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课前研究,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单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质疑,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张老师把课堂让给学生后,小组学习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地有层次、有深度,在汇报交流中,让老师们看到学生有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通过这节课,向我们传达了“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负增质。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让学生在讨论、操作、讲解中主动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被动学习。作为数学老师,这要求我们备好课,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们带着目标带着问题,开口去说,动手去做,从而真正践行生本课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周卫东:“-2”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卫东特级教师的《认识负数》区别于我们的常规课,他没有按照教材“循规蹈矩”的上,而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一开始就让学生写、读负数…之后更是把对负数的教学深度与广度都延伸很多,特别精彩的是把学生身高中遇到的“2”与“—2”联系起来比较这两处的不同之处。周老师的认识负数,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孩子全面的认识了负数,整节课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和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期待后面的内容,整堂课程非常精彩,也给我们一线老师全新的教学视角。</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的课让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想要获取知识的殿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学而思,思而学,层层沉入,启而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吴正宪:分数乘除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最新课例《分数乘除法》秉承着“打通隔断墙、建立承重墙”的理念,带领六年级的孩子重新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及算理。带给了老师们巨大的震撼。整节课吴老师娓娓道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站在儿童立场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手握知识地图,航行在学习的海洋中。</p><p class="ql-block"> 在吴老师的课堂中首先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没有课本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迅速回顾第一、第三单元的主要例题,并将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为什么用除法?并与孩子约定,先不约分。</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主问题为本节课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分数的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在两个新分数相乘时,先建立一个新的分数单位才能将两个不同的单位合在一起。比如:</p><p class="ql-block">¾✘4/5=1/4✘3✘1/5✘4=(1/4✘1/5)✘(3✘4)=1/20✘12=12/20</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在此基础上又打通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隔断墙,深化了计数单位同数与算之间的联系,顺利建立了数与运算的承重墙,为除法计算方法与算理理解的过渡迁移提供脚手架。</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在随后的讲座中提出吴正宪老师提出数要有一致性,算也要有一致性,怎样将数与算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高屋建瓴地提出运算能力有三个水平,第一个层次是算对,第二个层次是讲理,第三是会算、会讲、会解决新问题,能够合理简洁的解决问题。吴老师还主张数的教学与数的运算的教学不能割裂、分开。打通数与运算的隔断墙,沟通数与运算的承重墙。对于数学知识体系,吴老师指出:有结构观的学习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孩子们才能既统观高楼大厦的全貌,又能关注到大厦下的每单元、每户的细节。由小见大、由大见小的反复研究过程,才能使知识间的联结、关系在师生心中扎根、成长。</p> <p class="ql-block">  在本节课和讲座结束后,和蔼可亲的吴老师和每位孩子挥手说再见,感谢孩子们一节课的思维投入,向会场每一位老师90度鞠躬致谢,这2个细节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有温度的教育在吴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吴老师“没有什么比尊重更重要”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鸣亮:轴对称再认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罗鸣亮老师秉承“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理念,通过问题引领、对话交流、思辨提升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轴对称图形在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数学之“理”。</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对平行四边形到底属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问题,罗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争辩中讲道理,在讲道理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本质,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整个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驾驭知识,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使学生在“讲道理”中发展数学学科综合素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强震球:几何中的测量单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全国知名数学教师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认识体积单位》一课,通过比较谁的体积大的问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的认知也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逐渐丰盈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建构常用体积单位环节,强老师利用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体积单位的概念,在实践中领悟体积单位的意义,进而诠释了体积单位概念的构建过程。</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由浅入深,循序善诱,令老师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在活动的最后强震球老师做了题为《这样教才有意思——聊聊“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讲座。强老师结合案例从三个方面为老师们指点迷津,为课堂教学建构模式:</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专业的教材注解”,强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对教材进行解读,为我们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测量”,尤其是有关测量单位的内容,点明了该部分的学习要求,指出了在测量单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测量单位空间表象。接着是“寻共性的教学误区”,强老师梳理了当前测量单位教学的三大误区,重识记轻本质,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测量单位量感的建立和发展;重操练轻思维,往往把体验活动放在直接体验层面,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体验也不深刻;瞻当前不顾后,局限于知识点的割裂式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呈点状和表浅,难以真正建立知识体系和空间观念。最后,强老师根据学生认识测量单位的前后顺序的“序”,以及每一节课教学的“序”,给了一线教师“探有意思的教学改进”四大策略:还原、迁移、体验和推想。</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参加教研活动都记录着我们尚美一小人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我们前进的足迹,是我们交流思考的火花,更是我们专业成长的一次次升华。致敬尚美教育的教研引领,致敬尚美一小提供给我们这样美好的成长机会,致敬每一位认真学习的老师,遇见新课标,构建新思路,教书育人我们携手前行。</p><p class="ql-block"> 与教研同行,且行且进步。</p>

学生

老师

教学

知识

单位

小数

学习

分数

问题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