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山西古建筑是古建筑的一座宝库,那么榆次老城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集宋、元、明、清、民国各期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在晋商文化土壤的孕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榆次老城的古建筑,沿革有序,风格多样、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粗犷而不失细腻,工细而少近奢侈,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我们从东大街走进榆次老城,入口处便是这榆次城隍庙。以前印象里的城隍庙,总感觉应该是人来人往,来还原许愿的比比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时的习俗都已经逐渐消失了,唯独空留这旧时的躯壳。 不知道是因为下雨还是因为国庆长假已过,这条闻名遐迩的古城冷冷清清的,古城中的城隍庙也因为最近雨水较大,为了怕出什么险情,暂时关闭了。 城隍庙前的这两头天禄还是昂首挺胸的站立着,蛮威武的。<div> “天禄”既是貔貅。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至于天禄,则较少有人用以称这种瑞兽,还有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象”。<br></div> 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据《榆次县志》载有明代巩昌府知府金中夫(榆次人)撰的《城隍庙》一文,可知现存的城隍庙是由原北门内善政坊以东的旧城隍庙拆迁后营建的。 西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小巧玲珑,布局得体,东有厅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还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楼和石舟坊,亭榭结合,浑然一体。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北方园林中别具一格。 西花园里面园林布局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江南水乡的灵韵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老城园林豪放与秀美的风韵。 花园小巧玲珑,布置得体,东有厅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飞瀑,其中还有形状千奇百怪的多景楼和石舟坊,亭榭结合,浑然一体。其以巧妙的借景,精美绝伦的叠石,玲珑剔透的理水,洗练的建筑物,在北方园林中独树一帜。 西园中的石舫 镂空的木刻窗花 俗语道“天下衙门朝南开”,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落在街北,大门面南而开。首先看到的是临街屹立的牌坊,正中主牌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云纹雕饰大石柱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门头匾额“民具尔瞻”非常醒目,左右四门眉题 “正风”“敦仁”“崇礼”和“尚俭”。再看两侧各有一个简洁的两柱一门式配坊,坊顶柱头之上,均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县衙牌坊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跨门而入从隐蔽转而豁然开朗,可见用意之精、匠心之巧。 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位于东大街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5堂26个院落,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内有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艺术品刻工精细、刀法娴熟、生动古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br> 县衙得以奇迹般地保存,成为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历史活标本,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它又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其中大量的楹联,流连盛广,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县衙门前广场上立着的华表 经过历代修葺的县衙,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大成。其间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生动古朴;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刻工精细、为数极多;五堂、六房、县丞院、钱税院、牢房院,以及土地祠、侯祠、衙神庙、狱神庙、马王庙、思凤楼等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系统功能齐全、价值极高,整个县衙建筑群是传统王权与神权、封建礼制、古建艺术、乡土特色和官制变迁的实物标本,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历史见证。 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提起古代衙门,戏剧小说中"击鼓鸣冤""三堂会审"一幕幕经典画面浮现眼前。封建时代号称"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级衙署。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层次分明,凝重肃穆,庄严巍峨。 据记载,榆次县衙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历史的记载显示县衙规置多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为什么有六径五堂?原来宋初灭北汉之际(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屡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气",故以火烧水淹,摧毁晋阳古城(位于今太原晋源区境内),将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一直沿袭至今。 县衙大堂,它是整个县衙里的灵魂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作用,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是县太爷行使权力,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大家电视电影里看到的审案、对犯人行刑等,都是在这里执行的, 大堂门前的对联:<div>为政戒贪贪利贪名勿务声华忘政本</div><div>养廉惟俭俭己俭人非俭还须克己守</div> 进入大门后第二道就是仪门,注意看,左中右三道门,一共六扇,这就是“六扇门”的由来。仪门,顾名思义,就是礼仪之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仪门到衙门之间的院落就是县衙的第一进院落。正中仪门通常是关着的,只有新官上任,重大庆典以及迎接重要官员时才打开,东西两侧的耳门也有各自的含义,东门为人门,是衙署工作人员平时走的门,西门为死门,只有押送犯人才开。 从榆次老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中,可以大致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由粗简到繁细,由保守到开放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脉络。榆次老城宋、元历史时期的建筑格调是粗犷而质朴的,明代的建筑风格则相当成熟,朴实中洋溢着高雅的美。清虚阁和玄鉴楼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玄鉴楼被世界文化遗址基金会公布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100处建筑之一。 文庙东侧的牌楼,上书:钟灵 榆次文庙,在榆次市区内的龙王庙街(西大街)北侧,为榆次现存最古的建筑,为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县令龚父主建,金、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建筑范围也随之扩大,至民国初年,孔庙占地北至任家巷,南至龙王庙街,东至奎楼院,西至射圃,南北长27.7丈,东西宽19.4丈,占地约8.8亩。民国八年,又在文庙西侧购置旧民房,建台植杏,周环花墙,并仿照山东曲阜杏坛匾额上的篆字制了匾。 文庙的大门是"棂星门"。棂星门立在砖砌的台基上,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绿色琉璃瓦三滴水歇山顶。密密层层的斗拱使人眼花缭乱。门额上题"棂星门"三字。棂星门后有泮池,泮池上跨着一座石桥称为状元桥,过了状元桥就是大成门。 榆次文庙是榆次城内古庙中规模最宏的的建筑,尤其是其中的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以及前面的戟门、棂星门等都是斗拱迭集、飞檐高啄。历来为榆次最高学府住地,可惜文革以来,被陆续拆除,仅存戟门以前的一小部分明代建筑。 榆次文庙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是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次文庙,古晋中人仰止的精神高山。 文庙西侧的牌楼,上书:毓秀。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这曾是古代中国大地上极平凡的一座古城,然而,它今天却极其耀眼。这就是坐落在山西省太行山下,徐水之畔的榆次老城。榆次历史久远,西周时即有陈说。<div> 榆次老城中的一楼、一阁、一砖、一瓦、一口枯井、一棵老树,都折射出千年老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br></div> 这次的国庆小游,山西游就算告一个段落,下一站就准备回京了可能在河北的正定落一下脚,反正也不急着回去,也别搞的太紧张了,司机师傅也够辛苦的了。 下面的几张照片是随手拍下的,也贴上去与大家分享 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有点类似于武汉黄鹤楼一样的楼阁建筑,与之有一拼,只不过在名气上与之差距甚远,坐落在清徐县美丽的东湖之畔,是清徐县的标志性建筑,又名文源楼,原名魁星楼,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后毁坏。现在的建筑于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楼高49.88米,九层,形状似金龟出水身背阁楼,蕴意清徐人才辈出经济腾飞。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的顶部的白栏杆下方写有“山西水塔醋业集团公司”的字样,可以看出该博物馆有可能是山西水塔醋业集团公司出资建造的,或者博物馆的部分楼层可能是该公司的办公场所。<div> 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开门</div> 山西老陈醋厂(出产东湖牌的老陈醋)我们去的几个人都在该厂的门市买了不同的几种老陈醋。 绵山风景区,因自然景观奇险秀和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著称,寒食节也源于此。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div> </div><div> 由于最近山西秋雨频发,有的地方水患成灾,怕景区有山体滑坡,没有开放。留有遗憾,有机会再来吧,只好在景区的门口拍了张照片。</div> 静如水<div>2021年10月</div><div>北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