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辽沙(叶勇)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光辉的思想,这个名字和思想同我们党的历史、人民军队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公元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日子,让我们通过百余幅老照片,一起来学习和缅怀毛泽东伟大而光辉的业绩,学习和继承他崇高的精神风范。</p> <p class="ql-block">  1919年春,毛泽东与母亲文素勤(文七妹)、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在长沙合影。</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于1919年10月5日去世,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10月8日,在母亲灵位前写成《祭母文》。此照为毛泽东与母亲的唯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19年10月,毛泽东同父亲毛贻昌(下图左二 字顺生 号良弼)、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p><p class="ql-block"> 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贻昌在家乡去世,与母亲文素勤合葬于韶山土地冲。毛泽东在北京忙于驱张(敬尧)活动,未能回湘奔丧。</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曾用名石山、杨子任、李德胜等。这位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20世纪历史伟人,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这一山青水秀的小山冲里。</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飞跃的推动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并且必将跨越世纪,他以必生经历执着追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古老国度在度辉煌,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东方文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2年春,从唐家圫外祖父家回韶山,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p><p class="ql-block"> 1904年,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塾师是毛润生;1905年,他又转到桥头湾,塾师是周少希。在这两处私塾里,读的仍然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所以少年毛泽东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并崇拜过孔夫子。</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在学了一些字以后,父亲便要他习珠算,并给家里记账。</p> <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毛泽东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是他的堂兄毛宇居。他在这所私塾里开始读到《春秋左传》,但他最喜欢的是《精忠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盛世危言》等书。按当时私塾的规矩,小说被认为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偷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期间,因不满毛宇居的旧式教学方法,常常脱离课堂,独自活动,既得罪了先生,又激怒了父亲,因而他父亲不久即停了他的学。辍学两年多时间里,毛泽东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学习。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样样都在行,有时还和长工争胜,抢着活干,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农家子弟本色。</p><p class="ql-block"> 1908年,他的一首诗反映了他的耕读生活状况与心态:</p><p class="ql-block"> 杂言诗:耕田乐(1908年,15岁)</p><p class="ql-block">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p><p class="ql-block">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p><p class="ql-block"> 多年副产积满仓。</p><p class="ql-block">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p><p class="ql-block"> 坐待时机自主张。</p> <p class="ql-block">  1909年,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反对,又先后到乌龟井、东茅塘和清溪私塾读书,塾师分别是毛岱钟、毛麓钟和李漱清。在他们的指导下,毛泽东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明朝王世贞的《纲鉴》、顾炎武的《日知录》。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是毛泽东当时非常爱读的一本书,也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这本书是中国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广东人郑观应前后花了三十年心血写成的。</p> <p class="ql-block">  1902年—1909年,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他第一次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抒发自已立志求学、胸怀四方的远大志向。</p><p class="ql-block"> 1902年至1910年,毛泽东在韶山的私塾里断断续续读过六年“孔夫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春,考进了位于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在这里,首次阅读了同盟会1910年10月11日创刊的《民立报》,知道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知道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事迹,初步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决心投笔从戎,二十二日,长沙发生起义,湖南宣告对清朝政府独立。月底,毛泽东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他是唯一的读书人,会写字,能写文章,可帮助其他人写信,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在军队除认真接受军事训练,还非常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每月饷银大都用于购买报纸,百读不厌。从当时宣传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一新名词。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军事实践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胜利后,政局逐步稳定下来,毛泽东认为当兵的任务完成了,又回到学校继续深造。</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9岁),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毛泽东在这里获得了不少知识,尤其发挥了他的文学爱好,阅读了《御批通鉴辑览》,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史论《商鞅徙木立信论》。该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这也是毛泽东现存两万多件挡案手稿中,最早的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读了半年,他发现这所学校的课程过于浅显,感觉在校学习不如自学的效率高。于是,放暑假时,他又自动退学了,到湖南省图书馆自学了半年。</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19岁第一次看到世界大地图。</p><p class="ql-block"> 1912年到1913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在湖南图书馆自学过半年,他在这个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外名著,比如像亚当•斯密《原富》、卢梭《民约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等。而且,在这里毛泽东收获最大的是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墙壁上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坤舆萬国全图》)。站在这幅地图面前的毛泽东,原以为湘潭县很大,湖南省更是大的不得了,谁知从地图上看,中国只是一小块,湘潭县连影子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经过认真思考,毛泽东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于是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四师合并到第一师范。</p><p class="ql-block"> 在一师,青年毛泽东一共学习了五年半,他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一师期间他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且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p> <p class="ql-block">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根据“毛澤東”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示》,最后两句取用了《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两句诗,通讯处是“第一师范附属学校陈章甫(附小教员)转交”。启事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有一个姓马的校长,竞然认为“二十八画生”征友是为了找女同学谈恋爱。马校长按照启事上的通讯地址亲自去一师附小找到了陈章甫,他又亲自到湖南第一师范,找到校长,才打听清楚,原来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品学兼优的毛泽东,马校长心中疑虑尽消。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p> <p class="ql-block">  1917年(24岁)4月1日,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体育之研究》,并自创“六段运动”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具体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人们可能很少知道,毛泽东这位影响历史进程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是研究体育的。</p><p class="ql-block"> 1917年11月,一支3000多人的北洋军被湘桂联军打败了,从衡阳溃退到长沙城南,由于不知城内虚实,在猴子石一带绯徊。实际上,当时长沙是一座空城,只有少量地方警察维持治安,没有驻军。猴子石距离一师不到五公里,因此校内人心惶惶,很多人准备收拾东西到山上躲避兵灾。一师学子毛泽东力主依靠学生自愿军歼灭这支溃军。校长孔昭绶认为毛泽东讲得有道理,让他全权指挥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带领200多名手无寸铁的学生自愿军,联合地方警察,趁着夜幕把溃军包围在猴子石的山下,又是鸣枪,又是在油桶中大放鞭炮,营造千军万马的声势。同时喊话:“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吓得溃军纷纷缴械投降。一场兵灾,化于无形。时人称赞毛泽东浑身是胆。这是毛泽东平生指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8年3月,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后排右一周世钊。他们两个人一起在八班上了五年半的学。</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当年作文100分,数学成绩很差,美术课仅画了个蛋交卷,他没留过洋,也没上过大学,但这并不影响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  1918年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读书,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进行身体锻炼,朗读自习。他有时到后山的“君子亭”去看书,有时也有意识地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去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p> <p class="ql-block">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次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在李大钊担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刋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月薪八块大洋。日后创建中共的两大巨头“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也都在这座楼里。毛泽东利用此机会,阅读了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旁听了陈独秀等北大教授的讲座,从而对社会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思想上有了新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湖南,全省震动。毛泽东同新民学会会员、各校学生骨干分子、新闻界教育界的代表人物进行联系,交换看法,提出在湖南开展爱国运动的具体意见。</p><p class="ql-block">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正式报纸,是五四时期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在长沙出版发行的一张四开四版小型报纸,每周一张。自1919年7月14日创刊号问世至8月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共出版发行四号与临时增刊第一号。李大钊看到《湘江评论》后,称赞《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想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评击。</p><p class="ql-block"> 在《湘江评论》创刋宣言中,他这样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他以《民众大联合》为题提出了必须建立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敦促同胞们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建立农民组织和工人组织,“天下者我们之天下,国家者我们之国家,社会者我们之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p><p class="ql-block"> 1919年11月,因北洋军阀张敬尧督湘期间祸湘乱湘,而且镇压湖南的五四运动,民愤很大,毛泽东等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他们一面在湖南发动学生罢课、教师罢教、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面派代表分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揭露张敬尧的罪行,直至造成社会大舆论,把张敬尧赶出湖南为止。通过驱张运动,青年毛泽东已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政治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以湖南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组织从事建党活动。这是毛泽东(后排左四)、何叔衡、彭璜、熊瑾玎等部分会员1919年在长沙合影。</p><p class="ql-block"> 从1910年到1920年,青年毛泽东十年磨一剑,历尽艰辛,矢志不移,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共产主义。</p> <p class="ql-block">  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同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p> <p class="ql-block">  1920年(27岁),毛泽东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读到了由陈望道翻译,经上海社会主义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便从中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从此,他用这个方法来研究社会,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p><p class="ql-block"> 这本被毛泽东同志称为“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的《共产党宣言》,不仅在当时从思想上武装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许许多多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革命青年,在它的影响下,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成长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着、探讨着、重温着马克思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率湖南代表团赴京请愿,要求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图为他在北京陶然亭同进步团体辅社同仁的合影。下图左四为毛泽东,左六罗章龙,左七邓中夏。</p><p class="ql-block"> 辅社是以湖南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生为基础、和新民学会同时存在的学生组织。这个组织有一些政治思想的表现,即爱国主义。</p> <p class="ql-block">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左七)与新民学会会员彭璜、李思安等在上海半淞园合影。为欢送即将赴法的陈赞同等六位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送别会。送别会讨论了新民学会会务问题,确定“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为学会态度。“介绍新会员入会,此后务宜谨慎”,议决吸收新会员的条件为:一纯洁,二诚恳,三奋斗,四服从真理。送别讨论会延至天晚,继之以灯。其间“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p> <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这一年毛泽东28岁),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23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十二人: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水族)、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和周佛海任记录。会址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7月30日晚,突遭暗探侦查,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游船上开了最后一次的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航行的灯塔: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p> <p class="ql-block">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不久,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毛泽东任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20年至1930年,毛泽东10次到安源。</p><p class="ql-block"> 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的17000多名工人,在湖南党组织和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下,举行了震撼全国的安源大罢工,发表罢工宣言。罢工前夕,毛泽东从长沙写信给李立三等,指出:罢工胜利的条件首先要靠工人群众有坚固的团结和坚强的斗志,同时必须取得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必要用“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中共安源党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并对罢工斗争作了部署。经过五天激烈斗争,取得了罢工胜利。</p> <p class="ql-block">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毛泽东和朱少连作为湘区党组织的代表,出席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上届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总结报告。会议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湖南农民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在讨论中,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不愿积极同国民党合作的错误意见;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主张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观点。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并努力扩大共产党的组织。大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五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p> <p class="ql-block">  1924年(31岁),毛泽东在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谭平山等2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由孙中山主持,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以及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党章等,确定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为委员,沈玄庐、林伯渠、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为候补委员。会议期间,毛泽东被指定为章程审查委员之一,并在会上多次发言。上图为孙中山、李大钊等走出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  165位代表出席大会,第39号席上,坐着湖南代表毛泽东(作了两次大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  1924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p> <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5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员在孙中山寓所合影,毛泽东(后排左二)、恽代英(后排右三)、邵力子(后排右二)、戴季陶(后排右一)、邓中夏(前排左一)、向警予(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  1925年(32岁),毛泽东在广州。</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书《沁园春.长沙》</p> <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p> <p class="ql-block">  1925年12月1日,在国民革命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文章一开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分析了各个阶级的性质、思想倾向、社会作用、对革命的态度、力量比重及该如何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和深刻。该如何发展壮大革命的队伍、如何把握革命的正确方向点燃了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1926年1月1日,在《中国农民》第一期发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文章将中国农村分为八个阶级和阶层: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及乡村手工业者、游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于1927年一、二月间,历时三十多天,实地考察了湘谭、长沙等地的情况,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毛泽东预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多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p> <p class="ql-block">  1926年5月,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的骨干。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办公室,这里原为番禺学宫,后为农讲所所长毛泽东办公室。毛泽东主持农讲所工作,常在这里备课、批改作业、会见教员和学生,还主编《农民问题丛刊》。</p> <p class="ql-block">广州农讲所第五届毕业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7年(34岁)毛泽东在武汉。</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通称“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先后作了七次发言,在发言中他从国共合作、农民问题、军事问题和党的组织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指岀“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出来的”(后来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理论,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武装斗争的理论。他在此次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特派员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同年9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任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组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受挫后,毅然放弃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进军途中,在江西永新三湾(枫树坪)对部队进行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中共各级组织,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并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同年10月,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创建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部队规定了三大任务,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纲常纪律,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1928年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词作。</p>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这一天,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旗帜, 按当时中共中央的指令,它应该插在湖南省会长沙城上。但毛泽东却在进攻计划接连遭受挫折之后,把部队引向了山区。这个决定让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始终连接着中国革命的迂回转折。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兵打仗,但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影响深远久长。</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毛泽东把眼看就要垮掉的队伍带到了永新三湾村进行了改编。</p><p class="ql-block"> 三湾改编主要有三项内容:1.从组织上对部队进行整顿。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2.政治建军。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营、团建党委,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3.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治军制度,士兵有说话、开会的自由,经济公开。</p><p class="ql-block"> 秋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图为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毛泽东同朱德和陈毅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当时,就在文家市转兵的当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却认为这是临阵脱逃。在两个月后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所通过的《政治纪律决议案》中,“开除(撤销)毛泽东同志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被载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1927年11月14日通过了一个《政治纪律决议案》,认为毛泽东在秋收起义里面犯了军事投机的错误,还认为他所率领的军队经过区域没有执行屠杀土豪劣绅的政策,组织处分:一是开除他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二是撤销他的湖南省委委员职务。</p> <p class="ql-block">  1929年(36岁),主持召开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并根据中共中央9月来信的精神和红军创建以来的经验,起草会议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建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p> <p class="ql-block">  1930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建立后,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反“围剿”,全歼第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共9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师长张辉瓒,缴获了他的一部电台。红军乘胜追击,在东韶地区歼灭第五十师1个多旅,缴获各种武器2000余件。至此,红一方面军取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乘胜追歼国民党军,活捉敌师长公秉藩。</p> <p class="ql-block">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出马,任“围剿”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调集30万军队,以“长驱直入”战略,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很快粉碎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p> <p class="ql-block">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毛泽东提出和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并得到巩固和扩大,部队得到发展,红军的作战原则也基本形成。</p> <p class="ql-block">  1931年(38岁),11月7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p><p class="ql-block"> 27日,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图为毛泽东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们在一起(右起):王稼祥、毛泽东、项英、邓发、朱德、任弼时、顾作霖。</p> <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瑞金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及该委员会下设的人民委员会主席(后被张闻天取代)。图为毛泽东(站立者)在会议上讲话。毛泽东从此拥有了被人民几十年称呼的神圣称谓一一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第一次当主席的时候,心中装满了苦涩……</p><p class="ql-block"> 这个主席的日子并不好过,毛泽东说他经历过大小20次挫折。</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在中央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错误的批判,其思想被指责为“等待主义”、“游击主义”,会后,毛泽东被撤去了总政委的职务,这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第二落”,之后,被派往后方做政府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  1933年6月,毛泽东在瑞金与红军官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毛泽东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八县贫农团大会上作查田报告。</p><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中旬,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连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底,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突然患恶性疟疾,高烧数日不退。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得知后,立即派傅连璋医生从瑞金赶到于都。经过治疗,毛泽东病有好转。此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准备出发,进行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 10月上旬,在转移出发前,毛泽东得知张闻天对中央最高“三人团”将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政治局成员分散到各军团去有意见,立即向中央提议转移时将他们安排在一起,“三人团”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长征途中,张闻天与毛泽东、王稼祥走在一起,三人一路行军,一路讨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为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一张闻天 左二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红军长征初期)</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00余人,开始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长征的路途。同年12月,在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湘江之战)和国民党军重兵围堵的紧急关头,力主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西进贵州,使红一方面军摆脱险境。</p><p class="ql-block"> 1934年——1935年,在行军途中作《十六字令》词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15日——17日,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遵义会议)。在会上就长征以来各种争论问题,主要是最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作长篇发言。发言批评秦邦宪在向大会报告中谈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等观点,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严重错误,阐明了红军在长期作战中形成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大多数人的支持。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于2月8日经政治局会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取消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会后中央常委分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并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选择毛泽东历经14年,我们经历了多少位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p><p class="ql-block"> 1935年遵义会议对毛泽东的选择,不是山头平衡的结果,不是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胜利的选择。因为14年实践所证明,只有毛泽东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道路。</p><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25日,红军第二次攻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王家烈部两个师,击溃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师又八个团的增援部队,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遵义会议以后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同日,毛泽东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以下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全词不足50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分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一为召开两河口会议的地方。图二庐定桥。</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见的夹金山。6月12日,担任开路先锋任务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夹金山北麓一条深沟的沟口与奉命前来接应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三营胜利会合。</p><p class="ql-block"> 6月24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在达维列队欢迎从雪山上下来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6月25日,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附近,在大雨中,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人以及先期跟中央红军会合的红四方面军一部官兵在小路两旁列队,夹道欢迎张国焘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依仗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无视中央确立的北上方针,执意要南下,以致发展到在个人野心的驱使下,走上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道路。毛泽东坚持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率领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p> <p class="ql-block">  1935年(42岁) 中共四大领袖。从右到左: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秦邦宪)。</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川西会师后,一方面军有三万人,四方面军有八万人,张国焘自恃人马比一方面军多,军力比一方面军强,私欲膨胀,向中央要官要权,提出了解决组织问题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级省委要求中央改组领导层,并提出具体人选且要求“立复”可谓空前绝后。毛泽东认为:“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毛泽东看出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但“这个职务现在由朱总司令担任,他没法取代。可只当副主席,同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他又不甘心”。一心只想促成红四方面军北上的张闻天就说,可以将自己的“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不行!”毛泽东断然否定,他说:“对于洛甫同志的意见我不敢苟同。张国焘要抓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了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他可以以中央的名义召集会议”。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对张闻天说:“让他当总政委吧。”这样做既考虑了他的要求,又没有让他把军权全部抓到手,是唯一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同当时任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商量时,周恩来正发着高烧。周恩来“一点不计较个人职位,完全同意这么安排”。</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9日,张国焘从阿坝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告中共中央,再次表示反对北进。张国焘已经不可能回头了。事态急转直下,陈昌浩的态度随即也发生了变化,他同意张国焘南下的主张。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严重的事件发生了。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了张国焘给陈昌浩发来的一封密电,指示陈昌浩劝毛与其一起南下,“如果他们不听劝告,应监视其行动。若坚持北进,则应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这封电报是一个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信号,流露出的“杀机”是显而易见的。叶剑英即策马飞奔,前往毛泽东住地。毛泽东看完电报,从口袋里掏出一截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下来,叫叶剑英赶快回去,不要让人发现他到这里来过。数十年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叶剑英的这一举动,称赞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唯谨慎”。</p><p class="ql-block"> 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另立中央的罪行,是他的机会主义错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曾说过,在长征路上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下图左起:张闻天 康生 周恩来 凯 丰 王明 毛泽东 任弼时 张国焘。</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把一个被世界称之前所未闻的故事,浓缩在了一首七律•长征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1935年,毛泽东(前排左二)与朱德(前排左三)在陕北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四为林彪、后排左四为陈赓)。</p> <p class="ql-block">  1936年(43岁这是他的中年),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穿着的这身军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正规军装。</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1936年(43岁),毛泽东在陕北保安指挥红军。</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是周恩来返回延安时与毛泽东等在机场合影。</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局转换的枢纽。同月,毛泽东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3日,毛泽东提出对日作战的总方针: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p> <p class="ql-block">  1937年(44岁),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延安,毛泽东和贺子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共三十位女同志,贺子珍是仅有的五名走完长征全程的女性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毛泽东、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名著。</p><p class="ql-block"> 《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等文章,着重阐述了在阶级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归纳出正确处理矛盾的相关要件,要解决好矛盾必须深入实践,实践是解决矛盾的先决条件,矛盾解决得好生活才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组成了新的中共中央军委,这是军委主席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撰写了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一文,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并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作《论持久战》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  1938年(45岁),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9年(46岁),毛泽东和杨家岭农民亲切谈话,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26日《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毛主席在教安定保(高个)和刘长贵(矮个)两人学写各自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白求恩为伤员作手术时受到感染,不幸在河北省唐县黄石村逝世。</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21日为了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p> <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26日,周恩来、任弼时从苏联归来,延安机关干部和群众举行欢迎大会。这是李富春(右起)、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蔡畅在欢迎会上。</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毛泽东阅读斯大林著作。</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359旅在王震旅长率领下开赴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他们成绩显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频繁的战斗中开展了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于1941年5月,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为标志,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整风运动宣告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1942年(49岁),毛泽东在延安为干部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即“引言”和结论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指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p> <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节,延安军民在一起欢度节日。这是毛泽东和秧歌队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王明不再担任书记处书记。这一系烈变动,标志着毛泽东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定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标志着王明正式从中共中央高层位置上跌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  1943年,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到八路军炮兵团视察。</p> <p class="ql-block">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于1943年12月为中央党校新建的礼堂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张思德(左)和战友一起烧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同无数在战场上、刑场上牺牲的烈士相比,张思德的死似乎有点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名字却和他们一样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快出去,危险!” 张思德发现窑顶往下掉碎石。危难之际,他急忙将战友推出窑口……同志出来了,却把张思德压里面了,这是张思德生命中最后一刻的场景。牺牲那年,他才29岁。</p> <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9日,八路军第120师359旅4000余人,奉命组成南下支队,挺进豫、鄂、粤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图为毛泽东和朱德由王震陪同,在延安机场检阅即将南下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1944年,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赫尔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国121万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p><p class="ql-block"> 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p> <p class="ql-block">  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五大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闭幕词,这篇文章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合称为“老三篇”,广为人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1日,褚辅成、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到达延安,5日返回重庆。期间,黄炎培与毛泽东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不少朝代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10天内蒋介石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p> <p class="ql-block">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与蒋介石等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8月30日,毛泽东由林园返回桂园。上午分别访晤宋庆龄、赫尔利。到桂园访谈的有:柳亚子、沈钧儒、王昆仑、黄炎培等。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以“弥天大勇,霖雨苍生”称赞毛泽东,并向毛泽东索诗留念。10月7日,毛泽东复信柳亚子,指出:关于和谈结果,“目前发表文章、谈话,仍嫌过早。人选种种均谈不到”。“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随信附上《沁园春.雪》手迹。</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红军东征过黄河之前,1945年11月14日发表在重庆《新民晚报》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露出气呑山河的信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词气壮山河,在山城引起了一场文化轰动。</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气恼至极,也自觉写诗论文不是毛泽东的对手,忙命手下的文人墨客群起造诗,结果却无一人能写出那等诗来。</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7日,苏联派来为毛泽东治病的阿洛夫和米尔尼柯大夫飞抵延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随同回到延安。</p> <p class="ql-block">  1946年2月,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毛泽东、朱德亲到机场迎接。</p> <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p> <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8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历时一年的陕北转战。</p><p class="ql-block"> 离开居住10多年的延安,毛泽东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德胜,意为离开延安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达中共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5岁),毛泽东在西柏坡与警卫战士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河北的农家小院里,毛泽东指挥了三大战役,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文中指出,要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挥了三大战役,指导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进而建立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挥笔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30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毛泽东宣读了由他起草、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并为纪念碑奠基。</p> <p class="ql-block">  56岁这是他的壮年</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到1976年共26次登上天安门参加庆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会晤。</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月艰难的谈判,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权归还中国。</p> <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p> <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谴责美国干涉朝鲜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侵略行径。</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建并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出征前决策会议)。</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25日上午,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遭到了美军飞机的重点轰炸,当时毛岸英和几位参谋正在作战值班室紧张工作,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击中了作战室,毛岸英壮烈牺牲……毛岸英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他永远的躺在了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胞弟毛泽民,湖南湘潭人。1896年生,1922年入党,曾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1931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家银行行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国民经济部部长。1938年党派他到新疆工作,任财政厅长。1942年被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惨遭杀害,忠骨埋在天山脚下,时年47岁。</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胞弟毛泽覃,1935年4月25日饮弹卧血于江西瑞金,时年30岁。</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堂妹毛泽建,1929年8月20日被敌人杀害于湖南衡山县,时年24岁。</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侄子毛楚雄,1947年8月被胡宗南部活埋在陕西宁陕县东口镇,时年19岁。</p> <p class="ql-block">  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先后失去6位亲人,分别是: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继妹(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这其中,年龄最小的是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牺牲时仅仅19岁;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毛泽民,却也不过47岁,正值盛年,他们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  1951年(58岁),“六一”儿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八一学校学生左太北、宋勤等七名少先队员代表,接受了优秀作业献礼,并勉励同学们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革命的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  1951年(58岁),毛泽东和女儿李讷一同看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52年(59岁),毛泽东在兰考东坝头上。</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在河南邙山留影,毛泽东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0岁),毛泽东视察海军“洛阳号”舰艇时与官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0岁),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起研究文件。</p> <p class="ql-block">  1954年(61岁),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p> <p class="ql-block">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p> <p class="ql-block">  1955年(62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p> <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元帅授衔典礼。图为毛泽东给罗荣桓授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四五月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八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毛泽东致开幕词。</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毛泽东看贫下中农的丰收报喜信。</p> <p class="ql-block">  1957年(64岁),毛泽东在飞机上学习当时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英译本。</p> <p class="ql-block">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与中国留苏学生见面。毛泽东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p> <p class="ql-block">  1958年(65岁),毛泽东在河南农村视察。</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毛泽东在安徽工厂视察。</p> <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p> <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p><p class="ql-block">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p><p class="ql-block">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p><p class="ql-block">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p><p class="ql-block">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p><p class="ql-block">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p><p class="ql-block"> 他在诗前加了一段小序,表明他读报之后极为兴奋,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次日,正好是党的37周年诞辰。他面向临窗的旭日,揣摩浮想联翩的形象思维,乘兴写下了这两首诗,并为这两首诗专门写了一段《后记》:</p><p class="ql-block"> 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p><p class="ql-block"> 63年前,毛主席在得知地方抗疫胜利后,写下的这一组诗,全篇共百余字,却足够振奋人心,今天读来,颇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1日上午10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和群众游行队伍。</p><p class="ql-block"> 同日,毛泽东和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林彪、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开国将帅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0年(67岁),毛泽东在视察途中。</p> <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视察浙江金华双龙水电站和人民解放军驻金某部(12军34师高炮三连)。</p> <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毛泽东在广州和有关同志研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p> <p class="ql-block">  1961年(68岁),毛泽东在庐山。</p> <p class="ql-block">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在上海与教育、新闻界代表陈望道(前排左二)、周谷城(前排左一)等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第二次访问中国,他是二战时的英雄,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有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隆美尔。</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继1960年5月后再一次会见了蒙哥马利元帅。</p><p class="ql-block"> 蒙哥马利评价毛泽东: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乎空前的,集显赫的政治、军事、哲学成就为一体的伟大的民族领袖。</p><p class="ql-block"> 美国总统尼克松流泪赞扬毛泽东:“毛泽东是充满活力的伟人,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不息的战士;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的诗人;历史学家将会对他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作估价。毫无疑问,他只争朝夕地为了他所看到的前景和他那样强烈信仰的原则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  1961年(68岁),毛泽东在上海到宋庆龄住处看望她。</p> <p class="ql-block">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重要厂矿党委及军队的负责干部七千余人。图为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建国以来十二年特别是最近四年以来的工作经验,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加强团结,加强纪律,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鼓足干劲,做好工作,以确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战胜当前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1月27日,刘少奇在全体会议上作口头报告: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一部分地区还可以这样讲,在那些地方虽然也有缺点和错误,可能只是一个指头,而成绩是九个指头。可是,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p><p class="ql-block"> 1月29日,林彪在全体会议上讲话:我们党所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是正确的。这两三年以来,我们国家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困难。但我们取得了经验,付出一点学费是值得的,在困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加强党的团结,更加依靠和更加相信党的领导、中央的领导、毛主席的领导。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林彪讲完后,毛泽东说:林彪同志讲得很好,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来,一个月不行两个月,请你整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题词是应《中国青年》杂志社要求,于二月二十日为该刊一九六三年第五、第六期合刊——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发表在三月二日出版的这两期合刊上。三月四日,新华社将毛泽东题词发通稿。毛泽东于二月二十日题词后,对林克(秘书)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只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p> <p class="ql-block">  1963年(70岁),毛泽东在观看沈阳军区话剧团的话剧《雷锋》后,接见全体编导演员并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统帅,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他持枪的照片。1964年6月,毛泽东在全军大比武尖子活动现场,举起“五六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作了个瞄准动作。这也是他唯一一张持枪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3500多名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演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席了晚会,观看了演出。1965年10月,《东方红》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成彩色宽银幕影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  1965年(72岁),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看到井冈山生机勃勃的新貌,毛泽东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p> <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从武昌大堤口顺流而下,游到武汉钢铁公司附近,一个小时多一点,游程近三十华里。毛泽东边游边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p> <p class="ql-block">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身着草绿色的军装,左臂上带着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百万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见北京和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席地而坐与群众共赏烟花。</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从1949年至1966年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工作、学习和生活了整整17年。</p> <p class="ql-block">  1967年(74岁),毛泽东外出视察。</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指示,在《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由此开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0多万青年投身到上山下乡的运动中。</p> <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1日至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著名论段。</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详细阐述了自己“三个人世界”划分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实在是太伟大了!一个伟大论断,就让中国收获这么多朋友!就让中国增添无穷力量!就让中国重返联合国之路,明显提速!</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庆祝大会上,毛泽东与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1日,晩上,在天安门城楼观看节日焰火。在城楼上,毛泽东同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谈话。接见陈毅、聂荣臻,嘱他们好好养病,保重身体。和毛泽东坐在同一桌的林彪,一直沉默不语,几分钟后即不辞而别。这是毛泽东第4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也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p> <p class="ql-block">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邀请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本届联合国大会。11月8日毛泽东在书房接见了代表团所有成员。</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临时决定参加陈毅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在北京最寒冷的季节逝世。</p><p class="ql-block"> 1月8日,毛泽东签发了陈毅的悼词。10日下午在八宝山举行追悼会。当时,因为另一个阴谋集团“四人帮”的控制和干扰,追悼会的规格受到了限制,参加追悼会的人数只能控制在500人左右,政治局委员不一定出席。</p><p class="ql-block"> 1月10日这天,毛泽东独自思考着,香烟点了一根又一根,中午他已经趟在床上,突然坐起,没有剔须,不让更衣,就在睡衣的外面套上这件灰大衣,驱车来到八宝山。</p> <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21日中午,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鹏飞到机场迎接。</p><p class="ql-block"> 同日下午二时四十分至三时五十分,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在座。</p> <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27日晚八时半至九时三十五分,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周恩来、姫鹏飞、廖承志在座。</p> <p class="ql-block">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基辛格。</p> <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29日,周总理陪同毛主席会见马来西亚总理,会见结束后周总理与毛主席握手告别。从此,两人再也没有共同岀现在镜头前。</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2月2日(82岁),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福特。</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间,毛泽东在病中接待了第二次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p> <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15日,毛泽东在病重时对华国锋等人谈到了自己的一生,他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另一件事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中国的龙年,是大难临头的一年。周恩来于1月8日逝世。接着,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元帅(1886——1976)逝世。随后,毛泽东主席(1893——1976)在9月9日逝世。中国革命的三大领袖在短时间内接连去世对全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祸不单行,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有24万余人丧生。在关系到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病榻上没有把权力交给“四人帮”,这个重大决策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是极为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当时钟的指针指向零点十分时,毛泽东的心电图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线,一代伟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舵手岗位辛勤工作了41个春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呕心沥血27个寒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毕生精力,深受人民爱戴和拥护的毛泽东,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在那十几天里,世界上有123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发来唁电、唁函,105个国家的领导人到中国的各国使馆去吊唁,联合国和53个国家下半旗致哀,向中国党和政府表示深切哀悼,对中国和世界的杰出政治家毛泽东主席表示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他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他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他缔造了一支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他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方向,实现了中国由弱到强由衰而盛的伟大转折!</p><p class="ql-block">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冠绝古今)</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名字永远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他和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b>作者:叶勇 浙江金华,高级政工师。</b></p><p class="ql-block"><b>图片说明:1976年9至10月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知青学习参观团瞻仰韶山留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