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非常幸运的,我又参加了一次“和美课堂”的学习,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听完之后让我热血沸腾,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们不止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在“双减”的政策下,几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减的是机械的、反复的加工,但是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老师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和学生,有效的整合教材,发现学生的思维切入点,帮助学生高效的完成学习。接下来我就谈谈对这几节课的感受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 贲友林老师讲的是《小数的意义》。贲老师借助长度将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这是人教版教材中的设计,然后通过观察三组分数与小数,分母为10的,分母为100的,分母为1000的,让学生自主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出现的问题,贲老师没有忙于自己出面指出,而是让其他孩子自己发现、思考,从而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同时,贲老师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整数、分数和小数三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加明白一位小数是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错误,贲老师很机智的利用了这一错误,引导学生去思考,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还有学生提出了二分之一用小数怎么表示,有的认为是0.5,有的认为是2.1,也许很多人都更加认可0.5,但是贲老师在看到2.1时却非常的欣喜,他看到了学生在学习后的思考,不管是对还是错,思考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包容孩子们的错误,让学生能够安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次的思维对撞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自主学习。在后面的讲座中,贲老师对前面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了解释,没想到我的想法竟然与贲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忽然有点小激动呢,看来,思考总会有收获的。</p> <p class="ql-block"> 储冬生老师讲的是一节苏教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人教版中没有这一个专题,但是在平时的解决问题中也渗透了这一思想。对于学生在课前的紧张,储老师提出“学不会不正常吗?”这不只是安慰了学生,其实这句话也应该让老师深入的反思,对于学不会的学生,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于学生身处的环境,储老师能够设身处地的考虑,先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然后在抛出目标问题。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储老师给学生挖了一个大坑,等着学生跳进去,当学生解答不出来时,储老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老师这道题目出的好不好?”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和问题精神。当学生发现题目的问题时,储老师提出“你能够自己补充一个条件使题目成立吗?”其实,到了这里,学生就已经可以根据第三单元的和倍问题来思考了,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假设这一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储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时,不是生拉硬扯的将知识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尝试、解决,从而发现其中的思想和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真正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刘延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数与形》,作为一名非一线教师,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要把一节课上好,我们必然要正确的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不然就会把这节课上的面目全非,既达不到教学目的,又让老师、学生身心俱疲。刘老师的高效让人叹为观止,两个课时整合到一起,不仅没有突兀、花费很多的时间,反而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在例1的处理上,刘老师让学生根据几个正方形去观察,写出对应的数字,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不仅写出了简单的数字,还写出了几个不同的式子,这是,刘老师让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数与形的初步联系。再通过例2的式子,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画出的图形中,学生明白了这个式子的和1更接近呢,但是结果与1相比是怎么样呢?这就是此处的难点,学生各抒己见,但是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此时,刘老师将式子进行了转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它们加起来的和是1。最后对比了数和形,让学生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同时,联系了之前学习过得知识,让学生明白数与形存在于平时的学习中,和日常的生活中,构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张齐华老师带来的《植树问题》,在这容易困倦的时间段,张老师用他的幽默风趣,让我们深深的迷上了他的课,忘记了午后的困倦,听得轻松、愉悦,感受到了时间的快速流逝。这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的课,如果我们的课也能够上的如此轻松、愉悦,更多的孩子就会爱上数学。张老师的课并不是一节常规课,而是把课堂抛给了学生,给学生制定了学习问题,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自学、互学、提出问题,最后再一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积极的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张老师的幽默,让学生的情绪逐渐放松,渐渐的成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积极的发言和激烈的争论,让学习在心中悄悄的发芽、生长,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吧。最后,张老师在后面的讲座中,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听课的方法,那就是记录学生的学习“脑电图”,听上去既新鲜,又感觉非常有道理,也许在今后的听课中,我们也可以加入这一个内容,从而真正的去发现学生的真正学习状态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听完四节课后,真的是收获满满,老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更应该成为一个教学的艺术家,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自主的学习,积极的讨论,健康的成长。最后总结一句,没有努力的青春,灿烂不过一夏,青春正好,不负韶华,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