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让学生深入了解甘肃本地特色的传统戏剧,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读懂当地经典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情怀。2021年10月15日,耿家庄小学六年级三班(白杨中队)师生和家长60余人有幸走进甘肃黄河剧院,与近千名观众一起享受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陇剧盛宴。</p> 前期准备 <p class="ql-block">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白杨中队对活动时间、主题、地点等进行了认真商讨,制定了活动方案和活动安全应急预案。</p> 剧目介绍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演的是甘肃省陇剧院新创陇剧《大禹治水》。</p> <p class="ql-block"> 《尚书 ·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于积石”。大型古装陇剧《大禹治水》就是基于“导河于积石”的记载而创作。</p> <p class="ql-block">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p> <p class="ql-block"> 陇剧《大禹治水》是省陇剧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历时一年半倾力打造的优秀剧目。</p> <p class="ql-block"> 剧中“大禹”由国家二级演员、优秀青年演员邵炳德领衔,窦凤霞、佟红梅、雷通霞三朵陇剧“梅花”甘当绿叶联合主演。</p> 观看《大禹治水》 <p class="ql-block"> 鲧治水九年不利,命丧羽山之下,临终前给大禹留下了“苍生为重,为民治水”的嘱托……,伴随着铿锵的鼓点,演出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演出共分为六场。 以鲧治水不力,逐羽山而死开篇。</p> <p class="ql-block"> 大禹承父志率众治水,逃荒女涂娇感禹之义,以身相许。</p> <p class="ql-block"> 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过家门而不入。</p> <p class="ql-block"> 改堵为疏,率众人上积石。 </p> <p class="ql-block"> 2个小时的演出,在陇剧三朵梅花雷通霞、佟红梅、窦凤霞和担纲主演的大禹邵炳德及近百名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将“大禹治水”过程中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天理与人性、亲情与仇恨、生与死的抉择演绎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禹出积石,挟西北高原豪迈之气,镇洪波,虢千里沃野雄浑之风,治百川,耗尽一生心血,建九州,奠定山河界域。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已化成华夏大地无私为公的绝响。他壮举为民谋生存,已铸成子孙后代心中的天地丰碑……”</p> <p class="ql-block"> 气壮山河的旋律和余音缭绕的陇音在剧院回荡,精彩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p> “小白杨”心语 活动总结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所展现出的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先民们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英雄精神,共同构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与基石,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p> <p class="ql-block"> 通过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扎根,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心中有国家、有民族的同时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够为祖国撑起一片碧蓝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