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 子 红 了(四)

李大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卉,带着张云令的委托和希望,三月二十五日下午,来到兰州市二轻局。先去了办公室:“我是陕北来的,想见一下张平。”工作人员说:“张局长正在开会,我先给你通报一下,您坐请等候。”我想:“哦,真有张平这么个人,还是局长?”不时,门外进来一妇女,中等身材,年龄大约五十来岁,热情大方,举止有度,一看便知是个领导。伸出手:“你是陕北来的?走,请到我办公室坐。”握完手后,我随她去了办公室。在一番热情的让坐后,工作人员沏茶一杯。她问我:“您是……?来,先喝茶。”我回答道:“我是陕北延长县来的,来兰州出差,特意先来拜访您的。”她一听是陕北延长来的,更加亲近热情。我拉开包,将张云令照片递交于她说:“张局长,请您先看看这张照片。”张平接过照片,定眼细看。只见她脸上的表情,从自然到严肃,从严肃到惊讶。支走工作人员,突然大声问道:“这是?这该不是我的儿吧?"说完后,又眯眼认真端详着手中的照片肯定的说道:“这就是我的儿,神态模样和他老子一模一样,基因骗不了人,肯定错不了!”张平迫不及待的询问我,照片上人的情况?我简单把张云令的情况讲给张平听。姓名、年龄、籍贯、上学、工作等,尤其是在孩童时,玩伴们叫他“二战区”的娃。张平听后,既感突然又感惊讶,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到:“年龄没错,村子有点差异,长相决定一切。”我二人细聊一个多小时张云令的情况,她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钟表说:“把你饿坏了吧?看我失态只顾说话了,走走,下楼吃饭边吃边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饭中,张平又聊到了几个问题:“建国后,我寻求宜川县政府帮助寻找儿子,可回函说:儿子三岁时已经没了;六九年,我接到过张云令的信,可信中信息情况完全对不上。当时我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将此事搁置到一边;前两个月我平反复职后,有局工作人员给我提到过,陕北可能留有一儿子,(当年参与外调)可我的工作刚复职,十年动乱,工作千头万绪,实在太忙。你拿来照片我一看,这我心里就有底了,恨不得马上找回我失散四十年的儿子。”饭后,我对她说:“我一到兰州就来找您,最大的事情就是云令和你的事。这下好了,此事也有眉目了。来兰州出差办事还需几天,办完事后即回陕北。您还有什么事需要交代?”张平对我说:“今天的事先不要告诉张云令,待我到宜川核实后也不晚,以免出现误会……。我尽快安排好局里工作,先拿照片去重庆告知他爸一声,随后就赶往宜川,儿子的事要特别感激您。”这时的张平,全然忘记年龄和身份,激动的魂不附体,沉浸在期望的幸福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兰州中山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招待所,我听有敲门声,打开房门愣眼一看,来者是局长张平。我想:“刚分手一会?老太太这是急了。”我把张平热情的请进房内让了坐,张平又细细的询问了张云令工作、家庭人口及生活状况。走时对我说:“我明天就把工作安排好,后天动身去重庆见他爸,从重庆直接到西安。你返西安后,可去北大街青年路,在我战友家等我,估计咱们到西安的时间差不多,一块去宜川。”我送走张平想:“时间安排的这么紧凑?对找回失散四十年的儿子心情又这么迫切,真是伟大的母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河 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平乘火车绕道去了重庆。当他见到爱人程生秀,急切的掏出照片让爱人细看,程生秀细端详一会照片,问道:“这是谁的照片?嗯,这孩子多大了?”张平默默的看着爱人的表情回答道:“今年四十岁。”程生秀猛的站起身来,大嗓门喊道:“没错,这肯定是我们的儿子!孩子还活着?他现在在哪儿?”话落,只见这六十来岁、身经百战的汉子,眼睛红润已噙满泪花。张平高兴的拿过照片,平举在爱人的面旁对比:“你看你看,父子俩长得一模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 子 旧 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平把自己的想法,行程安排,核实内容说给爱人程生秀,强调说:“咱俩一块去找回儿子吧?”程生秀擦了擦眼里的泪花,平静的想了想为难的说:“我何不想马上动身认回儿子,可你也知道,咱俩同批平反复职,局里工作荒废十年了,刚着手工作实在太忙。最主要的是,局里工作调整理顺后,组织上考虑我退休一事,新领导还没来,我没法下火线,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你先去给咱们认儿子,儿子认回来,咱们一块儿团聚。”此理由张平也理解,点点头说:“那我就给咱打主攻,你就等着胜利的消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生秀为张平准备了八十公分的旅行包,装满了物品,送张平上了前往西安的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平从重庆到西安,去战友家同李卉、兰州二轻局办副主任张学军会合后,去商店又买了两大包礼品。次日,一同赶往宜川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 庆 朝 天 门 码 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宜川县委县政府。得到张平寻找失散儿子的消息后,由县委书记王祖培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落实接待工作,成立了“寻儿”小组。单位有:县委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有关公社。成员有:延长县文化局李卉、宜川图书馆长李刚、书店主任冯文杰、民警郭天义等。(有关系者)配备专车,为老红军寻找失散儿子工作正式启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九年四月,张平、李卉、张学军一行三人如期到达宜川县。由县委办公室负责接待,食宿安排在县委招待所,(西窑下两排石窑)设招待晚宴。晚宴上,县委书记王祖培表示:县上对寻找老红军失散儿子一事,非常重视,选派精兵、全力配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宜 川 县 城 近 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一早,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照在蜿蜒流淌的仕望河面上,泛着点点星光。川道两边,北边黄土原南边翠绿山,鸟儿在树上歌唱。微风习习,吹进车窗,车内人感到心旷神怡。迎着朝阳带着希望,两辆吉普车向景阳村驶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 阳 村 苹 果 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阳村,(鸡幺村)距县城东十五里,坐车前往瞬间即到。张平一行人下车,朝村里走去。这时的张平,步履缓慢、表情凝重,望着座座院落和熟悉的小路,想着四十年前一幕幕……。推开院门进得一院落。院子住着一家人,户主年龄约四十岁,主人邀请来人进窑里坐。众人说:“来的人多,就不进窑了。”主人见状,拿出几个小板凳,大家院子随意而坐。民政局干部拉话道:“你家老人?”回话道:“已去世十来年了,你们是?”接话道:“我们就是闲转一转,你老人在世时,给你们说没说过“二战区”女兵租窑的事情?”指着张平说:“这位领导在你们家住过,你们知道吗?”主人回话:“不知道,老人没说过,我们小更不知道了。”这时张平起身,走进了窑洞里,足有十来分钟后,能看出红润着眼睛,从窑里慢慢走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大门外走进一人,是党湾公社干部,也是配合这一次工作的。来人对大家说:“我一大早就进村了,走访了村里的老户和上年纪的人,对当年发生的事情已无人知道了。”张平接话说:“我生孩子坐月子,一共才住了十天,村里老人都不知道,这也不奇怪。”民政局干部看了看大家,对公社干部说:“给村里上年纪的人交代一下,让继续打问,如有啥新情况随时联系。”招呼大家:“那咱们走吧,上降头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众人都出了院子,只有张平还在院中呆呆的站着,又看了看院中当年住的窑洞,目光回转落在了一棵树上,这就是那棵树,这就是那棵柿子树,又想起那“柿子红了”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柿 子 红 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行人两辆车,在张平的建议下,仍然走她四十年前,那个夜晚走的那条路。走景阳村后进沟,上茹曲塬、东庄、北斗,翻屯石崾崄到上降头。一路上,张平让车开慢点,宁静着望着车外,满脑子都是:房东保姆、王交通员,手里提着羊肉罐,漆黑夜晚匆匆赶路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 降 头 村 果 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上降头村,车停在窑背上麦场院里。一行人下了车,跟随张平慢慢地向窑科里走去。走到一处满目疮痍长满荒草院落,圪针长得比人还高,荒草深处窜出几只野兔。窑洞已没了门窗,艰难走近看时,窑洞后边已经塌了,给人以荒凉凄惨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朴实而勤劳的人们,哪里见过这场面,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公家人,好奇又热情的围了过来,问长问短。有老者将旱烟锅子装满,递让来者抽烟。公社干部和村里人都比较熟悉,让人叫来队长依一介绍后,在队长的邀请下,众人来到他家的院子,围绕一圆形石桌坐了下来。婆姨们把茶沏好,又去邻居家借了几个茶缸子,大家把茶水倒上后,民政干部向队长说明了来意。队长说:“我给咱把村里年长者、有文化者,还不糊涂的请来,你们仔细询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一时,队长叫来了六、七位年长者围绕就坐。张平给他的主任说:“你去车上把糖果和烟拿来。”民政局干部向大家介绍了张平并说明了来意,张平又补充道:1940年,常家人的人口、年龄和自己寄养儿子的情况,向老者依一说明。这时,主任已将糖果香烟拿来,烟是浅蓝色盒的兰州牌香烟,打开分发享给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者们听到来意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停的在摇头。有人抢话:“常家我知道,那是个抽洋烟的,三十多年前,家里就没人了,听说是逃荒要饭去了。”也有人说:“听说几十年前家里人都死了,至于还有个婴儿那就不知道了。”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常家后来真实的情况没有一人能说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人中有一张姓老者,坐在旁边不停的抽汗烟,欲言又纵,好像有什么心事,听着看着一声不响。队长问他:“大大,您有学问,也知道的事情多,怎么一言不发?”被问老者磕了磕烟袋锅,又看了看大家,着重看了看民警干部道:“唉,年代长了,想不起来了。”说完后,用不自然的眼光又扫了大家一眼。这些举动,被张平和民政局干部看在眼里。大家聊着、谝着过去常家一知半解的事情,至于常家人现在的信息情况始终没有进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看时到后晌,寻找的线索在这个关键点上卡了壳。民政干部和大家商量说道:“今天就这样吧,咱们先回去休息再做打算。”当众人站起时,让队长拦住:“屋里人,饭好了吧快端上来。”急于寻找落实线索,没人注意,窑里早已进去两个屋里人,帮忙把饭已做好了。只见门帘挑起,婆娘们鱼贯而出,把饭菜端到石桌上,仔细一看:有白豆子炖鸡、辣子炒鸡蛋、干豆角炒肉、宜川特有的老咸菜。主食是烙的馍,还有小米儿稀饭,饭菜很丰富。民政干部说:“我们这么多人,让你破费了。”队长连拉带拽开口笑着说:“要早上几年来,让我管饭我还管不起勒,今天能来我家吃饭,我也高兴。"众人看饭菜已端上,在公社、民政干部的带动下,舒舒服服的吃了一顿宜川农家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宜 川 农 家 饭</span></p> <p class="ql-block">  饭后告别,只见张平又去了常家的破院子,眼里含着泪水,抬头看着那裸露的破窑洞,好似还在亮着灯光,耳中传来了儿子的哭声……。</p><p class="ql-block"> 上到场院里,张平对民政干部说:“请来老者中,有一位心情沉重,从他的表情和眼神里感觉到,他肯定是知道些什么?但有顾虑不想说。”(张平是什么人,搞情报地下工作者出身。)民政干部接:“我也有所感觉,先回吧,今天可能是人多,明天我和公社干部等去他家里单独走访。”</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汽车行驶在降头原面上,远看沟那边李家畔、何家畔村灰蒙一片,如同车内人心情一样暗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专案组安排张平等一行,在招待所休息等待消息。由公社、民政、民警干部等人,前往上降头村张姓老者家,单独拜访寻找常家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午时分,民政干部等一行返回了招待所,并给张平带来好的消息:“张姓老者提供一新情况,常家老人虽然都去世多年,但留有一儿子落户在英旺村。”张平得到这一好消息,联想到当年常家那个小男孩,名字还记忆犹新,“常志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平等一行,当天下午又专程去了上降头村,携带礼品两瓶酒一条烟,特意感谢张姓老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事情原因?上降头村张姓老者,同村中常拴魚家关系走的比较近,熟知常家男人抽大烟光景过得不好,因和屯石村张家有亲戚关系,当年也参与将张云令过继给屯石张家一事。目送常家一家人外出逃荒要饭,也知最终的落户点。 解放初期,政府寻找丢失儿子,鉴于和屯石村张家有亲戚关系,特意隐瞒了这一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 降 头 原 航 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过早饭,张平一行人(党湾公社干部,更换成了英旺公社干部。)两辆吉普车,向英旺村驶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旺村,属原始森林区,在县城西川,距县城30公里,川道宽阔土地肥沃而人口稀少,盛产玉米。同正北川道“南泥湾”一样,可称陕北第二“南泥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汽车还是沿着仕望河,还是那条宜兰公路,(阎锡山初修)向上川驶去。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满眼绿色向后方闪去,不时路面上窜过几只野鸡。天气如同车内人的心情,清爽而又饱含着新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 旺 川 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到镇上供销社门前停下,英旺公社干部上前寻问:“村里有个姓常的常志明家在哪住?”有村民回答:“从这儿过去,上了坡就是他家的院子。”说话间,张平从供销社走了出来,手提两包点心。一行人进了常志明院子,见一老者在院子里劈柴,公社干部问:“这是常志明的家吗?”劈柴者歪着脑袋答道:“我……我就是常志明,你们有什么人,有什么事?”众人一看,哦,这就是常志明?五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已有七十出头。公社干部从窑里走出,手在嘴旁扇着说:“就坐院子里吧。”并向常志明说明了来意。常志明愣了一会笨拙的说:“那个时候我还小,我记不起来了。”张平拿板凳靠近他坐下,细声慢语的对他说:“你先不要着急,慢慢想一想,那一年你十来岁,和你爸拉了头毛驴,去景阳村抱走个孩子,你再好好想一想。”常志明用他那透明发亮的袖口擦了擦嘴角,摇了摇头发呆的坐着,不时用双眼观察着众人,目光落在了两包点心上。张平会意的站起身来,从包中拿出糖果和两身小孩衣服,并同点心一起交于常志明说:“看你这日子过得,娃娃也可怜,快拿去给孩子们吃吧。”常志明接过礼品,不客气也没有谢意的,将东西拿进了窑内,对着张平只知傻笑。这时的张平问长问短,又和常志明拉了拉家常嘱咐道:“你慢慢的再好好想一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 旺 川 湿 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时,院外进来一人,同公社干部握了握手,对着常志明大声喊:“憨憨,你把当年的情况讲出来,这是老红军,那个娃就是老红军的娃,你再不说实话,就是反对老红军,就是反党,也就是反革命。”这突来一招还真管用,只见常志明哆哆嗦嗦,打着口齿说:“我说我说……,我想起来了,当年跟我大拉个驴去鸡幺村,抱回个月娃子。”停顿片刻又说:“后来在一个晚上,我睡得迷迷瞪瞪,来了几个人还有两个婆姨来过我家。”停顿了一下又大声补充道:“对了,还给我提了一罐子羊肉,那羊肉可香了。”大家听到这,用眼神会意的笑了笑,这几个节点都清楚了,已形成完整的核实链条。众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民政干部接着问:“你们出来逃荒要饭了,那孩子呢?”常志明嘴里塞了三块糖,边吃边说:“家里没饭吃,我大还要抽洋烟,听村里人说:屯石村想要个娃,我大就将娃给人了,人家还给我大钱了。”大伙儿听到这,张平这时也无所顾忌的,兴奋的一把握住常志明的脏手。</p><p class="ql-block"> 出了常家门,公社干部对队长说:“还是你的办法多。”队长接话说:“你们没有我了解他,我这一吓唬,还真把他给吓唬住了。”民政干部笑着接话道:“不管用什么办法,达到目的就是好办法。”连说带笑,下了坡来到了车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 旺 新 农 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宜川县委、县政府招待所。明亮的晨光,照在宽阔石窑洞会议室的窗棱,外边的大树上,不时传来喜鹊“嘎嘎”的叫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会议室里,“寻儿”小组全体人员,召开第一次会商会。会议由民政局干部主持。他先介绍了近几天寻找线索的过程,重点说明了几个重要环节当事人、知情证人口述情况,并以一做了笔录。这样,寻找老红军失散儿子的几个谜点,已全部解开,形成一条完整的证人证据链。(那个年代没有 DNA)县委办公室主任做了发言:对张平同志表示祝贺,对参与人员表示感谢。最后强调说:“会后,我把情况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做一汇报,并给延长县政府摇个电话,让他们通知张云令,回老家屯石村等待。张平也做了发言:对连日来辛勤奔波、热心帮助、不辞辛苦的参与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对宜川县委、政府给予的大力帮助,给予革命的敬礼!至此,“寻儿”小组工作已基本结束,只由民政局、“关系人”完成后续工作。延长县文化局李卉,返回延长,以委托人、朋友关系,陪伴张云令回到宜川老家屯石村等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张云令接到通知,回到老家屯石村还需时间:县上通知、单位请假、工作安排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平,连日来提着一颗紧张、急切又不安的心情,追踪线索,落实寻儿佐证链条,终于水落石出,心中长出一口透气。愉悦轻松的心情,喜悦饱满的精神,使她显得年轻了好几岁。这一天,他更换了一身崭新合体的衣服,要去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重温四十年前战斗过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子停在秋林公社院子内,张平下车,向司令部旧址走去。原司令部大院,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满眼都是国民党党徽和标语,各种角色忙碌的人影来往如梭……。可如今,大院为秋林公社粮站,石窑洞改造成粮食储存库。张平等一行人从前院拐到西侧,边走别指着各处对同行者说着什么?当走到原报务室窑洞前,目光有神、表情凝重,止足端看,“滴滴嗒嗒”收发报声又回响在耳中,繁忙、紧张、警觉搜集各种情报,那一桩桩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粮站大门,又去了虎啸沟女兵宿舍旧址,(现已住着村民)并指着山坡沟洼里对众人说:“这川道上下十几里,全都是部队挖的窑洞,尤其是寨子上,转圈都是窑洞。”沿四十年前撤退时走的老路,到虎啸沟口,耳边又传来“别让他跑了”的喊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张平一行去了壶口瀑布。当车行驶到“圪针滩”古渡时,张平下了车,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黄河对岸,(山西)对同行者说:“这就是我当年西渡黄河的渡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站在壶口瀑布旁,看着那翻滚直泻的浪涛,听着那震天响的怒吼,张平仿佛又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沉浸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就是我民族精神,破开千难险阻,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向东奔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 河 壶 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事待续 团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