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彭镇老茶馆位于成都双流彭镇杨柳河畔,始建年代无从考究,当地人叫它“观音阁茶馆”。相传,约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整个小镇几乎化为灰烬,唯有此处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佑,故而得名观音阁。<div> 茶馆是幢平房,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两面临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独特的人文环境,再现了巴蜀之地的独特历史文化。就是蜀地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div><div> 茶馆老式的穿斗房、斑驳的竹篱笆、灰色的老虎灶、盛水的大石缸、厚重的“千脚泥”、青苔的四壁墙、柔黑的四方桌、褪色的竹板凳、“红色”的文革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和岁月沧桑。</div></div> <div> 茶馆土木框架结构,宽敞幽雅;占地大约300余平米,走进屋内,给人以跨岁月的享受。</div> <div> 茶馆内,墙壁上保留了文革时期之痕迹,有:毛主席语录、毛主席万岁、毛主席画像、天安门图案、革命标语、革命图画等等。</div> <div> 这是老板李强,彭镇当地人,他于1995年从供销社接手茶馆,由于经营有方,如今生意兴隆,加上茶馆环境的原生态,吸引了无数的摄影人与游客纷纷前来采风观光,曾多次被多种媒体专题报道,不但茶馆"网红",而且其本人更是"网红"。</div> <div> 茶馆的灶台、茶壶与水杯。</div> 茶馆伙计在忙碌 我早晨8点半到馆,老板一大早忙于起灶、烧水与接待陆续到来的茶客,现下才有机会吃上简单的早餐。 看到我到来,拿着相机,试拍几张,都有不快的感觉;于是老板放下碗筷,直面跟前,向我讲解各种环境下的感光度与光圈值,并为我试拍几张。 这时,茶馆几乎坐无虚席,我不时寻找角度,来上几张。 老板、老板娘、伙计为招待各方茶客,在不断的忙活。 <div> 老茶客大多为十里八乡的当地人,成都人爱喝茶是天性,是骨子里面流淌着的喝茶习俗。</div> 茶馆的地面是灰土夯成的,年长日久之踩踏与清扫,使其变得凹凸不平,人们管叫它“千脚泥”,原生态的再不能原生态了。 桌子、椅子年代久远,多为老物件了。 <div> 一位非成都的老者,带来一大堆自做的烟枪,品烟等待,看有无买主。</div> 老茶客们在品茶之余,谈说天地,斗打扑克,叙拉家常。 当地人喝茶用得是茶杯,一元钱一天,从开业26年未涨。 <div> 外地人喝茶用得是盖碗,十元钱品尝,时间不限;碗盖上还有“彭镇百年老茶馆”七个字,可见老板的用心。</div> 一个摄影团来了,老板、老板娘、伙计一齐上阵接待,茶水+摄影=10元,老板为摄影人表演了拿手绝活——甩开水。 老板不但会经营,而且还是一名摄影高手,无论啥子的相机操作,均不在话下。这是他为一名摄影者讲述如何拍摄好片子的设置与技巧。 吸烟点火用炉子里烟烧的煤球,可节约能源。 又来一拨摄影人,老板再次表演。 上述那位外地老者,借助其风水宝地,推介展示自己的产品,真可谓品种齐全。 又有摄影人光临,老板表演的拿手绝活——甩开水,又是另外一个花样,我蹭着再占点光,但就是拍不好。 老板借着换水、放煤球的机遇,也给拍客来几个动作。 <div> 一个打竹板的不时找个地方,拍打几下。</div> 当地人主要是上年纪的老人,来这里更多的是消磨时间。 <div> 外地人主要是游客,来这里的心情是想见见世面。</div> 来了一拨利用这个环境给新人拍纪念照的,姑娘很是漂亮,但我就是拍不到像样的。 近中午,当地老茶客陆续离去,只留下三三两两的零客,这位老者午饭后品起自家的长烟斗。 午后,外面又来了游客,老板娘忙着送茶。 这位当地老茶客,98岁高寿,每天来茶馆,一坐就是一天。你看他饭后品烟有多过瘾啊! 这就是彭镇老茶馆唯一的介荐。 <div> 彭镇老茶馆的淳朴,从一个侧面也反映着老成都人及老茶馆厚重的文化底蕴,它承载着一份厚厚的川西文化,也是中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那份甘醇与浓烈将永远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div><div> 2021.10.13.<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