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手机就滴滴响个不停,如同窗外的雨点声,起来一看有二百多条未读信息,打开才知道大都是各个群对重阳的祈福和祝愿。</p><p class="ql-block"> 哦!今天是重阳节。</p> 风雨空濛兴重阳 <p class="ql-block"> 既然今天是登高祈福的日子,恰好又没什么事,随即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约好去木兰山。</p><p class="ql-block"> 雨纷纷扬扬的下,似乎不是爬山登高的好日子,但我们不在乎,昔日唐朝诗人高适在中秋别友,泛舟湖上逢风雨骤至,却写下“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的名句,我们何尝不在初秋来一趟“风雨木兰行,空濛兴重阳”呢?</p> <p class="ql-block"> 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木兰山吧!</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武汉市北部,距武汉主城区68公里,海拔582.1米,是5A级木兰生态旅游区的龙头景区。其山因花木兰得名,是木兰将军的故里。 木兰山庙宇的特点是“佛道二教并存”,它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先后曾出现过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古佛千余尊的壮观景象。建筑风格古朴,通过千余级石阶与各处的宫、殿、寺、观相连,<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历代佛教、道教荟萃之胜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晴</span>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眺:远山淡云,奇石嶙峋,松柏叠翠,满目苍郁;俯瞰山下:阡陌纵横,黑瓦白墙,田畴村舍,错落有致。不愧</span>是武汉市的后花园,也是今日登高选择它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时有时无的细雨中,我们抵达木兰山山门,门票70元一张,我想凭年龄怎么也是个半票吧,没想到售票的小姑娘笑着说,今天重阳节搞活动,60岁以上免票,凭身份证进入。</p><p class="ql-block"> 呵呵,第一次享受免票待遇。我等是老了。 </p><p class="ql-block"> 老归老,迎面“第一天门”陡峭的百十级台阶一口气走了上去,莫不是重阳登高的心气让我们青春了一回!</p> <p class="ql-block"> 上山后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木兰山最有特点的“两教比邻”(见上图),“法藏寺”是佛教,“来迎殿”是道教。隋代以来,木兰山佛道两教比邻而立,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也是宗教界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来迎殿”一道姑见我在功德箱随喜,便过来与我寒暄道教神学和道家伦理,告诫人要赏善惩恶,长生成仙等等,我当时有点尴尬,本无心听她传道还不得不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 我布施是出于对宗教的尊重,确无半点功利之想,于道教我不想入仙界,于佛教也不想成佛。在她口顿之时,我胡诌了几句便仓惶而去。回头想来,道姑的某些话倒是应了重阳登高“厚德仁爱,祈寿延年”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登山过程不再赘述,雨中风景自然极好,且云雾缭绕自有一番韵味,但我们顶风冒雨只向最高峰—金顶进发。</p><p class="ql-block"> 在攀爬一段近乎垂直的石阶后,到顶了,终于遂了重阳登高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金顶风极大,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云雾中。我们似乎在驾雾飞行,一阵风过,看到一个山头,一阵风来,又陷入一片混沌。然后,在一片灰白色的世界里,什么都看不到了。但我心里此刻却无比纯粹,不纠结,不执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意中我是升华了,还是得道了?</p><p class="ql-block"> 测量了海拔,486米。</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就在此时,我的一个同事“快乐的旅行者”(年长于我)刚刚翻过海拔4900米的贡嘎山垭口,在贡嘎山向我们进行节日祝福!</p> <p class="ql-block">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人苏轼表达的是先人的豁达豪迈,而“快乐的旅行者”的身体力行则是现代某些老年朋友的生活追求和不甘苟活的顽强生活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击节称赞。“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以为,这才是重阳节的真谛所在!</p><p class="ql-block"> 我在木兰山巅默颂曹操的《龟虽寿》,此行圆满矣!</p><p class="ql-block"> 然后,下山,去黄陂前川!</p> 傍雨随风走前川 <p class="ql-block"> 我极喜欢一首诗,作者989年前就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黄陂前川的“双凤亭”为他兄弟二人所建,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大儒、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影响后世数百年。现在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即发轫于其理论。</p><p class="ql-block"> 兄弟二人的学术成就自然不敢妄言,我专门为程颢的这首诗,从木兰山直奔黄陂前川的。</p> <p class="ql-block"> 春日偶成</p><p class="ql-block"> 云淡风轻近午天,</p><p class="ql-block"> 傍花随柳过前川。</p><p class="ql-block"> 时人不识余心乐,</p><p class="ql-block"> 将谓偷闲学少年。</p><p class="ql-block"> 所以喜欢它,它表达了中老年人的情怀,是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对中老年生活的别样理解。作者在间或嘲笑和讽刺“时人”的同时,表现出他自得其乐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观,多少也契合了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向往。我们身边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老年朋友,我在原来“美篇”中多次提过的杜兄良怀就是,刚才介绍的“快乐的旅行者”也是,我与几位兄长在薄刀峰无名谷探秘也是(有美篇为证),还有很多很多,但愿更多的老年朋友成为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 知道吗,此首诗的手抄与程颢的诗一起镌刻在“双凤亭公园”的文化墙上,谁写的?</p> <p class="ql-block"> 我一看以为是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甚是高兴老人家和我同喜欢这首诗并亲手抄录,书法风格和落款也像极毛泽东的手迹,但查遍网络找不到出处,怎么回事?是不是毛主席的书法,我不能确定,知其究竟的朋友可留言。抄录中还抄错一个字,你们找找看。</p> <p class="ql-block">【双凤亭公园门前程氏兄弟像】</p> <p class="ql-block">【程氏兄弟十五岁左右去江西求学,临行前留恋的眺望黄陂前川】</p> <p class="ql-block">【二程书院,为二程祠堂改建而成,遗憾的是今天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双凤亭”,原名“清远亭”,北宋末年为纪念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修建。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取“二程之母夜梦双凤入怀”而更名“双凤亭”,亭里的石碑记载了这个故事,后经历代多次修复。匾额为郭沫若所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双凤亭公园”环境优美,四十多年没来了,上次来还是当知青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模样,只有滠水还在依山缓缓流淌,述说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今日来此,終遂所愿矣!</p> <p class="ql-block"> 今年重阳节,尽兴之至!乘雾木兰,瞻仰先贤,均为所念所想。 </p><p class="ql-block">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0.15.夜</p>